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本人在农村任教小学科学19年来切身体会到:实验教材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却不是惟一的依据。要想全面提高农村孩子的科学素质,就要创造性的“用实验教材去教”,有地方特色的“用实验教材去教”。
通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我对这句话有以下三点体会与感悟。
一、要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
1.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尽管教师指导用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的课目安排,但这仅作为参考。教师可以全部采用实验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变。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的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物材料,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品。
如在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要求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生活中养蚕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蚕对温度要求较高,而我们北方的春末夏初温度还较低,而且还要用多种消毒药品对其养殖场所进行多次消毒,这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较难,基于这些高要求,第一年学生养蚕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养的蚕都半途而废——死了,极少数成活的蚕的生命周期也都比蚕农的蚕的生命周期长7—8天,结的蚕茧也很小。在此基础上,第二年我再教这一单元时,便将“养蚕”改成了“养蛆”,这样每个小组的养殖活动都圆满完成了,因为蛆与蚕同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环节,而且生命周期仅有7天左右,学生好把握,也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卫生方面也好控制。养蛆活动结束后又共同探究了蛆与蚕的异同点,最后还了解了中国养蚕的悠久历史,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又如四年级上册科学 《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我把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改成取两粒维生素C小药片,科学、简单、节省、好操作,学生更易接受。
2.可以根据自己对《新科标》的理解,创造性地设计新的活动方案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了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加以完善和延伸。
如在科教版《混合》单元《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一课中认识了有些物质混合后可以生成新的物质后,我接着引入了吃饭时的食物残渣在牙缝中会生成新的物质,会腐蚀牙齿,并导致龋齿,所以要养成按时刷牙的好习惯,进而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二、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理念的学习,重塑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了我的教学行为。之前的科学课,面对一个个的知识点,我们太习惯于讲清讲透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太注重知识的传授,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而今,新课程使我懂得,只有变陈旧、单一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技能和方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就有了这样的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想补充什么?”“你还有其他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各具特色,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我深深地感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的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三、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对于新课程的具体操作,我们应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的模式
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由于受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法是将烧瓶盖上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将实验装置横放,然后在细玻璃管中注入一段水柱(密封空气的作用),用双手捂住烧瓶时会看到水柱向前移(说明空气体积膨胀),松开双手后,水柱向后移动(说明空气体积收缩)。学生们设计的实验很成功,我没有选择课本上的实验,而是跟着学生的思维往前走。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的格外兴奋,我也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2、教师应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
《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物体》中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的实验,实验器材是温度计、黑白纸筒、鹅卵石等。由于我们北方的多云天气较多,太阳的强度不是很大,实验时间长而效果不好。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热辐射实验器:用黑白两只大小相同的平底烧瓶,口上是插有一根细玻璃管的胶赛,然后分别装满红墨水。在课堂上实验时,给灯泡通电后发光,黑白烧瓶同时吸热。学生惊喜发现黑色烧瓶上玻璃管内红墨水迅速向上移动,而白色烧瓶上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向上移动的速度缓慢,落在了后边。从而,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的结论,由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来了。
通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我对这句话有以下三点体会与感悟。
一、要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
1.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尽管教师指导用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的课目安排,但这仅作为参考。教师可以全部采用实验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变。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的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物材料,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品。
如在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要求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生活中养蚕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蚕对温度要求较高,而我们北方的春末夏初温度还较低,而且还要用多种消毒药品对其养殖场所进行多次消毒,这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较难,基于这些高要求,第一年学生养蚕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养的蚕都半途而废——死了,极少数成活的蚕的生命周期也都比蚕农的蚕的生命周期长7—8天,结的蚕茧也很小。在此基础上,第二年我再教这一单元时,便将“养蚕”改成了“养蛆”,这样每个小组的养殖活动都圆满完成了,因为蛆与蚕同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环节,而且生命周期仅有7天左右,学生好把握,也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卫生方面也好控制。养蛆活动结束后又共同探究了蛆与蚕的异同点,最后还了解了中国养蚕的悠久历史,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又如四年级上册科学 《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我把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改成取两粒维生素C小药片,科学、简单、节省、好操作,学生更易接受。
2.可以根据自己对《新科标》的理解,创造性地设计新的活动方案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了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加以完善和延伸。
如在科教版《混合》单元《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一课中认识了有些物质混合后可以生成新的物质后,我接着引入了吃饭时的食物残渣在牙缝中会生成新的物质,会腐蚀牙齿,并导致龋齿,所以要养成按时刷牙的好习惯,进而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二、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理念的学习,重塑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了我的教学行为。之前的科学课,面对一个个的知识点,我们太习惯于讲清讲透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太注重知识的传授,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而今,新课程使我懂得,只有变陈旧、单一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技能和方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就有了这样的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想补充什么?”“你还有其他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各具特色,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我深深地感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的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三、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对于新课程的具体操作,我们应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的模式
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由于受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法是将烧瓶盖上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将实验装置横放,然后在细玻璃管中注入一段水柱(密封空气的作用),用双手捂住烧瓶时会看到水柱向前移(说明空气体积膨胀),松开双手后,水柱向后移动(说明空气体积收缩)。学生们设计的实验很成功,我没有选择课本上的实验,而是跟着学生的思维往前走。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的格外兴奋,我也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2、教师应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
《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物体》中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的实验,实验器材是温度计、黑白纸筒、鹅卵石等。由于我们北方的多云天气较多,太阳的强度不是很大,实验时间长而效果不好。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热辐射实验器:用黑白两只大小相同的平底烧瓶,口上是插有一根细玻璃管的胶赛,然后分别装满红墨水。在课堂上实验时,给灯泡通电后发光,黑白烧瓶同时吸热。学生惊喜发现黑色烧瓶上玻璃管内红墨水迅速向上移动,而白色烧瓶上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向上移动的速度缓慢,落在了后边。从而,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的结论,由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