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2月17日,作为我国低压电器产业主要集中地的柳市镇,获得了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的“中国电器之都”桂冠。对于乐清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奔走相告的喜讯,这是一个包含了乐清人从低谷走向高峰、从难堪走向荣耀的里程碑。然而如今,面对硝烟四起的价格战,面对跨国的强势抢滩,面对这一行业低门槛进入而难以技术创新的现状,温州低压电器企业的生存,却愈加艰难了。
从新生又到阵痛
上个世纪的1989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检查了近7000个经销单位,查出伪劣低压电器170多万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乐清柳市。由于这些假冒、伪劣的低压电器漏电,事故频频发生。199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为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事端单独“发文”。随后,由国家7个部委联合牵头,省、市、县三级政府配合,200人的工作组驻进柳市,展开了改革开发以来全国少有的打假行动。这次行动可谓声势浩大、雷厉风行:全镇1267家低压电器门市部全部关闭,1544个家庭工业户歇业,359个旧货经营执照被吊销。
这次打假给了温州低压电器产业一次凤凰涅磐的新生。全市上下以打假为契机,从思想到行动,掀起了抓质量、抓技改、争领认证的热潮。至此,温州低压电器的发展步入了正轨。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到新世纪之初,生产地标着“乐清”字样的低压电器产品发往全国各地,成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配套产品。诸多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家、省(部)级“两网”改造推荐产品目录。据统计,乐清低压电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以上。
如果说,15年前的打假是一次新生前的阵痛,使温州低压电器摆脱覆没的危机,迈上一条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大道的话,那么2003年以来,郁积在温州电器企业老板胸中越来越浓的愁雾,使得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又陷入越来越不明朗的境地。
无疑,温州低压电器产业面临着又一次阵痛!
伤心的“优势”
前不久,乐清低压电器行业协会出炉的“上半年温州电气行业情况分析”点破了隐藏在大家心里的“阵痛源”——“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电气销售额约150亿元,增幅10%左右,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上规模企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增幅较大,均在2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销售上升,利润却跟去年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排列在最前列的几家电器企业也逃脱不了无利润增长的现实。
“现在柳市的电器企业都在苦撑着,表面上看销售额增长仍然比较可观,但是竞争在加剧,原材料在上涨,产品价格却一直在下降,现在很多下游的协作企业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不是一二个业内人士的心声,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各自在心里隐着,心照不宣不点破而已。
而这一切的病痛之源就是在于:低压电器企业都在压价。
虽然企业都知道价格是把双刃剑,不仅伤及自己也伤害他人,但还是握着这把利刃不放。大企业的压价,导致它们销售额增长而利润负增长,作为下线的小企业利润已经薄得不能再薄,而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不做那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但做下去负担实在太重,只能是咬牙挺着。
温州的电器企业已处于非常时期!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温州市有关部门就有文件干预无休止的价格大战,但企业间的价格战依然硝烟弥漫。2004年3月份,乐清市各行业协会和主要电器企业联合发出《开展行业自律、打造产业品牌的倡议书》,决定组成价格自律联盟扭转价格战下的不利局面,但收效甚微,脆弱的自律体系很快被几家自行其道的大企业打破,自律的“倡议书”显得苍白无力,致使温州电器企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到如今已凸显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产业病状。
价格战,已成了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发展的障碍!曾经的价格优势,成了目前最让人伤心的“优势”!
降价,成了温州电器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
温州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成了一个难以定论的变局!
内外交困不易跨越
不难发现,产生难以抑制的价格连环大战从而又消耗着温州电器产业发展能量,有着直接的内外因素。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通过整顿提升,许多大电器企业有过积极的自省和长远规划,并且也看出了自身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即技术研发和创新。因此,在自觉提高质量标准和树立品牌过程中,也致力于企业的科技化发展,力求在技术上接轨前沿技术,可以说,已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但到了中后期,有些企业开始浮躁,偏力于非企业发展行为,想在短时间做大做强做行业龙头老大,但内部管理又存在诸多钳制性因素,加上一直以来形不成价格联盟和自律,因此又把目光盯在价格上,以求通过销售额的增长来促进企业的跨越发展。致力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决心欠强,仅图眼前利益,造成了温州低压电器技术不仅仅与国际前沿技术拉开距离,而是差距越来越大,更严重的是又走回头路:以降低产品质量参与低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这种极为短视的行为,致使有关部门、行业通报不使用国产电器配套。而今,低价竞争这把双刃剑已伤及自身,只是疼痛隐在心头,等待着病发的一天!
另一方面,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它们有步骤有规范有策略地直接进驻中国:初始是通过优质产品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广大客户认识了他们的品牌和质量;接着通过技术换取中国市场;随后是采取技术和资本相接合的方式,以更直接的方式,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独资企业;发展到现在,就是在中国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并以此为据点,向外围城市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有效地整合在华资源,形成强大的企业集团,整体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明显的趋向可以看出,他们在加强合资企业的控股和独资化企业发展。至此,跨国公司所具备的品牌、技术、人才、资本优势使其在中国市场上对国内电气企业形成了强大的逼迫,相当一部分市场被跨国公司占领,国内企业无不受到挤压,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而对于电器产品,消费者看中的是技术、性能和品牌,这正好是国内企业所欠缺的。
内外交困,心有余而力不足,使温州低压电器企业徘徊在低价格和低技术的独木桥上,难以突破实质性的跨越。
肩负责任是正道
虽然温州有些上规模的电器企业已意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要从“电器”向“电气”方向变迁,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整体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作为个体的企业来说,离规划和愿望还有相当的距离。从低门槛跃到高台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纵身一跳的距离,它的跨越需要长期诸多优势的整合和社会多方的扶持。
有的电器企业与国外电气巨头亲密接触。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也是国外电器企业进驻中国市场的一步棋子,他们想在中国电器最为集中的地区收集最快的信息,他们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收购对象。
即使有那么一两家企业从低向高发展,但收效甚微,对我国整个电气行业现状的改善也无济于事。可以这么说,目前我国电器行业的问题,是国家电器工业的问题,民族工业发展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民族工业品牌生存的问题。
内因外因,钳制着我国整个电气行业的发展,制约了民族电器工业的发展。
面临困境,改变这种脆弱僵化的格局是政府、行业协会、电器企业的燃眉之急!
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不是靠一两个企业品牌就能实现得了的,必须要有群体品牌的支撑。具了解,目前在机械工业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贡献率为52%,我国仅为5.9%;新产品寿命周期为3-5年,我国为10年;专业化水平达75%,我国为25%。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一切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机械行业,特别是电气行业创新能力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无力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严峻现实。
危机已在。
当务之急,就是政府、行业要积极引导,措施果断得力。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全心致力于一致的目标,把企业的发展提升到民族工业、社会责任的高度,依据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企业长远利益和当前问题:政府加大技术创新的奖励力度;改革税制,使国内企业与合资、独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家对创造国际品牌的企业给予重奖和扶持等等。企业着眼未来,肩负起责任,在充满变数的艰难阶段,把握机遇,舍小利而取大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振兴不懈努力。
从新生又到阵痛
上个世纪的1989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检查了近7000个经销单位,查出伪劣低压电器170多万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乐清柳市。由于这些假冒、伪劣的低压电器漏电,事故频频发生。199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为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事端单独“发文”。随后,由国家7个部委联合牵头,省、市、县三级政府配合,200人的工作组驻进柳市,展开了改革开发以来全国少有的打假行动。这次行动可谓声势浩大、雷厉风行:全镇1267家低压电器门市部全部关闭,1544个家庭工业户歇业,359个旧货经营执照被吊销。
这次打假给了温州低压电器产业一次凤凰涅磐的新生。全市上下以打假为契机,从思想到行动,掀起了抓质量、抓技改、争领认证的热潮。至此,温州低压电器的发展步入了正轨。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到新世纪之初,生产地标着“乐清”字样的低压电器产品发往全国各地,成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配套产品。诸多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家、省(部)级“两网”改造推荐产品目录。据统计,乐清低压电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以上。
如果说,15年前的打假是一次新生前的阵痛,使温州低压电器摆脱覆没的危机,迈上一条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大道的话,那么2003年以来,郁积在温州电器企业老板胸中越来越浓的愁雾,使得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又陷入越来越不明朗的境地。
无疑,温州低压电器产业面临着又一次阵痛!
伤心的“优势”
前不久,乐清低压电器行业协会出炉的“上半年温州电气行业情况分析”点破了隐藏在大家心里的“阵痛源”——“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电气销售额约150亿元,增幅10%左右,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上规模企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增幅较大,均在2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销售上升,利润却跟去年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排列在最前列的几家电器企业也逃脱不了无利润增长的现实。
“现在柳市的电器企业都在苦撑着,表面上看销售额增长仍然比较可观,但是竞争在加剧,原材料在上涨,产品价格却一直在下降,现在很多下游的协作企业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不是一二个业内人士的心声,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各自在心里隐着,心照不宣不点破而已。
而这一切的病痛之源就是在于:低压电器企业都在压价。
虽然企业都知道价格是把双刃剑,不仅伤及自己也伤害他人,但还是握着这把利刃不放。大企业的压价,导致它们销售额增长而利润负增长,作为下线的小企业利润已经薄得不能再薄,而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不做那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但做下去负担实在太重,只能是咬牙挺着。
温州的电器企业已处于非常时期!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温州市有关部门就有文件干预无休止的价格大战,但企业间的价格战依然硝烟弥漫。2004年3月份,乐清市各行业协会和主要电器企业联合发出《开展行业自律、打造产业品牌的倡议书》,决定组成价格自律联盟扭转价格战下的不利局面,但收效甚微,脆弱的自律体系很快被几家自行其道的大企业打破,自律的“倡议书”显得苍白无力,致使温州电器企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到如今已凸显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产业病状。
价格战,已成了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发展的障碍!曾经的价格优势,成了目前最让人伤心的“优势”!
降价,成了温州电器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
温州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成了一个难以定论的变局!
内外交困不易跨越
不难发现,产生难以抑制的价格连环大战从而又消耗着温州电器产业发展能量,有着直接的内外因素。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通过整顿提升,许多大电器企业有过积极的自省和长远规划,并且也看出了自身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即技术研发和创新。因此,在自觉提高质量标准和树立品牌过程中,也致力于企业的科技化发展,力求在技术上接轨前沿技术,可以说,已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但到了中后期,有些企业开始浮躁,偏力于非企业发展行为,想在短时间做大做强做行业龙头老大,但内部管理又存在诸多钳制性因素,加上一直以来形不成价格联盟和自律,因此又把目光盯在价格上,以求通过销售额的增长来促进企业的跨越发展。致力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决心欠强,仅图眼前利益,造成了温州低压电器技术不仅仅与国际前沿技术拉开距离,而是差距越来越大,更严重的是又走回头路:以降低产品质量参与低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这种极为短视的行为,致使有关部门、行业通报不使用国产电器配套。而今,低价竞争这把双刃剑已伤及自身,只是疼痛隐在心头,等待着病发的一天!
另一方面,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它们有步骤有规范有策略地直接进驻中国:初始是通过优质产品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广大客户认识了他们的品牌和质量;接着通过技术换取中国市场;随后是采取技术和资本相接合的方式,以更直接的方式,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独资企业;发展到现在,就是在中国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并以此为据点,向外围城市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有效地整合在华资源,形成强大的企业集团,整体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明显的趋向可以看出,他们在加强合资企业的控股和独资化企业发展。至此,跨国公司所具备的品牌、技术、人才、资本优势使其在中国市场上对国内电气企业形成了强大的逼迫,相当一部分市场被跨国公司占领,国内企业无不受到挤压,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而对于电器产品,消费者看中的是技术、性能和品牌,这正好是国内企业所欠缺的。
内外交困,心有余而力不足,使温州低压电器企业徘徊在低价格和低技术的独木桥上,难以突破实质性的跨越。
肩负责任是正道
虽然温州有些上规模的电器企业已意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要从“电器”向“电气”方向变迁,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整体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作为个体的企业来说,离规划和愿望还有相当的距离。从低门槛跃到高台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纵身一跳的距离,它的跨越需要长期诸多优势的整合和社会多方的扶持。
有的电器企业与国外电气巨头亲密接触。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也是国外电器企业进驻中国市场的一步棋子,他们想在中国电器最为集中的地区收集最快的信息,他们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收购对象。
即使有那么一两家企业从低向高发展,但收效甚微,对我国整个电气行业现状的改善也无济于事。可以这么说,目前我国电器行业的问题,是国家电器工业的问题,民族工业发展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民族工业品牌生存的问题。
内因外因,钳制着我国整个电气行业的发展,制约了民族电器工业的发展。
面临困境,改变这种脆弱僵化的格局是政府、行业协会、电器企业的燃眉之急!
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不是靠一两个企业品牌就能实现得了的,必须要有群体品牌的支撑。具了解,目前在机械工业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贡献率为52%,我国仅为5.9%;新产品寿命周期为3-5年,我国为10年;专业化水平达75%,我国为25%。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一切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机械行业,特别是电气行业创新能力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无力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严峻现实。
危机已在。
当务之急,就是政府、行业要积极引导,措施果断得力。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全心致力于一致的目标,把企业的发展提升到民族工业、社会责任的高度,依据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企业长远利益和当前问题:政府加大技术创新的奖励力度;改革税制,使国内企业与合资、独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家对创造国际品牌的企业给予重奖和扶持等等。企业着眼未来,肩负起责任,在充满变数的艰难阶段,把握机遇,舍小利而取大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振兴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