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时代,我们在界定“全球化”这个概念的时候,离不开网络、通信、卫星等等诸如此类的媒介手段和媒介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传播。各国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是推动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但在信息传播全球化中信息流动却并不平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 传播 信息 互联网 秩序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20190-02
在笔者看来,在这样一个被描述为“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文化和信息资本的迅速流动,传统的时空观念大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便利。信息传播全球化既反映了国际信息传播自由化的趋势,又暗含着弱肉强食的不平等竞争,它正于不知不觉之间建构着当今国际信息传播秩序的现实存在。
一、全球化与国际信息传播的关联
全球化时代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在界定这个概念的时候,离不开网络、通信、卫星等等诸如此类的媒介手段。人们通常认为第一个阐述全球化概念的人是加拿大的麦克卢汉,因为他在 1962 年提出“地球村”的设想。他认为,印刷媒介使人类世界彼此疏远,而电子媒介却使他们更加相互依赖,把世界塑造为“地球村”的形象。电视正在补偿我们,将人类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全球村”(global village)。[1]传播革命改变了人的感官尺度,世界的巨变将从这里开始,但“全球村”不等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它只是全球化的起点。另外,布热津斯基在 1969年出版的《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首次使用了“全球化”一词,认为人们已不需要谈论“帝国主义”,因为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社会的方向发展,最能证明这种社会的典型就是美国。美国的传播网络最多,遍及全世界。今后解决世界冲突的外交战略将不是“大炮外交”,而是“网络外交”,这种模式更加灵活和实用。[2]1990年,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论”,而这个软实力的形成与强大,部分得益于以美国为首的由西方强大的跨国媒体控制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媒体资源匮乏、传播能力低下。因此,全球化传播并不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平等的“地球村”。全球化是有其自身主导文化的,以美国为首的“文化帝国主义”,通过市场支配、全球文化的传播统治全球。
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兴起及发展
何谓信息传播全球化?笔者认为,信息传播全球化就是信息能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及时、广泛传播或交流的状态和过程。它时刻都处于发生当中。信息传播全球化的真正成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主要标志是全球性电视广播网、电话电信网和国际互联网等三大全球性网络的初步建成和迅速普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已远远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化网络。迄今为止,国际互联网已经接入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信息联合国”。网上每昼夜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以亿万计的比特,每个月收发的电子邮件达到了14亿封。[3]
人类社会的国家、团体和一切个人事务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互联网使得信息流通的交换成本和时间成本空前降低,它已经成为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地球:虚拟地球、数字地球。[4]在这个舞台中,最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展现和歌颂,每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焦点。一切有益的新思想被人们接受,陈旧的意识在网络讨伐中土崩瓦解。但另一方面,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无秩序边界。按照五角大楼战略家分析,新的一些网络群体把网络用作常规的政治、经济之外的目的,如黑手党、邪教、原教旨主义、毒品、黄色网站等,从而导致了一种无秩序的网络,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信息传播的严重偏斜
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悖论存在:一方面是时空的压缩,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空前共享,另一方面是传播的严重偏斜和信息的单向流动;一方面是民主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得到推广,一方面是一体化和文化霸权的盛行……凡此种种,可见全球化并非使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都拥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利。
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套电脑软件中,就有85套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据一些学者推测,仅从量的方面来看,“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至少要比它的相反流通量多100倍以上。”[5]毫无疑问,全球的媒介文化传播在市场中立的后面包含很多西方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商业主义。当这些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时,他们所宣扬和昭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对很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战争、动乱等极端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会妨碍到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意味着权力,它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凭借其在全球的流动而产生出的种种社会、文化控制。2001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世界传媒业第一航母浮出水面。目前,世界传播媒介的集中垄断程度仍在加剧。这些“地球村”的巨头们将控制世界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唱片等的绝大部分,并对全球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普遍的影响。[6]在这种背景下,弱小文化只能为发达文化的猎奇目的而存在,并且被日甚一日地边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追随者就曾在多伦多大学这样说过:“因特网的力量最终表现在它让整个世界都像北美人一样去思考、写作。”[7]
不可忽视的是,英语正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外壳,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纽带。但英语在全球传播中的霸主地位,势必影响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对文化的多样性造成损害。英语正依附于卫星电视、多媒体和因特网的发展一起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的现实力量。
上述国际传播中信息的单向流动曾被称作“国际信息传播旧秩序”,它是强势文化依靠高科技和网络上的主导语言组成的不对等信息流动。关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争论主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展开。但随着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这一争论也没能持续下去。驻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发言人安德鲁·鲁道夫指出:“全球信息秩序已经成为过去。”[8]这一话题虽然淡出联合国,并不意味着矛盾不再存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为了其政治经济的需要,它必然以传播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为首要目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所取舍,这样,造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那些不被传播的、或者小范围传播的意识形态逐渐被边缘化,形成了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会有一定的摩擦,甚至冲突可能激化。由此可见,卫星电视和网络技术带来的绝不是权利平等的大同世界,而是中心对边缘的扫荡和强势意识形态在全球的席卷。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也必然处于弱势状态。认识到现实传播环境的这种严重偏斜,有利于我们揭开“地球村”温情脉脉的面纱,对彼此在国际传播秩序中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某种意义上看,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信息传播,各国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是推动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在现阶段,大众媒介都受民族国家或跨国集团的控制,只能是民族国家的媒介,在本质上是和国际化对立的。令人尴尬的是,至今还没有真正全球化的媒介,互联网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各国的控制。那些超越国界的少数媒体集团一面发出全球化的声音,一面为这些集团的经济政治利益而争夺,实际上滞缓了全球化的有效进程。正义的民族国家的媒体应该为全球化提供健康的思想和传播架构,引导建立国际信息传播的合理秩序,引导各民族正确认识人类的共同利益,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偏离这种利益的举动。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时代的不平衡的国际信息传播既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带来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信息传播的 “单向流动”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传播技术先进、信息资源富有的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已有优势,同时过度的信息流通和对西方传媒产品进入的放任将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观念,破坏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很可能对这些国家的政权造成动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诸多机遇,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差距,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国际传播环境中争取话语权,不仅仅是政治问题,还表现为国家经济实力支撑下的文化发展问题。那些企图通过外力主导全球话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导致不同的文化间直接的冲突,从而进一步恶化国际传播不平衡的局面。
总而言之,信息传播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应该属于全人类。如何顺应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潮流,与之接轨并融入其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建一个更加平等的信息传播秩序,这是一个需要各国共同来完成的课题。
参考文献:
[1]Maishall Mcluhan,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Toronto:universityof Toronto press,1962,P.31,58,转载自刘建明:《全球化的终极与国际传播架构》,载《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2][法]阿芒·马特拉:《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译文载《国际新闻界》,2000 ,4.
[3]邓寿鹏:《中国信息化的趋势与目标》,载《新经济导刊》,2001年第13期.
[4]明安香:《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载《传播学研究》2001年第6期.
[5]William Greider:One world,Ready or Not;The Manic Logic of News;Third World Perpsectives,Concept,New DeIhi,1984.
[6]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
[7]转引自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8]转引自黄顺铭:《全球化传播语境分析》,《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关键词]全球化 传播 信息 互联网 秩序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20190-02
在笔者看来,在这样一个被描述为“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文化和信息资本的迅速流动,传统的时空观念大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便利。信息传播全球化既反映了国际信息传播自由化的趋势,又暗含着弱肉强食的不平等竞争,它正于不知不觉之间建构着当今国际信息传播秩序的现实存在。
一、全球化与国际信息传播的关联
全球化时代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在界定这个概念的时候,离不开网络、通信、卫星等等诸如此类的媒介手段。人们通常认为第一个阐述全球化概念的人是加拿大的麦克卢汉,因为他在 1962 年提出“地球村”的设想。他认为,印刷媒介使人类世界彼此疏远,而电子媒介却使他们更加相互依赖,把世界塑造为“地球村”的形象。电视正在补偿我们,将人类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全球村”(global village)。[1]传播革命改变了人的感官尺度,世界的巨变将从这里开始,但“全球村”不等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它只是全球化的起点。另外,布热津斯基在 1969年出版的《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首次使用了“全球化”一词,认为人们已不需要谈论“帝国主义”,因为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社会的方向发展,最能证明这种社会的典型就是美国。美国的传播网络最多,遍及全世界。今后解决世界冲突的外交战略将不是“大炮外交”,而是“网络外交”,这种模式更加灵活和实用。[2]1990年,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论”,而这个软实力的形成与强大,部分得益于以美国为首的由西方强大的跨国媒体控制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媒体资源匮乏、传播能力低下。因此,全球化传播并不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平等的“地球村”。全球化是有其自身主导文化的,以美国为首的“文化帝国主义”,通过市场支配、全球文化的传播统治全球。
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兴起及发展
何谓信息传播全球化?笔者认为,信息传播全球化就是信息能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及时、广泛传播或交流的状态和过程。它时刻都处于发生当中。信息传播全球化的真正成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主要标志是全球性电视广播网、电话电信网和国际互联网等三大全球性网络的初步建成和迅速普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已远远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化网络。迄今为止,国际互联网已经接入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信息联合国”。网上每昼夜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以亿万计的比特,每个月收发的电子邮件达到了14亿封。[3]
人类社会的国家、团体和一切个人事务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互联网使得信息流通的交换成本和时间成本空前降低,它已经成为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地球:虚拟地球、数字地球。[4]在这个舞台中,最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展现和歌颂,每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焦点。一切有益的新思想被人们接受,陈旧的意识在网络讨伐中土崩瓦解。但另一方面,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无秩序边界。按照五角大楼战略家分析,新的一些网络群体把网络用作常规的政治、经济之外的目的,如黑手党、邪教、原教旨主义、毒品、黄色网站等,从而导致了一种无秩序的网络,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信息传播的严重偏斜
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悖论存在:一方面是时空的压缩,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空前共享,另一方面是传播的严重偏斜和信息的单向流动;一方面是民主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得到推广,一方面是一体化和文化霸权的盛行……凡此种种,可见全球化并非使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都拥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利。
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套电脑软件中,就有85套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据一些学者推测,仅从量的方面来看,“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至少要比它的相反流通量多100倍以上。”[5]毫无疑问,全球的媒介文化传播在市场中立的后面包含很多西方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商业主义。当这些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时,他们所宣扬和昭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对很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战争、动乱等极端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会妨碍到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意味着权力,它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凭借其在全球的流动而产生出的种种社会、文化控制。2001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世界传媒业第一航母浮出水面。目前,世界传播媒介的集中垄断程度仍在加剧。这些“地球村”的巨头们将控制世界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唱片等的绝大部分,并对全球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普遍的影响。[6]在这种背景下,弱小文化只能为发达文化的猎奇目的而存在,并且被日甚一日地边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追随者就曾在多伦多大学这样说过:“因特网的力量最终表现在它让整个世界都像北美人一样去思考、写作。”[7]
不可忽视的是,英语正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外壳,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纽带。但英语在全球传播中的霸主地位,势必影响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对文化的多样性造成损害。英语正依附于卫星电视、多媒体和因特网的发展一起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的现实力量。
上述国际传播中信息的单向流动曾被称作“国际信息传播旧秩序”,它是强势文化依靠高科技和网络上的主导语言组成的不对等信息流动。关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争论主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展开。但随着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这一争论也没能持续下去。驻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发言人安德鲁·鲁道夫指出:“全球信息秩序已经成为过去。”[8]这一话题虽然淡出联合国,并不意味着矛盾不再存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为了其政治经济的需要,它必然以传播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为首要目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所取舍,这样,造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那些不被传播的、或者小范围传播的意识形态逐渐被边缘化,形成了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会有一定的摩擦,甚至冲突可能激化。由此可见,卫星电视和网络技术带来的绝不是权利平等的大同世界,而是中心对边缘的扫荡和强势意识形态在全球的席卷。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也必然处于弱势状态。认识到现实传播环境的这种严重偏斜,有利于我们揭开“地球村”温情脉脉的面纱,对彼此在国际传播秩序中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某种意义上看,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信息传播,各国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是推动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在现阶段,大众媒介都受民族国家或跨国集团的控制,只能是民族国家的媒介,在本质上是和国际化对立的。令人尴尬的是,至今还没有真正全球化的媒介,互联网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各国的控制。那些超越国界的少数媒体集团一面发出全球化的声音,一面为这些集团的经济政治利益而争夺,实际上滞缓了全球化的有效进程。正义的民族国家的媒体应该为全球化提供健康的思想和传播架构,引导建立国际信息传播的合理秩序,引导各民族正确认识人类的共同利益,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偏离这种利益的举动。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时代的不平衡的国际信息传播既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带来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信息传播的 “单向流动”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传播技术先进、信息资源富有的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已有优势,同时过度的信息流通和对西方传媒产品进入的放任将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观念,破坏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很可能对这些国家的政权造成动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诸多机遇,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差距,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国际传播环境中争取话语权,不仅仅是政治问题,还表现为国家经济实力支撑下的文化发展问题。那些企图通过外力主导全球话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导致不同的文化间直接的冲突,从而进一步恶化国际传播不平衡的局面。
总而言之,信息传播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应该属于全人类。如何顺应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潮流,与之接轨并融入其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建一个更加平等的信息传播秩序,这是一个需要各国共同来完成的课题。
参考文献:
[1]Maishall Mcluhan,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Toronto:universityof Toronto press,1962,P.31,58,转载自刘建明:《全球化的终极与国际传播架构》,载《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2][法]阿芒·马特拉:《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译文载《国际新闻界》,2000 ,4.
[3]邓寿鹏:《中国信息化的趋势与目标》,载《新经济导刊》,2001年第13期.
[4]明安香:《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载《传播学研究》2001年第6期.
[5]William Greider:One world,Ready or Not;The Manic Logic of News;Third World Perpsectives,Concept,New DeIhi,1984.
[6]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
[7]转引自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8]转引自黄顺铭:《全球化传播语境分析》,《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