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随大理州作家协会组织的“三贴近”采风团,去洱源县的炼铁乡采风归来已经有些时日了,但关于炼铁的许多记忆,却依旧历历在目。
在大理的范围之内,甚至在洱源的范围之内,炼铁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风景,譬如瀑布啦,溶洞啦,湖泊啦……有的只是比翡翠更绿的大山,比和田玉更柔润的田野,比水墨画更简练的河流。有的只是栽满烤烟的坡地、种满水果的丘陵、走满乳牛的草场。但炼铁却是个很不容易让人遗忘的小镇,因为它的朴素,它的实诚,甚至它的偏僻与隐忍,早就随着岁月和历史的反复历练,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很有渗透力的秉赋,它会不易觉察地在我们的记忆中,沉淀下来,安顿下来,铭记下来。并且成为一个结,一段珍贵的记忆,让我们难以遗忘。对于我而言,那座名叫罗坪的大山是不容易遗忘的,那条名叫黑潓江的河流是不容易遗忘的,甚至连机缘巧合而结识的两个名叫王世明和李映春的人,也是不容易让人遗忘的。
罗坪山小记
在大理州境内,罗坪山应该算是有些名气的,它与老君山、苍山以及无量山、哀牢山,从北至南首尾相接,构成了巍峨的云岭高原自滇北到滇南的巨大余脉。我之所以强调它的巨大,是它比坐落在我家阳台西南面那座比它有名,甚至可以认为是比它著名的博南山,更有气势,更有分量,也更有公信度。博南山的著名,主要得益于那条早在东汉时期便已存在的南方丝绸古道的穿越与盘桓。而罗坪山的有名,主要得益于她的主峰:鸟吊山。
鸟吊山是这个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候鸟一生中必须穿越的一个“关隘”。鸟吊山是它们遥远的迁徙之路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通衢”。我曾经作过如是的猜想,那些数以几十万计的鸟儿,都是在神的引领和召唤之下,才会来到罗坪山,才会选择鸟吊山头那道窄窄的垭口,作为洗礼生命与灵魂的圣地。只要通过了这道既昭示着生,也隐藏着死的“卡子”,就能赶赴生命中注定的那次神秘的际会。因此,这座在平日里云封雾锁,清冷寂静的山峰,在每年的中秋时节,便会上演“百鸟吊凤”的生命奇观。便会有一拨接一拨弱小但却依然无所畏惧的鸟儿,满怀着慷慨赴死的豪迈,奋不顾身地向着那些贪婪地张开来的捕网冲击,向着看似灿烂温馨,实则暗藏杀机的火堆冲击。
关于这一幕千百年来总在重复上演的“百鸟吊凤”的惨烈与悲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曾有明确的记载:“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鸟吊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呼鸣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鸟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鸟吊。”
清道光年间修纂的《浪穹县志》“凤山微异”条目里,也有这样的记载:“每岁七八月,众鸟千百为群,翔集此山,奇毛异羽,灿烂岩谷,多非滇产,莫可指名。亦一异事。土人伺夜燃火取之,内有无嗉者,以为哀凤不食也。频年示禁,卒不能止。”浪穹是洱源的旧称,这里面的记载,和《水经注》所载,原本就是一码子事。好在这种自古以来“频年示禁,卒不能止”的陋习,如今已逐步得到根除。鸟吊山已被州县政府,列为鸟类保护区,候鸟迁徙的时节,都有森林警察在山上昼夜巡逻。过去的“鸟吊山”,俨然已成为爱鸟、护鸟、观鸟、赏鸟的一方胜地。
罗坪山的东西两面,俨然就是立体气候的两个国度,山顶,暗藏着一条看不见的“边境”。东面,气候稍微暖和,生长着清一色的华山松林。都是大树,一棵紧挨一棵地矗立着,茂盛这个好词,用在这里恰到好处。西面,便属炼铁乡治下的地界,冷凉,肥沃,出产核桃、花椒、木瓜、松茸、蘑菇、山嵛菜,全都是很找钱的“特产”。去炼铁的那天,正好赶上罗坪山大雾。当我们乘坐的中巴车,喘着粗气,老妇人般缓慢地攀爬上罗坪山顶,再从大团比蚕丝还要稠密的浓雾中钻出来的时候,炼铁乡的两位当家人,乡党委书记王世明和乡长李映春,已早早地等候在半山腰的盘山公路上。在两位当家人的引导下,我们前往参观了该乡最大的山嵛菜种植基地。基地颇具规模,坐落在一个名叫牛桂丹的彝族村寨背后,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应该有百十亩的面积。创办基地的,是一名看似老实巴交实则精明能干的白族妇女。当我们走进她的种植大棚时,这位穿着朴素,长相酷似我堂姐的场主,正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群雇工在刨挖山嵛菜。那些刨挖出来的根茎,全都按一定的规格堆放在一块。上前一打听,都是当天便要运往省城,第二天便要空运到日本的鲜货。我知道眼前这些不怎么起眼的东西,在日本人眼里却特别的金贵,是用来加工芥末的主要原料,吃个生鱼片还是醉虾什么的,都少不了它。价钱呢,自然也就不菲,能赚取数万元的收入。
炼铁散札
以前老是以为这个名叫炼铁的地方,应该是遍地铁矿的丰饶之地。其实大谬,炼铁的地名,原来起源于清末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的一桩善举。杜文秀起义并占领大理之后,获悉黑潓江两岸民众因为跨河桥梁的年久失修而往来极为不便时,便专门从军库中拿出二万斤生铁,运往该地冶炼,铸成铁链,将清初叶建成的神户桥改建为铁索桥,从而方便了两岸的民众,沟通了两岸的交流。当地民众感念杜帅的功德,便将该地地名改称为炼铁。
炼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南北运输大通道“盐茶古道”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重镇。炼铁的黑潓江河谷,是“盐茶古道”的主要通道,起始于剑川的沙溪,终结于漾濞的平坡,全长达两百余公里。自炼铁北上,经寺登、沙溪,可达丽江、中甸、继而进入西藏。东进,到洱源一路可通鹤庆的朵美,渡金沙江,过永胜、华坪而后进入巴蜀。经此沿黑潓江河谷南进,在漾濞县境内与“博南古道”交接,可通东南亚诸国。因此,自汉代以来,无数的马帮商队,就是通过炼铁这个古老的“南北通衢”,把西部和内地出产的茶叶、食盐、银铜制具、陶瓷用品等,源源不断地经剑川、过丽江、越中甸,抵达拉萨;再把吐蕃(西藏)地区的药材、皮张、羊毛制品及吐蕃特产贩运回内地或经边境口岸贩运到国外的。黑潓江峡谷,自然也就成了盐茶商贾的“南北走廊”。现如今,炼铁的黑潓江两岸仍保留着“歇马坪”、“驻马店”、“马店坡”等诸多地名村名。从中,一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炼铁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风物俗所烘托出的那份沉甸甸的古道文化。
炼铁既是一块被甘草汁般的历史文化浓浓地浸染过的土地,同时也是一块被现代文明懒懒地滋润过的土地。说它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小镇,不如说它是一个朴素而散淡的乡村。因为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田园,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事,无不彰显着一种本色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滇西高原上所有充满和谐的村庄一样,这个叫炼铁的村镇,就像是一本大大方方地摊开了绿封面的、和谐的大书。田野,绿得透彻;烟地,绿得丰腴;远山近树,绿得率性。上一年或上一个冬天才修建的,充满白族民居风味的农家小院,也是同样的绿。绿,随处不在;绿,四下漫溢。我坚信,这绿,才能传达生命的旺盛与昂扬,才能昭示未来与希望。
在小镇的入口,挺拔的蓝桉树分布在路的两侧,它们手挽着手,像是在举行一场集体婚礼。风从它们中间穿过,带着惬意出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村庄,也是恬静的,和谐的。村路上行走着笨拙的奶牛,膘壮的水牛,行走着山羊,猪,还有自由散漫的鸡鸭,行走着青蛙般蹦跶的孩子,以及负重归家的老妇。古老的村巷,像一根窄窄的管子,布满时间和人畜经久踩踏的痕迹。村巷两边,每家的房檐上都栖息着阳光、燕子和往事。有宽阔的黄泥大道,灵蛇一样的盘绕进村庄,而后分散成若干条青石小径,伸向果林,乳牛棚,菜园,后院,伸向那些虚掩的门或敞开的门,伸向炼铁人的诞生抑或逝去。
黑潓江是炼铁乡境内一条颇有名气的河流,它曾经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称为滇西高原的四条“姊妹江”。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曾被南诏王异牟寻封为“四渎”。
在炼铁,这条名叫黑潓江的河流,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它发源于剑川老君山及丽江罗凤山,流经丽江、剑川、洱源、漾濞、巍山、昌宁、南涧7个县,并在南涧著名的小湾附近,注入澜沧江。作为澜沧江不容忽视的主要支流之一,虽然它在炼铁境内的流淌,从新庄村的漢庄开始,至田心的乌梢箐,只有大约48公里的里程,但这48公里的流淌,是很风光,也很惬意的。因为在这48公里的流程内,炼铁人为它安排了9个电站的建设项目。这使得这条凡俗的河流,突然便与众不同起来,并且随着电站建设进度的加快,声名日隆。
这是在七月,七月的炼铁,有着一份水粉画般的清丽。风夹杂着庄稼的气息,泥土的气息,烤烟的气息,还有微熟的果木和散淡的山杜鹃的气息,从黑潓江河谷徐徐飘来,蹒跚过广阔的田野和田野里无边的寂静,蹒跚过清澈的天空和天空下无限的空灵,然后,便静悄悄地钻进了炼铁人家门扉或者窗扉。
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但炼铁人的勤劳使它们有了变化。在一个面积达上千亩的果园中,我结识了一个叫许玉明的农民,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是勤劳,使这片土地充满了躁动。许玉明所经营的这一大片果园,先前不过是一块贫瘠的荒地,多年以来,一直只是用来长长野草,开开野花,跑跑野兔,栖栖野鸟。而今,这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已经被勤劳的许玉明和他的伙伴们经营成了一片“世外桃源”。起伏的丘陵被坠满果实的梨树、桃树、杏树、李子树以及板栗树,有条有块地分割开来,便显得格外的鲜明,格外的饱满。
谁都知道,一块鲜明而饱满的土地,加上一群勤劳并且富有创意的人,对一个地方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人曾经告诉我,炼铁是大理美丽而充满变数的后花园,我以为,我是当真了的。
在大理的范围之内,甚至在洱源的范围之内,炼铁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风景,譬如瀑布啦,溶洞啦,湖泊啦……有的只是比翡翠更绿的大山,比和田玉更柔润的田野,比水墨画更简练的河流。有的只是栽满烤烟的坡地、种满水果的丘陵、走满乳牛的草场。但炼铁却是个很不容易让人遗忘的小镇,因为它的朴素,它的实诚,甚至它的偏僻与隐忍,早就随着岁月和历史的反复历练,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很有渗透力的秉赋,它会不易觉察地在我们的记忆中,沉淀下来,安顿下来,铭记下来。并且成为一个结,一段珍贵的记忆,让我们难以遗忘。对于我而言,那座名叫罗坪的大山是不容易遗忘的,那条名叫黑潓江的河流是不容易遗忘的,甚至连机缘巧合而结识的两个名叫王世明和李映春的人,也是不容易让人遗忘的。
罗坪山小记
在大理州境内,罗坪山应该算是有些名气的,它与老君山、苍山以及无量山、哀牢山,从北至南首尾相接,构成了巍峨的云岭高原自滇北到滇南的巨大余脉。我之所以强调它的巨大,是它比坐落在我家阳台西南面那座比它有名,甚至可以认为是比它著名的博南山,更有气势,更有分量,也更有公信度。博南山的著名,主要得益于那条早在东汉时期便已存在的南方丝绸古道的穿越与盘桓。而罗坪山的有名,主要得益于她的主峰:鸟吊山。
鸟吊山是这个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候鸟一生中必须穿越的一个“关隘”。鸟吊山是它们遥远的迁徙之路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通衢”。我曾经作过如是的猜想,那些数以几十万计的鸟儿,都是在神的引领和召唤之下,才会来到罗坪山,才会选择鸟吊山头那道窄窄的垭口,作为洗礼生命与灵魂的圣地。只要通过了这道既昭示着生,也隐藏着死的“卡子”,就能赶赴生命中注定的那次神秘的际会。因此,这座在平日里云封雾锁,清冷寂静的山峰,在每年的中秋时节,便会上演“百鸟吊凤”的生命奇观。便会有一拨接一拨弱小但却依然无所畏惧的鸟儿,满怀着慷慨赴死的豪迈,奋不顾身地向着那些贪婪地张开来的捕网冲击,向着看似灿烂温馨,实则暗藏杀机的火堆冲击。
关于这一幕千百年来总在重复上演的“百鸟吊凤”的惨烈与悲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曾有明确的记载:“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鸟吊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呼鸣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鸟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鸟吊。”
清道光年间修纂的《浪穹县志》“凤山微异”条目里,也有这样的记载:“每岁七八月,众鸟千百为群,翔集此山,奇毛异羽,灿烂岩谷,多非滇产,莫可指名。亦一异事。土人伺夜燃火取之,内有无嗉者,以为哀凤不食也。频年示禁,卒不能止。”浪穹是洱源的旧称,这里面的记载,和《水经注》所载,原本就是一码子事。好在这种自古以来“频年示禁,卒不能止”的陋习,如今已逐步得到根除。鸟吊山已被州县政府,列为鸟类保护区,候鸟迁徙的时节,都有森林警察在山上昼夜巡逻。过去的“鸟吊山”,俨然已成为爱鸟、护鸟、观鸟、赏鸟的一方胜地。
罗坪山的东西两面,俨然就是立体气候的两个国度,山顶,暗藏着一条看不见的“边境”。东面,气候稍微暖和,生长着清一色的华山松林。都是大树,一棵紧挨一棵地矗立着,茂盛这个好词,用在这里恰到好处。西面,便属炼铁乡治下的地界,冷凉,肥沃,出产核桃、花椒、木瓜、松茸、蘑菇、山嵛菜,全都是很找钱的“特产”。去炼铁的那天,正好赶上罗坪山大雾。当我们乘坐的中巴车,喘着粗气,老妇人般缓慢地攀爬上罗坪山顶,再从大团比蚕丝还要稠密的浓雾中钻出来的时候,炼铁乡的两位当家人,乡党委书记王世明和乡长李映春,已早早地等候在半山腰的盘山公路上。在两位当家人的引导下,我们前往参观了该乡最大的山嵛菜种植基地。基地颇具规模,坐落在一个名叫牛桂丹的彝族村寨背后,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应该有百十亩的面积。创办基地的,是一名看似老实巴交实则精明能干的白族妇女。当我们走进她的种植大棚时,这位穿着朴素,长相酷似我堂姐的场主,正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群雇工在刨挖山嵛菜。那些刨挖出来的根茎,全都按一定的规格堆放在一块。上前一打听,都是当天便要运往省城,第二天便要空运到日本的鲜货。我知道眼前这些不怎么起眼的东西,在日本人眼里却特别的金贵,是用来加工芥末的主要原料,吃个生鱼片还是醉虾什么的,都少不了它。价钱呢,自然也就不菲,能赚取数万元的收入。
炼铁散札
以前老是以为这个名叫炼铁的地方,应该是遍地铁矿的丰饶之地。其实大谬,炼铁的地名,原来起源于清末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的一桩善举。杜文秀起义并占领大理之后,获悉黑潓江两岸民众因为跨河桥梁的年久失修而往来极为不便时,便专门从军库中拿出二万斤生铁,运往该地冶炼,铸成铁链,将清初叶建成的神户桥改建为铁索桥,从而方便了两岸的民众,沟通了两岸的交流。当地民众感念杜帅的功德,便将该地地名改称为炼铁。
炼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南北运输大通道“盐茶古道”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重镇。炼铁的黑潓江河谷,是“盐茶古道”的主要通道,起始于剑川的沙溪,终结于漾濞的平坡,全长达两百余公里。自炼铁北上,经寺登、沙溪,可达丽江、中甸、继而进入西藏。东进,到洱源一路可通鹤庆的朵美,渡金沙江,过永胜、华坪而后进入巴蜀。经此沿黑潓江河谷南进,在漾濞县境内与“博南古道”交接,可通东南亚诸国。因此,自汉代以来,无数的马帮商队,就是通过炼铁这个古老的“南北通衢”,把西部和内地出产的茶叶、食盐、银铜制具、陶瓷用品等,源源不断地经剑川、过丽江、越中甸,抵达拉萨;再把吐蕃(西藏)地区的药材、皮张、羊毛制品及吐蕃特产贩运回内地或经边境口岸贩运到国外的。黑潓江峡谷,自然也就成了盐茶商贾的“南北走廊”。现如今,炼铁的黑潓江两岸仍保留着“歇马坪”、“驻马店”、“马店坡”等诸多地名村名。从中,一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炼铁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风物俗所烘托出的那份沉甸甸的古道文化。
炼铁既是一块被甘草汁般的历史文化浓浓地浸染过的土地,同时也是一块被现代文明懒懒地滋润过的土地。说它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小镇,不如说它是一个朴素而散淡的乡村。因为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田园,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事,无不彰显着一种本色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滇西高原上所有充满和谐的村庄一样,这个叫炼铁的村镇,就像是一本大大方方地摊开了绿封面的、和谐的大书。田野,绿得透彻;烟地,绿得丰腴;远山近树,绿得率性。上一年或上一个冬天才修建的,充满白族民居风味的农家小院,也是同样的绿。绿,随处不在;绿,四下漫溢。我坚信,这绿,才能传达生命的旺盛与昂扬,才能昭示未来与希望。
在小镇的入口,挺拔的蓝桉树分布在路的两侧,它们手挽着手,像是在举行一场集体婚礼。风从它们中间穿过,带着惬意出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村庄,也是恬静的,和谐的。村路上行走着笨拙的奶牛,膘壮的水牛,行走着山羊,猪,还有自由散漫的鸡鸭,行走着青蛙般蹦跶的孩子,以及负重归家的老妇。古老的村巷,像一根窄窄的管子,布满时间和人畜经久踩踏的痕迹。村巷两边,每家的房檐上都栖息着阳光、燕子和往事。有宽阔的黄泥大道,灵蛇一样的盘绕进村庄,而后分散成若干条青石小径,伸向果林,乳牛棚,菜园,后院,伸向那些虚掩的门或敞开的门,伸向炼铁人的诞生抑或逝去。
黑潓江是炼铁乡境内一条颇有名气的河流,它曾经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称为滇西高原的四条“姊妹江”。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曾被南诏王异牟寻封为“四渎”。
在炼铁,这条名叫黑潓江的河流,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它发源于剑川老君山及丽江罗凤山,流经丽江、剑川、洱源、漾濞、巍山、昌宁、南涧7个县,并在南涧著名的小湾附近,注入澜沧江。作为澜沧江不容忽视的主要支流之一,虽然它在炼铁境内的流淌,从新庄村的漢庄开始,至田心的乌梢箐,只有大约48公里的里程,但这48公里的流淌,是很风光,也很惬意的。因为在这48公里的流程内,炼铁人为它安排了9个电站的建设项目。这使得这条凡俗的河流,突然便与众不同起来,并且随着电站建设进度的加快,声名日隆。
这是在七月,七月的炼铁,有着一份水粉画般的清丽。风夹杂着庄稼的气息,泥土的气息,烤烟的气息,还有微熟的果木和散淡的山杜鹃的气息,从黑潓江河谷徐徐飘来,蹒跚过广阔的田野和田野里无边的寂静,蹒跚过清澈的天空和天空下无限的空灵,然后,便静悄悄地钻进了炼铁人家门扉或者窗扉。
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但炼铁人的勤劳使它们有了变化。在一个面积达上千亩的果园中,我结识了一个叫许玉明的农民,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是勤劳,使这片土地充满了躁动。许玉明所经营的这一大片果园,先前不过是一块贫瘠的荒地,多年以来,一直只是用来长长野草,开开野花,跑跑野兔,栖栖野鸟。而今,这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已经被勤劳的许玉明和他的伙伴们经营成了一片“世外桃源”。起伏的丘陵被坠满果实的梨树、桃树、杏树、李子树以及板栗树,有条有块地分割开来,便显得格外的鲜明,格外的饱满。
谁都知道,一块鲜明而饱满的土地,加上一群勤劳并且富有创意的人,对一个地方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人曾经告诉我,炼铁是大理美丽而充满变数的后花园,我以为,我是当真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