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说,除了凑热闹轻微的兴奋,我更多的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矜持地坐在一隅嚼苦荞粑粑蘸蜂蜜。
牛桂丹村干部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架式隆重推出了村里人自制的苦荞粑粑、苞谷烧、天然野生蜂蜜。村干部认真地介绍说这是“原生态”食品,有营养价值。我很赞同他的话,碗里的蜂蜜是和着蜂巢一起上上来的——很原始的吃法,让人有挑战的冲动!
这是留在洱源县炼铁乡的最后一个晚上,或许是因为即将离去,扯不断的怅然若失。
眼前灰朴朴的房舍、林立的高寒松、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深黛凝重的大山完全深沉地隐退到黑色的肌肤下时,伴着兴奋的一声“喔哦”的血气吶喊,院场的篝火热情洋溢地蹿得老高。
虽远隔十余米,那种炙热却是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我想不仅仅因为篝火本身的火热,还因了使用火热嗓子呐喊的彝家人!
我历来觉得,彝家人的脸“雕琢”得很深刻:线条分明,轮廓清晰,肤色深沉,这种个性化的长相看一眼便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高寒山区的彝家人,在火光的映照下脸孔发亮,很像一层油彩慢慢在脸上洇开,洇开……直到让外乡人产生一种奇异的惊叹。奇怪的是在那一刻,我所有淋漓尽致的修饰之词就只凝练为一句:火光下尽情舞蹈的彝家人更像彝家人!可能是本性的回归吧!据说最早的舞蹈便是来自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彝家人团团围住篝火纵情“打歌”自然天成、狂放豪迈,无论男女老少,每一个舞步都质朴自然,无丝毫矫揉造作,好像是连同生命一起诞生的。
带着些许的拘谨和兴奋,我被卷入了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像是对火种的膜拜舞蹈中。我知道彝家人的火塘是永不会熄灭的,如果说那是彝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和对火种的尊崇的话,莫如说是全人类都应该有的一种感恩。
当我绕完一圈,转过身来时,毫无准备地就被墙跟一侧一幅美奂美仑的油画震住了。那只是院场一侧一个小画面,如果院场是一个大像框,团团围住篝火起舞的人群是主画面,那一侧的内容不过是一个小边角。可是,犹如受到了不可遏制的魔力的无形牵引。那侧的小画面在我的眼里无限扩张,它被我痴迷的视线逐渐拉至正中,直至完全占据了主画面的位置。
那是四位年逾古稀的老阿妈,她们身穿节日的盛装并排坐着。从右到左,似乎年龄也渐次往上加,最边上的一位,估计该在九十高龄了。我以为我是被她们盛宴般的华丽服饰所吸引,后来才明白,艳丽华美的衣饰只能让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真正使我臣服的却是她们高贵的气质及沉静得能包容每一座大山、每一棵杂草的眼神。
她们的脸无一例外都已是沟壑纵横,使人称奇的却是她们坚挺而不动声色的腰板。出于好奇,我偷偷掐了一下表,竟惊奇地发现十多分钟以来她们不曾更换一下坐姿,甚至连幅度大些的动作也不曾有。她们唯一的动作便是传递那支很长很古老的、在火光的照耀下黑亮发光的长杆烟锅。烟锅传到手里,磕烟灰、填烟丝、点火、吸烟、再悠悠然,若有若无地徐徐吐烟。她们的目光始终不离欢呼打歌的人群。身处局外、心又为之所系。凛然中透出母亲的慈爱,好像认真审核子女的母亲,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当烟锅再度传到那位最年长的母亲手中时,我再也忍不住请求赵敏老师为她们拍张照。一向研究民俗学的赵敏老师也正有此意,忙抓拍了几个镜头。毫不夸张地说,镜头中的母亲让我全身心的倾倒,联想丰富的我已在心里确定她们绝对是有着皇室尊贵血统的统领。虽然彝家人历史上不曾有过女人统治社会的“母系氏族”,可我认为那只是刻板、单一的理解,因为整个世界都是由母亲来传承的,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及气度足以显现了尊贵的王者风范!我决心走近她们,换一种角度欣赏她们的美。于是我眼帘呈现出那一双双饱含沧桑的手。手是不会说谎的,一瞬间我悔悟到自己的浅薄幼稚。我凭空营造的美只是虚架在半空的火焰,燃烧尽了便会坍塌幻灭。事实是,我的欣赏没有走入高寒山区的深处,没有走入彝家人的深处。
我的赞美很肤浅,至少只对了一半。那就是,我在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观赏眼见的表象,而没能用“局里人“的心态感受这里真实、艰苦的实际生活。
高寒山区,首先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讲,便很大限度地制约着交通状况及农作物生长等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关系着民生。不用多想,便可以得知,高寒山区的彝家除去特殊的打歌欢庆节日,大多数时候是在长久地躬着身体辛苦地耕耘,努力抵达温饱。也正因为这些沉重的东西,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彝家人在难得的喜庆时刻尽情尽兴欢舞的真正内涵,理解了那种平和对待困苦、真实对待欢乐的率真性情。细细回味,苦荞粑粑醮蜂蜜里那种苦极和甜极紧紧揉合在一起的本质味道已入味。那便是高寒山区彝家人生活的坦诚告白!
再次融入打歌的阵容,我舞蹈的姿态绝对是彝家人的翻版,我脸庞上的红晕绝对是发自内心喷薄而出的火热。我的脚跳得酸痛,似乎正在从身上被卸下来,而我的心脏已扯断了所有的芥蒂,正自由地游弋在腹腔之外。我终于亲临了“极致”!
我真正明白了,那种无法抵挡的高寒山区彝家人的高贵与华美,其实是从骨子里就有的生活态度:不以苦抱怨自弃,却以乐遮蔽人生的阴霾。在快乐的时刻里,纵情展示着自我极致的美丽及对火神的感恩。以平和自尊的面容面对每一场高寒山区的冷雨及风暴,在云南边陲的深山里,用油彩极具个性地描摹着一幅大手笔的油画!
牛桂丹村干部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架式隆重推出了村里人自制的苦荞粑粑、苞谷烧、天然野生蜂蜜。村干部认真地介绍说这是“原生态”食品,有营养价值。我很赞同他的话,碗里的蜂蜜是和着蜂巢一起上上来的——很原始的吃法,让人有挑战的冲动!
这是留在洱源县炼铁乡的最后一个晚上,或许是因为即将离去,扯不断的怅然若失。
眼前灰朴朴的房舍、林立的高寒松、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深黛凝重的大山完全深沉地隐退到黑色的肌肤下时,伴着兴奋的一声“喔哦”的血气吶喊,院场的篝火热情洋溢地蹿得老高。
虽远隔十余米,那种炙热却是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我想不仅仅因为篝火本身的火热,还因了使用火热嗓子呐喊的彝家人!
我历来觉得,彝家人的脸“雕琢”得很深刻:线条分明,轮廓清晰,肤色深沉,这种个性化的长相看一眼便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高寒山区的彝家人,在火光的映照下脸孔发亮,很像一层油彩慢慢在脸上洇开,洇开……直到让外乡人产生一种奇异的惊叹。奇怪的是在那一刻,我所有淋漓尽致的修饰之词就只凝练为一句:火光下尽情舞蹈的彝家人更像彝家人!可能是本性的回归吧!据说最早的舞蹈便是来自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彝家人团团围住篝火纵情“打歌”自然天成、狂放豪迈,无论男女老少,每一个舞步都质朴自然,无丝毫矫揉造作,好像是连同生命一起诞生的。
带着些许的拘谨和兴奋,我被卷入了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像是对火种的膜拜舞蹈中。我知道彝家人的火塘是永不会熄灭的,如果说那是彝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和对火种的尊崇的话,莫如说是全人类都应该有的一种感恩。
当我绕完一圈,转过身来时,毫无准备地就被墙跟一侧一幅美奂美仑的油画震住了。那只是院场一侧一个小画面,如果院场是一个大像框,团团围住篝火起舞的人群是主画面,那一侧的内容不过是一个小边角。可是,犹如受到了不可遏制的魔力的无形牵引。那侧的小画面在我的眼里无限扩张,它被我痴迷的视线逐渐拉至正中,直至完全占据了主画面的位置。
那是四位年逾古稀的老阿妈,她们身穿节日的盛装并排坐着。从右到左,似乎年龄也渐次往上加,最边上的一位,估计该在九十高龄了。我以为我是被她们盛宴般的华丽服饰所吸引,后来才明白,艳丽华美的衣饰只能让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真正使我臣服的却是她们高贵的气质及沉静得能包容每一座大山、每一棵杂草的眼神。
她们的脸无一例外都已是沟壑纵横,使人称奇的却是她们坚挺而不动声色的腰板。出于好奇,我偷偷掐了一下表,竟惊奇地发现十多分钟以来她们不曾更换一下坐姿,甚至连幅度大些的动作也不曾有。她们唯一的动作便是传递那支很长很古老的、在火光的照耀下黑亮发光的长杆烟锅。烟锅传到手里,磕烟灰、填烟丝、点火、吸烟、再悠悠然,若有若无地徐徐吐烟。她们的目光始终不离欢呼打歌的人群。身处局外、心又为之所系。凛然中透出母亲的慈爱,好像认真审核子女的母亲,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当烟锅再度传到那位最年长的母亲手中时,我再也忍不住请求赵敏老师为她们拍张照。一向研究民俗学的赵敏老师也正有此意,忙抓拍了几个镜头。毫不夸张地说,镜头中的母亲让我全身心的倾倒,联想丰富的我已在心里确定她们绝对是有着皇室尊贵血统的统领。虽然彝家人历史上不曾有过女人统治社会的“母系氏族”,可我认为那只是刻板、单一的理解,因为整个世界都是由母亲来传承的,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及气度足以显现了尊贵的王者风范!我决心走近她们,换一种角度欣赏她们的美。于是我眼帘呈现出那一双双饱含沧桑的手。手是不会说谎的,一瞬间我悔悟到自己的浅薄幼稚。我凭空营造的美只是虚架在半空的火焰,燃烧尽了便会坍塌幻灭。事实是,我的欣赏没有走入高寒山区的深处,没有走入彝家人的深处。
我的赞美很肤浅,至少只对了一半。那就是,我在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观赏眼见的表象,而没能用“局里人“的心态感受这里真实、艰苦的实际生活。
高寒山区,首先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讲,便很大限度地制约着交通状况及农作物生长等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关系着民生。不用多想,便可以得知,高寒山区的彝家除去特殊的打歌欢庆节日,大多数时候是在长久地躬着身体辛苦地耕耘,努力抵达温饱。也正因为这些沉重的东西,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彝家人在难得的喜庆时刻尽情尽兴欢舞的真正内涵,理解了那种平和对待困苦、真实对待欢乐的率真性情。细细回味,苦荞粑粑醮蜂蜜里那种苦极和甜极紧紧揉合在一起的本质味道已入味。那便是高寒山区彝家人生活的坦诚告白!
再次融入打歌的阵容,我舞蹈的姿态绝对是彝家人的翻版,我脸庞上的红晕绝对是发自内心喷薄而出的火热。我的脚跳得酸痛,似乎正在从身上被卸下来,而我的心脏已扯断了所有的芥蒂,正自由地游弋在腹腔之外。我终于亲临了“极致”!
我真正明白了,那种无法抵挡的高寒山区彝家人的高贵与华美,其实是从骨子里就有的生活态度:不以苦抱怨自弃,却以乐遮蔽人生的阴霾。在快乐的时刻里,纵情展示着自我极致的美丽及对火神的感恩。以平和自尊的面容面对每一场高寒山区的冷雨及风暴,在云南边陲的深山里,用油彩极具个性地描摹着一幅大手笔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