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成就“大国良师”的泥土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本刊发文《涵育大国良师: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之进展与走向》,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国良师”的憧憬和热议。同年7月,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主办“2017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2018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2018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剧团排演新剧《大国良师》......
  毫无疑问,“大国良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师发展的关键词。作为文章的编发者,我们备感欣慰。我们强调“大国”之“良师”,就是要强调我们的教师,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的教师,是要为大国崛起服务的教师,是为大国公民服务的教师,是应该受到国家和人民尊重的、承担国家义务履行公共职责的教师。这里的良师,不仅是教师的学识之良、教学之良、分数之良,更是信仰之良、德行之良、爱生之良。为大国之良师,就要有作为大国建设者的远大的“理想信念”,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有作为文明和文化传播者的“扎实学识”,有作为教书育人者的“仁爱之心”。
  来自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对“大国良师”的认识则更亲切和朴实。前不久,我们深入访谈了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16位校长,推动召開了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班部分学员的名师论坛。这些名师名校长们普遍认为,真正的良师,还具有更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我反思意识、较强的同理心与共情心、较大的个人凝聚力与号召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良师形象。但每个人都是生而有缺失的,生而不完美的。即便是最卓越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人、圣人。如果我们时刻以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要求教师,那么对教师而言就不亚于一种精神刑罚。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承认和接受这种不完美,但不止步于此,而是要带着这种不完美,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解决,向完美无限接近。
  因此,笔者以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真正的良师还应具备一些更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纠错能力、自我解释能力和自我割舍能力。面对无数的诱惑和困惑,优秀的教师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原谅、自我和解,能够理性解释那些带给自己困惑和纠结的问题,能坚持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东西,能割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需求。他们面对比自己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的家长,能不卑不亢;面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学生和家庭,能温暖包容;面对同伴和社会的误解嘲讽,能自我排解。优秀教师不可能没脾气,但他们在发完脾气之后更有诚意和胸襟去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解释和修正。
  “大国良师”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这样的教师,不仅是给学生希望的人,是点亮学生心中光明的人,更是让学生拥有理性大脑和丰富情感、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教师,才是鲜活本色的真人,才是真正的良师。
  怎样成就这样的良师?鲁迅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良师,就如同这个“天才”,要从普通教师走向良师,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成就良师的泥土。因为“大国良师”已经具有与传统教师不同的定位、需求和特质,他们需要更体面的生存,更高的社会尊重,更自在的生命成长,所以对“泥土”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要求。
  如何让泥土更适合良师的生长,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当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福利待遇、绩效工资、编制安排、专业发展等,还有很多不如意处。但这种情况已经在改变。比如:上海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安徽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等,让教师获得了尊严、尊重、体面和爱戴,为良师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泥土。
  与此同时,能够丰富良师成长泥土的,还有两类更重要的人群,就是学生和家长。天生爱学生、爱教育、会当老师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名师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都深情地说,感谢我的学生,感谢我的学生家长,自己其实是在和学生的耳鬓厮磨中,是在和家长的接触互动中,一点点爱上这个职业、爱上这种生活、迷恋上这项事业的。所以,不仅仅是好学校好领导培养了好教师,更是学生和家长培养了好教师。许多家长还不懂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去提醒和告诉他们,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学校和教师,进而让涵养泥土的事业更加充实与丰富。
  成为“大国良师”,成就“大国良师”,我们永远在路上。
其他文献
在高中物理习题中,一些客观题只要通过定性分析就能迅速地确定答案,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中没有量化就不可能深化”,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答案,还应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作严谨的定量分析,揭示问题的推理过程,挖掘问题的思维价值,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
解题充满着思维过程,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从审读题目、分析题意,提取题中有用信息(关键字词、新概念、物理图形与图像、函数表达式等),理清物理过程,选择相关的物理规律.结合推理运算,逐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解题历练,可理解消化已学知识,逐步增强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考一:要了解考查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语言,观察图示和图像的形象语言、初步了
在我的职业履历上,清晰地印刻着这样几个关键节点:1981年8月从安徽省当涂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至当涂师范附小任教;1996年4月调入马鞍山实验小学任教后担任副校长;1998年7月调任马鞍山市珍珠园小学校长;2010年9月调任马鞍山市采秣小学校长。37年的教育生涯,其中20年的校长经历,不仅让我体会到更多的职业幸福,也让我拥有了更加充实饱满的人生。  回望这些年的办学之路,我在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这样
讲好课是每位教师的愿望。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班级学生考分高,教师的教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有的班级学生考分并不高,教师的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考分高低与学生的构成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考分并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我最近在各地学校听课。我个人认为听到的好课很多,但也发现手里拿着习题集讲课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生课桌上的
期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知上的困难,此时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顺着学生的认知困难,迎难而上,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思维与技能上的负迁移,促进知识内化.  1 帮助学生突破生活经验上的认知困难  由生活经验引起的负迁移从唯物主义哲学角度来讲就是“形而上学”,学生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来片面地构建物理规律.针对上述情形,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预设学生的认识误区,多方位搜集素材,以视频、图片等形
在高中的曲线运动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类型.一个是圆周运动,另一个是抛体运动.对于抛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基本.本文结合平抛和斜抛这两种典型的抛体运动,阐述如何利用运动的分解法进行研究.  1 平抛运动中的分解  通常我们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该分解方法是基于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特征和受力特征.在平时的解题中这样的分解方法处理起来也很简单,便
教育以育人为本,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教育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技术等等都需要现代化,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什么?毫无疑问是人的现代化,是让学生成为现代人,让学生具备现代素质。  何为现代人?简言之,就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人。笔者在“宏启观察”系列文章中曾写过《培育现代人与改造国民性》(见《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4期),读者可以参阅此文。  
期刊
近几年来,本人发现在各级各类的物理竞赛中,关于物体斜抛运动的题目经常出现,而且试题难度往往都不小,对于指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本人做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数学基础,本文就范小辉老师主编的《高中物理奥赛指导》一书中有如下一道关于抛体运动的例题介绍几种解题方法:  题目 从高H处的一点O先后平抛两个小球1和小球2,小球1直接恰好越过竖直挡板A落到水平地面上的B点,小球2则与地面
例3 如图5所示,A、B为正对的两长为L的平行板,板的右端到一竖直屏的距离为l.设想板内有重力场,板外重力场消失.由两板左侧中央O点平抛一小球,初速度v0的延长线交屏于O′点,小球不会和极板碰撞,求小球离开平行板后将击中屏上O′下方多远处?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发布  2018年9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报告显示,“有温暖的家”被学生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遠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四年级小学生和八年级中学生最崇敬的榜样都是“父母”,选择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8%和29.1%,表明孩子对父母普遍持有积极的认可和敬爱态度。在亲子沟通方面,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