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本刊发文《涵育大国良师: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之进展与走向》,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国良师”的憧憬和热议。同年7月,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主办“2017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2018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2018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剧团排演新剧《大国良师》......
毫无疑问,“大国良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师发展的关键词。作为文章的编发者,我们备感欣慰。我们强调“大国”之“良师”,就是要强调我们的教师,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的教师,是要为大国崛起服务的教师,是为大国公民服务的教师,是应该受到国家和人民尊重的、承担国家义务履行公共职责的教师。这里的良师,不仅是教师的学识之良、教学之良、分数之良,更是信仰之良、德行之良、爱生之良。为大国之良师,就要有作为大国建设者的远大的“理想信念”,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有作为文明和文化传播者的“扎实学识”,有作为教书育人者的“仁爱之心”。
来自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对“大国良师”的认识则更亲切和朴实。前不久,我们深入访谈了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16位校长,推动召開了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班部分学员的名师论坛。这些名师名校长们普遍认为,真正的良师,还具有更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我反思意识、较强的同理心与共情心、较大的个人凝聚力与号召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良师形象。但每个人都是生而有缺失的,生而不完美的。即便是最卓越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人、圣人。如果我们时刻以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要求教师,那么对教师而言就不亚于一种精神刑罚。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承认和接受这种不完美,但不止步于此,而是要带着这种不完美,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解决,向完美无限接近。
因此,笔者以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真正的良师还应具备一些更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纠错能力、自我解释能力和自我割舍能力。面对无数的诱惑和困惑,优秀的教师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原谅、自我和解,能够理性解释那些带给自己困惑和纠结的问题,能坚持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东西,能割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需求。他们面对比自己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的家长,能不卑不亢;面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学生和家庭,能温暖包容;面对同伴和社会的误解嘲讽,能自我排解。优秀教师不可能没脾气,但他们在发完脾气之后更有诚意和胸襟去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解释和修正。
“大国良师”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这样的教师,不仅是给学生希望的人,是点亮学生心中光明的人,更是让学生拥有理性大脑和丰富情感、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教师,才是鲜活本色的真人,才是真正的良师。
怎样成就这样的良师?鲁迅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良师,就如同这个“天才”,要从普通教师走向良师,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成就良师的泥土。因为“大国良师”已经具有与传统教师不同的定位、需求和特质,他们需要更体面的生存,更高的社会尊重,更自在的生命成长,所以对“泥土”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要求。
如何让泥土更适合良师的生长,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当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福利待遇、绩效工资、编制安排、专业发展等,还有很多不如意处。但这种情况已经在改变。比如:上海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安徽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等,让教师获得了尊严、尊重、体面和爱戴,为良师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泥土。
与此同时,能够丰富良师成长泥土的,还有两类更重要的人群,就是学生和家长。天生爱学生、爱教育、会当老师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名师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都深情地说,感谢我的学生,感谢我的学生家长,自己其实是在和学生的耳鬓厮磨中,是在和家长的接触互动中,一点点爱上这个职业、爱上这种生活、迷恋上这项事业的。所以,不仅仅是好学校好领导培养了好教师,更是学生和家长培养了好教师。许多家长还不懂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去提醒和告诉他们,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学校和教师,进而让涵养泥土的事业更加充实与丰富。
成为“大国良师”,成就“大国良师”,我们永远在路上。
毫无疑问,“大国良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师发展的关键词。作为文章的编发者,我们备感欣慰。我们强调“大国”之“良师”,就是要强调我们的教师,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的教师,是要为大国崛起服务的教师,是为大国公民服务的教师,是应该受到国家和人民尊重的、承担国家义务履行公共职责的教师。这里的良师,不仅是教师的学识之良、教学之良、分数之良,更是信仰之良、德行之良、爱生之良。为大国之良师,就要有作为大国建设者的远大的“理想信念”,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有作为文明和文化传播者的“扎实学识”,有作为教书育人者的“仁爱之心”。
来自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对“大国良师”的认识则更亲切和朴实。前不久,我们深入访谈了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16位校长,推动召開了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班部分学员的名师论坛。这些名师名校长们普遍认为,真正的良师,还具有更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我反思意识、较强的同理心与共情心、较大的个人凝聚力与号召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良师形象。但每个人都是生而有缺失的,生而不完美的。即便是最卓越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人、圣人。如果我们时刻以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要求教师,那么对教师而言就不亚于一种精神刑罚。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承认和接受这种不完美,但不止步于此,而是要带着这种不完美,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解决,向完美无限接近。
因此,笔者以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真正的良师还应具备一些更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纠错能力、自我解释能力和自我割舍能力。面对无数的诱惑和困惑,优秀的教师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原谅、自我和解,能够理性解释那些带给自己困惑和纠结的问题,能坚持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东西,能割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需求。他们面对比自己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的家长,能不卑不亢;面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学生和家庭,能温暖包容;面对同伴和社会的误解嘲讽,能自我排解。优秀教师不可能没脾气,但他们在发完脾气之后更有诚意和胸襟去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解释和修正。
“大国良师”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这样的教师,不仅是给学生希望的人,是点亮学生心中光明的人,更是让学生拥有理性大脑和丰富情感、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教师,才是鲜活本色的真人,才是真正的良师。
怎样成就这样的良师?鲁迅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良师,就如同这个“天才”,要从普通教师走向良师,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成就良师的泥土。因为“大国良师”已经具有与传统教师不同的定位、需求和特质,他们需要更体面的生存,更高的社会尊重,更自在的生命成长,所以对“泥土”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要求。
如何让泥土更适合良师的生长,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当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福利待遇、绩效工资、编制安排、专业发展等,还有很多不如意处。但这种情况已经在改变。比如:上海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安徽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等,让教师获得了尊严、尊重、体面和爱戴,为良师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泥土。
与此同时,能够丰富良师成长泥土的,还有两类更重要的人群,就是学生和家长。天生爱学生、爱教育、会当老师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名师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都深情地说,感谢我的学生,感谢我的学生家长,自己其实是在和学生的耳鬓厮磨中,是在和家长的接触互动中,一点点爱上这个职业、爱上这种生活、迷恋上这项事业的。所以,不仅仅是好学校好领导培养了好教师,更是学生和家长培养了好教师。许多家长还不懂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去提醒和告诉他们,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学校和教师,进而让涵养泥土的事业更加充实与丰富。
成为“大国良师”,成就“大国良师”,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