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设计与反思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wi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秋季新学期,广东省全面启用部编版高中新教材。2020年12月,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获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深圳市语文学科示范基地”。2021年4月,深圳市语文示范学科基地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以“谷雨诗会”为真实情境,设计了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课,该课例落实了新课程新教材理念中的“任务”“情境”“活动”等要素,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统领,组织学生展开了跨媒介阅读与探究学习活动实践。本文以“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为例,侧重探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任务的设计及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设計依据与意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基于课程标准任务群目标,笔者结合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语文组传统节目“谷雨诗会”这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围绕文化溯源、筹备征稿、诗文鉴赏、宣传推广、朗诵汇报、直播报道等活动,整合了教材中的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三个学习任务,设计了“谷雨诗会”跨媒介文化溯源与诗歌创作鉴赏、“谷雨诗会”跨媒介宣传活动设计与实践、“谷雨诗会”直播报道与新闻稿撰写三个学习实践活动。
  “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比较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撰写具有相应语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提升经典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信息的相关方法和注意点,并进行有效实践,运用于真实的语文生活中,不断提升媒介应用能力和媒介素养,从而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提升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谷雨诗会”的真实学习情境和跨媒介学习实践任务的整合,意在让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真实发生,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贯通性和层进性的特点,深化学生对新媒介文化的体验与认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目标。
  二、单元设计与实施
  “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在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前提下,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分阶段进行“学习与设计、运用与实践、汇报与提升”三个课时的学习,侧重学生对跨媒介语言运用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三组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活动一:“谷雨诗会”跨媒介文化溯源与诗文鉴赏。前期,学习实践的主要任务是文化溯源、诗歌创作与鉴赏、诗歌朗诵与推荐,实践方式是跨媒介。
  首先,学生借由多媒介搜索、辨析、筛选24节气中有关“谷雨”的文化知识,跨媒介了解“谷雨诗会”的缘起和文化内涵,并以多媒介方式呈现和表达。第一,阅读文件《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报告》,网络搜索百度百科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人文科学纪录片《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第二,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科普短文,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第三,小组分工合作构画“谷雨”思维导图,突出“谷雨”节气的文化内涵。其次,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征,拟写“谷雨诗会”征稿启事,征集有关“春天”“青春”为主题的原创诗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征稿启事的撰写,引导学生区别在不同的媒介上发布征稿启事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征稿启事,以体现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王景科)、摄影集《时光映画·镜头中的24节气》(林帝浣),收听“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散步二十四节气”音频节目。精选“谷雨诗会”原创诗歌,撰写鉴赏短评,配上图画,做成PPT课前分享。然后将本组精选的诗歌、撰写的短评录成音频,由班级宣传委员精选汇编,以“图文+音频”的形式发布至“山海丝语”公众号上。
  学习活动二:“谷雨诗会”跨媒介宣传活动设计与实践。围绕“谷雨诗会”,进行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设计与实践,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善用多媒介”内容及相关的学习资源,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征,学习运用多媒介设计“谷雨诗会”宣传推广方案。分小组撰写方案,以具体的学习实践项目确定宣传目的、使用媒介、语言素材、面向受众与效果预设,分小组收集宣传素材。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宣传语,设计活动海报,制作宣传短片。短片的制作自由报名,分工合作,由语文老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第三课时,学生分两大组分享“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展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组织进行分析、评价,对其在活动设计、文案撰写、媒介运用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评选出“最具创意奖、最美文字奖、最佳媒介奖、最赞团队奖”等奖项,并予以表彰。(详见附表1)
  学习活动三:“谷雨诗会”直播报道与新闻稿撰写。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谷雨诗会”于4月22日举行,宣传报道组提前撰写“谷雨诗会”直播脚本,进行网络直播。“谷雨诗会”结束后,宣传报道组撰写新闻宣传稿,分别在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三、课程探索与反思
  “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课教学,实质上是一场新教材教学探索之旅。这里的探索,既有教师教学设计、实施和课堂组织、推进的探索,也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践的探索。
  首先是跨媒介与语言运用的有机整合。在引导学生善用多媒介呈现、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诗歌的征集、创作、鉴赏与交流”环节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探索。征稿启事的学习实践,既是实用文体写作的训练,同时也是认识媒介特点的深入。征稿启事分别以纯文字的形式在班级宣传栏、以PPT形式在语文课堂上,以音频的形式在学校广播站进行推广。学生根据三种不同媒介的特点,先后对征稿启事进行了文字上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媒介对于语言的不同要求,提升了学生多媒介交流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原创诗歌鉴赏的学习实践活动,首先是鉴赏短评在班级和学校宣传栏展示,这个是纯文学的专业鉴赏;其次是以PPT的形式在课前分享,内容要精炼、重点突出;再次是以音频、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这个要浅易通俗、音画俱佳,吸引大众关注,达到网络传播的交流目标。   其次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在开课之初,班级各小组就在讨论学习实践活动方案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进行了小组分工。然后,在引导学生辨识媒介特点和信息的过程中,老师围绕“谷雨诗会”的文化溯源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媒介信息搜索的方法和途径,并让学生充分查阅、收集多媒介的信息来源,再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情境交流的需要,合作撰写“二十四节气”科普短文,集体构建“谷雨”思维导图。学生在全新学习方式的体验中,以项目推动过程,以过程生成体验,每一个人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收获了知识,获得了成长。
  最后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落地执行,以及后期调研与探索。在整个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最难、最具挑战、最受同学喜爱的学习活动是制作“谷雨诗会”宣传短片。这里面既需要有脚本创作、配音文字创作等语言运用能力,也要有拍摄、配音、剪辑等多媒介使用技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分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实践并完成了宣传短片的制作。过程非常艰难,作品也稚嫩,但跨媒介学习实践的过程和體验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里真实发生,弥足珍贵。
  在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高一年级对各版块的学习实践项目进行了评选,并以多媒介的方式展示了优秀学习成果。笔者设计了学习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对学生展开了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本次调查问卷为抽样调查,选取10个班共计500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有三大项:一是纸质、图文、PPT、音频、视频、广播、网络等多媒介的运用;二是科普短文、征稿启事、诗歌鉴赏、视频配音文案、直播脚本等文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三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以及学习方式的体验。据统计,在学习实践活动项目中,受学生欢迎的实践项目的前三名依次为:宣传短片、诗歌鉴赏微信公众号、宣传海报。由此可见,学生对跨媒介宣传的关注度高,对全新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兴趣高,对语文信息生活的跨媒介的探索精神可嘉,但也暴露了学生对灵活运用多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技能上的不足。在语言运用学习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表示对应用文写作存在疑惑,不太明确各类应用短文的写作要求和规范,担心在考试中失分严重,希望后期能够进行专题学习。另有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学生接受学习方式的改变,并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尝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以此获得新知识。
  广东省的新教材教学的探索尚在起步阶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一个全新的学习任务群,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一线教师仍需在这个领域拓宽思维,创新设计。笔者认为:落实该任务群不应局限于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还可以渗透在古诗文阅读的情感探究中,也可以体现在戏剧单元的演绎里,还可贯穿在小说单元人物的探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设置真实情境,细化学习任务,设计具体活动,为学生提供跨媒介学习的支点。无论采用何种媒介形式,无论语言运用怎样变化,都要指向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跨媒介学习实践的本质,也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支点。
其他文献
《长恨歌》是很有名很有份量的作品。但面对这样的作品,我自己在初读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阅读感受:不清楚白居易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很难读出它好在哪里。所以,我想学生会不会也有同样的疑惑呢?于是,在上课前叫学生写下他们读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疑惑,这既是一个预习的过程,又能把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结果表明,学生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有很多分歧和困惑。有人觉得杨贵妃长得美有贪念,有人却看到了她在爱情中的伟大和纯粹;有
期刊
期刊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开口表达,看似学生“说”的技能得到了训练,实际上更训练了学生倾听的能力。教师的引导更多时候起到了对学生思维的指引、纠偏和拓展,而学生表达、同伴倾听分析的方式也易于令學生接受,更易于获得认可,深入对文本的思考。笔者为理解难度较高的课文设计专门的导入情境,吸引学生“听”的注意力;为长文本划分层次,交由学生分组自行分析、自行讨论,促进“听”能力的生成;对故事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赠予后生以示劝学之意的一篇文章。作者对于同乡后生,以亲身求学经历示之,勉励其要刻苦读书。将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中,将真情实感融于说理中,质朴真切、发人深省。文章中,作者并不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层层递进,采用躬行说理、对比说理、情理交融等表达技巧,动情于中,寓理于事,将叙事与说理融合,结构紧凑严谨,要点明确突出,砥砺年青人奋起读书,有理有情,显示出高超的表达艺术。  
期刊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作于贬谪黄州时的一篇赋作。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赋中所述,为与友人月下泛舟时的所见所感,既有遭受贬谪的苦闷无奈,又有拨云见月的欣喜达观。这首赋作不仅用语优美、情韵深致,其丰富的哲理内蕴也历来为人称道。千百年来,关于《赤壁赋》哲理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熔铸于赋中的放达情思是作者对于人生变幻、世事无常的形象诠释。  一、个体生命——“无意义”到“有意义”  “西望夏
期刊
《促织》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名篇,有着“史诗”的美誉(毕飞宇语),也入选了部编版教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老师们都非常重视,但大多沿用一贯的教学思路,“旧瓶装旧酒”,他们或重于文言,字词落实,语段翻译;或在“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上,反复纠缠,亦步亦趋,不仅没有进一步发掘小说的深刻意义、审美价值,而且未能有效激發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阅读素养,达到语文课程改革的预期。  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在
期刊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入情。”写诗必动情,读诗总关情,这似乎已成为铁规定律,但诗歌教学如果只是关注情就会显得太单薄。我认为诗歌教学一定要有厚度,所谓厚度,就是语文教师站位要高远,要立足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发展。学习目标的设立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还要探究产生这样的感情或志趣背后的文化沃土,也要关注这首诗对于教材、对于学生有哪些独特的
期刊
高中阶段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如何从语言赏析上引起学生学习山水游记散文的兴趣,笔者想重点探讨如何引领学生去体悟其中语言的美,喜欢上山水游记散文所创设的意境。在游记散文的教学中,重点应该突出的是什么?是语言,是情感,是一体,也是景物欣赏的美与欢喜。作者的景物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引领学生喜欢山水游记散文,从而体会作者情感的内蕴以及情感的变化,引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通过追忆在湖心亭看雪的人生经历,描绘出清新雅致、幽静深远的西湖雪景,寄托了感伤的情怀和幽深的眷恋。全文弥漫着作者孤独的情愫,有自然山水、人生感慨、家国哀思等多重审美意境,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欣赏几百年前湖心亭的美景,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  一、个体命运的多重孤独  孤独,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湖心亭看雪》
期刊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对于诗最后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他看来,如今走在回家路上的主人公心里是高兴的;可是,又该怎么理解最后两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清末文学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