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习作时,需要教师在一边“巧扶”,让他们学会创作;同时也要适时地“妙放”,让他们的创作变得更有个性,更丰满。本文从高段语文的“小练笔”教学入手,探寻“小练笔”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巧扶;重组;留白;迁移;妙放
从事高段语文教学已多年,仍深切感受到高段语文不好教,要教好“习作”,更是难上加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作文是“成品”,小练笔是“组件”,“组件”做精良了,“成品”质量就高。由此可见,“小练笔”教学不容小觑。
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小学生很难把握好“小练笔”写作的切入口,创作出来的作品普遍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有必要在小学阶段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结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巧扶”和“妙放”两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一、巧扶
我们知道:文本是源,大家要溯源而上。孩子的习作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小练笔”时,显得茫然无助,更有些“无所作为”。如果这时教师能“巧扶”,从“文本”入手,一步步地“手把手教”、“心把心导”,效果就不一样了。在“巧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小练笔模式归类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主要是对文本资料而言。
(一)文本重组
这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通过对文本语言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可以在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强化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如: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讲到父亲挖了38个小时,让学生体会挖的时间之长,之疲惫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点:8小时过去了,父亲 ;12小时过去了,父亲 ;24小时过去了,父亲 ;36小时过去了,父亲 。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人物描写除了描写他的脸、双眼、衣服外,还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说到了还可从双手、头发、嘴唇等方面来描写,然后就让学生结合这些细节刻画,完成这个训练。这并不仅仅是对词语的积累、输出,还是一种对意象和情景的积累、输出,这个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善读留白
1、发挥略写空白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受篇幅的限制或为了突出中心,作者进行了略写。这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内容,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让学生想、说、议、写,不但能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一次拓展,还能使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如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课后小练笔是这样要求的: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整篇文章详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而志愿军所做的都只是一句带过,且穿插于文本间,必须有一双慧眼才能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略写的部分进行开掘,总结出有三处:①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②侦查员老王到敌占区侦查。③志愿军冒着炮火,挖野菜。借此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达到了“学以致用”,同时又充分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2、思考标点空白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些标点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让学生思考标点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第十一册《穷人》一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在她“忐忑不安地想”的这一段心理描写中,有五个省略号,四个问号,三个感叹号。我提示学生,当我们将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气等合理地进行填补、再现的时候,便可从这些空白中感受到穷苦的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文本也变得有情有景,有血有肉。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就学会了“立体化”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充分释放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迁移运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道出了“迁移运用”的重要性。然而,迁移运用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1、迁移文本句式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这说出了,模仿是沟通读写迁移的桥梁,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第十一册《伯牙绝弦》一课,模仿原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可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句式:“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进行仿写。当然“仿”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
2、迁移文本表达方式
此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转移经验的能力。如第十一册《山中访友》第五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在感受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妙处后,我设计了你能模仿文中的句子写一些吗?如: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 ;你好,美丽的蝴蝶!你 ;……这一设计,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
上述所叙,都是基于侧重,以“本”为本的理念。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通过各种模式的训练,必能达到让学生在文本的“敏感”处自由驰骋的目的。
二、妙放
教学时,在本着“因文而练”的同时,还必须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情为第一依据,适时、适量的进行训练。当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有了表达的诉求、热度时,老师就可“趁热打铁”,放手让学生倾诉于笔端。这时,如剑在手,游刃有余了。
(一)延伸文外
我们也知道:文本是流,大家要交流相融,才能共同提高。有时候也不拘泥于手头的文本,可延伸课外。“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如特级教师张化万教学第十册《景阳冈》一文,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第二天,当地的官府和老百姓知道武松打死了伤及二三十条人命的老虎后,他们会说什么?猎户: 受害的家属: 酒店的店家: 阳谷县的知府: 武大郎: 。这一环节的设置,超脱于文本内容,让学生把原文的终点作为“练笔”的新起点。如此,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故事情节理解的同时,有效地训练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描写。
(二)联系生活
这里,无论在形式要求上,还是在训练要求上,都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有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如: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有这样几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针对此,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学习了课文,你对父母的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动笔写出自己的父母之爱的故事。学生通过这样的练笔,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一言以蔽之,倘若,老師们能关注平时不起眼的“小练笔”教学,那么每次让学生收获的一点一滴,必能成为今后学生语言发展的“聚宝盆”。当然,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分寸,值得每位教师思考。 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师可以经常变换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宁波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 杜丽敏《随文小练笔,让作文教学不再孤立》.《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1 年第 10 期.
关键词:巧扶;重组;留白;迁移;妙放
从事高段语文教学已多年,仍深切感受到高段语文不好教,要教好“习作”,更是难上加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作文是“成品”,小练笔是“组件”,“组件”做精良了,“成品”质量就高。由此可见,“小练笔”教学不容小觑。
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小学生很难把握好“小练笔”写作的切入口,创作出来的作品普遍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有必要在小学阶段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结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巧扶”和“妙放”两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一、巧扶
我们知道:文本是源,大家要溯源而上。孩子的习作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小练笔”时,显得茫然无助,更有些“无所作为”。如果这时教师能“巧扶”,从“文本”入手,一步步地“手把手教”、“心把心导”,效果就不一样了。在“巧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小练笔模式归类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主要是对文本资料而言。
(一)文本重组
这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通过对文本语言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可以在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强化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如: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讲到父亲挖了38个小时,让学生体会挖的时间之长,之疲惫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点:8小时过去了,父亲 ;12小时过去了,父亲 ;24小时过去了,父亲 ;36小时过去了,父亲 。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人物描写除了描写他的脸、双眼、衣服外,还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说到了还可从双手、头发、嘴唇等方面来描写,然后就让学生结合这些细节刻画,完成这个训练。这并不仅仅是对词语的积累、输出,还是一种对意象和情景的积累、输出,这个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善读留白
1、发挥略写空白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受篇幅的限制或为了突出中心,作者进行了略写。这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内容,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让学生想、说、议、写,不但能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一次拓展,还能使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如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课后小练笔是这样要求的: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整篇文章详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而志愿军所做的都只是一句带过,且穿插于文本间,必须有一双慧眼才能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略写的部分进行开掘,总结出有三处:①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②侦查员老王到敌占区侦查。③志愿军冒着炮火,挖野菜。借此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达到了“学以致用”,同时又充分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2、思考标点空白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些标点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让学生思考标点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第十一册《穷人》一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在她“忐忑不安地想”的这一段心理描写中,有五个省略号,四个问号,三个感叹号。我提示学生,当我们将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气等合理地进行填补、再现的时候,便可从这些空白中感受到穷苦的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文本也变得有情有景,有血有肉。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就学会了“立体化”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充分释放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迁移运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道出了“迁移运用”的重要性。然而,迁移运用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1、迁移文本句式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这说出了,模仿是沟通读写迁移的桥梁,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第十一册《伯牙绝弦》一课,模仿原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可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句式:“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进行仿写。当然“仿”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
2、迁移文本表达方式
此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转移经验的能力。如第十一册《山中访友》第五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在感受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妙处后,我设计了你能模仿文中的句子写一些吗?如: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 ;你好,美丽的蝴蝶!你 ;……这一设计,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
上述所叙,都是基于侧重,以“本”为本的理念。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通过各种模式的训练,必能达到让学生在文本的“敏感”处自由驰骋的目的。
二、妙放
教学时,在本着“因文而练”的同时,还必须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情为第一依据,适时、适量的进行训练。当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有了表达的诉求、热度时,老师就可“趁热打铁”,放手让学生倾诉于笔端。这时,如剑在手,游刃有余了。
(一)延伸文外
我们也知道:文本是流,大家要交流相融,才能共同提高。有时候也不拘泥于手头的文本,可延伸课外。“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如特级教师张化万教学第十册《景阳冈》一文,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第二天,当地的官府和老百姓知道武松打死了伤及二三十条人命的老虎后,他们会说什么?猎户: 受害的家属: 酒店的店家: 阳谷县的知府: 武大郎: 。这一环节的设置,超脱于文本内容,让学生把原文的终点作为“练笔”的新起点。如此,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故事情节理解的同时,有效地训练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描写。
(二)联系生活
这里,无论在形式要求上,还是在训练要求上,都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有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如: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有这样几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针对此,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学习了课文,你对父母的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动笔写出自己的父母之爱的故事。学生通过这样的练笔,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一言以蔽之,倘若,老師们能关注平时不起眼的“小练笔”教学,那么每次让学生收获的一点一滴,必能成为今后学生语言发展的“聚宝盆”。当然,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分寸,值得每位教师思考。 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师可以经常变换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宁波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 杜丽敏《随文小练笔,让作文教学不再孤立》.《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1 年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