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贞观政要》不仅是一本“帝王之学”的著作,而且含有丰富的道德思想,在唐太宗的表率下,君臣谨守为官之德,勤于治国理民,促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贞观政要》中的道德修养论,对于我们今天官员乃至普罗大众的道德思想、作风建设来说,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借鉴和弘扬。
关键词:《贞观政要》 公民 道德修养
在过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始终保持着“家国同构”的社会状态,这增强了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官德即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水准,对社会治理乃至公民道德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孔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始终位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成为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四方的起点和基础。《贞观政要》中体现了官德是臣民道德的表率,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提升道德素养、廉洁自律的方式带动了社会整体的良好风气,这就是《贞观政要》所包含的主体道德修养论。
一、《贞观政要》的主体道德修养论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正德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仅仅依靠外在的道德教化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是要通过主体自身的改造和自我陶冶来完善道德修养。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言行举止会对行政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养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喜怒爱好,并创造性的广为纳谏,提升自身修养,听取不同言论,这对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的养成起到了鲜明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正如他所说:“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①
唐太宗的修身正德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自身效法贤德和对下虚怀纳谏。首先,严格要求自身,注重道德品行,提升学识修养和执政水平。唐太宗设立三师之职,学习效法贤德人士,引领了官员向先贤学习之风,久而久之君臣都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推动了整个社会推崇效法贤德的政治风气。其次,开创性的将纳谏作为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净化朝堂风气的重要途径,虚心主动吸纳不同意见,切实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达到修身正德的目的,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确保了国家法制的有效性和长久性。这在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开辟了底层官员参与政治决策的新途径。
(二)诚实守信
俗话说“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实守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有效途径,也是公民日常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因而,诚实守信是公民美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政要》内涵的诚实守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作用。认为诚信是树立群众基础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取信于民、君民互信的纽带,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重要源泉。其二,强调诚实守信应从自身做起,诚实守信在政治生活中是否能够发挥实效,还需要君臣的躬身践行。唐太宗曾言:“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②可见,一个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不仅在于掌权者的示范和表率,更在于掌权者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树立和推崇诚信,获取民众的赞许和支持,从而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优良作风。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背叛自己的良知,出卖自己的亲人朋友;许多官员为了地方利益,推行的政策朝令夕改,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这些都是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问题。
(三)慎言慎行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慎独和自省是主体道德修养的两条有效的途径。唐太宗君臣在继承前人关于慎独和自省思想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官员慎言慎行的品德、慎独反省的能力,这种无形的道德力量督促官员做到处理政务公正公平、参谋决策以民为本、生活起居慎言慎行。自古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表示人要善于反省和悔过,而唐太宗君臣作为贞观时期杰出的德治代表,成为中国古代后世帝王学习效法的典范。唐太宗常悔自己戎马一生,没有好好学习:“为人大需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③
为进一步强化这一要求,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明确地提出了唐太宗对臣子的“四项基本要求”——慎所好、慎言语、杜谗邪、论悔过,即谨慎喜好与言语,杜绝谗言佞语和摒弃歪风邪气,奖励直言忠言,如此可使上级与下属之间相互信赖,减少猜忌,减少行政组织内耗,形成和谐、稳定、高效的工作氛围。如此才能使各方形成合力,促进国家迈向跨越式的发展。
(四)戒奢从俭
唐太宗年轻时曾在民间,他深切感受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知晓奢侈腐化终将导致灭亡的治国道理。因此他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大力倡导戒奢从俭,他教育群臣说:“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④在唐太宗君臣的影响下,唐初摒弃了隋朝奢侈腐化的行政作风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的社会局面。在“贞观盛世”的繁荣情况下,唐朝仍将戒奢从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君臣与子民时时克己勤免,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要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官员的戒奢从俭教育,促进社会风气良性运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引领我们走向新的繁荣发展。
二、《贞观政要》对公民美德伦理养成的启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对价值信仰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由此出现了一些美德伦理的失范现象。在《贞观政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固然跟领导人的学识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但公民整体的道德修养才是国家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量。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上,唐太宗从自身的修身正德做起,通过影响力的蔓延,扩展到整个社会的优良作风。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在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思想高度,所以每一个公民都要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注重修身正德,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努力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贞观政要》里所讲的慎言慎行其实并不只适用于君臣之间,更适用于所有人际交往中。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崛起,每个公民的个人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所谓“蝴蝶效应”不再只是传说,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不良错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每个公民都享有言论自由权,但如若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则会损害公众利益和财产安全。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全社会应形成一种内外监督的联动机制,公民要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言语行为平和谨慎,不传播虚假信息,不言语攻击他人,规范运用科学技术,优化社会与网络环境,维护公共稳定和社会安全。
(三) 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无论是“贞观盛世”还是贫穷落后的旧社会,勤俭节约都应该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虽然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亟待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要具有全局观念,秉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坚定落实科学发展观,远离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抵制官僚主义作风,不盲目崇拜奢侈品,注重戒奢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美德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注释
① 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
② 吴兢.贞观政要·论诚信第十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16.
③ 吴兢.贞观政要·论悔过第二十四[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47.
④ 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第十八[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24.
参考文献
[1] 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唐镜.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3] 杨建群.中国古代官德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关键词:《贞观政要》 公民 道德修养
在过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始终保持着“家国同构”的社会状态,这增强了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官德即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水准,对社会治理乃至公民道德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孔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始终位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成为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四方的起点和基础。《贞观政要》中体现了官德是臣民道德的表率,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提升道德素养、廉洁自律的方式带动了社会整体的良好风气,这就是《贞观政要》所包含的主体道德修养论。
一、《贞观政要》的主体道德修养论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正德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仅仅依靠外在的道德教化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是要通过主体自身的改造和自我陶冶来完善道德修养。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言行举止会对行政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养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喜怒爱好,并创造性的广为纳谏,提升自身修养,听取不同言论,这对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的养成起到了鲜明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正如他所说:“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①
唐太宗的修身正德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自身效法贤德和对下虚怀纳谏。首先,严格要求自身,注重道德品行,提升学识修养和执政水平。唐太宗设立三师之职,学习效法贤德人士,引领了官员向先贤学习之风,久而久之君臣都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推动了整个社会推崇效法贤德的政治风气。其次,开创性的将纳谏作为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净化朝堂风气的重要途径,虚心主动吸纳不同意见,切实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达到修身正德的目的,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确保了国家法制的有效性和长久性。这在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开辟了底层官员参与政治决策的新途径。
(二)诚实守信
俗话说“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实守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有效途径,也是公民日常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因而,诚实守信是公民美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政要》内涵的诚实守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作用。认为诚信是树立群众基础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取信于民、君民互信的纽带,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重要源泉。其二,强调诚实守信应从自身做起,诚实守信在政治生活中是否能够发挥实效,还需要君臣的躬身践行。唐太宗曾言:“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②可见,一个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不仅在于掌权者的示范和表率,更在于掌权者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树立和推崇诚信,获取民众的赞许和支持,从而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优良作风。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背叛自己的良知,出卖自己的亲人朋友;许多官员为了地方利益,推行的政策朝令夕改,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这些都是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问题。
(三)慎言慎行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慎独和自省是主体道德修养的两条有效的途径。唐太宗君臣在继承前人关于慎独和自省思想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官员慎言慎行的品德、慎独反省的能力,这种无形的道德力量督促官员做到处理政务公正公平、参谋决策以民为本、生活起居慎言慎行。自古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表示人要善于反省和悔过,而唐太宗君臣作为贞观时期杰出的德治代表,成为中国古代后世帝王学习效法的典范。唐太宗常悔自己戎马一生,没有好好学习:“为人大需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③
为进一步强化这一要求,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明确地提出了唐太宗对臣子的“四项基本要求”——慎所好、慎言语、杜谗邪、论悔过,即谨慎喜好与言语,杜绝谗言佞语和摒弃歪风邪气,奖励直言忠言,如此可使上级与下属之间相互信赖,减少猜忌,减少行政组织内耗,形成和谐、稳定、高效的工作氛围。如此才能使各方形成合力,促进国家迈向跨越式的发展。
(四)戒奢从俭
唐太宗年轻时曾在民间,他深切感受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知晓奢侈腐化终将导致灭亡的治国道理。因此他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大力倡导戒奢从俭,他教育群臣说:“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④在唐太宗君臣的影响下,唐初摒弃了隋朝奢侈腐化的行政作风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的社会局面。在“贞观盛世”的繁荣情况下,唐朝仍将戒奢从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君臣与子民时时克己勤免,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要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官员的戒奢从俭教育,促进社会风气良性运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引领我们走向新的繁荣发展。
二、《贞观政要》对公民美德伦理养成的启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对价值信仰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由此出现了一些美德伦理的失范现象。在《贞观政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固然跟领导人的学识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但公民整体的道德修养才是国家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量。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上,唐太宗从自身的修身正德做起,通过影响力的蔓延,扩展到整个社会的优良作风。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在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思想高度,所以每一个公民都要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注重修身正德,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努力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贞观政要》里所讲的慎言慎行其实并不只适用于君臣之间,更适用于所有人际交往中。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崛起,每个公民的个人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所谓“蝴蝶效应”不再只是传说,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不良错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每个公民都享有言论自由权,但如若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则会损害公众利益和财产安全。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全社会应形成一种内外监督的联动机制,公民要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言语行为平和谨慎,不传播虚假信息,不言语攻击他人,规范运用科学技术,优化社会与网络环境,维护公共稳定和社会安全。
(三) 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无论是“贞观盛世”还是贫穷落后的旧社会,勤俭节约都应该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虽然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亟待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要具有全局观念,秉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坚定落实科学发展观,远离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抵制官僚主义作风,不盲目崇拜奢侈品,注重戒奢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美德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注释
① 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
② 吴兢.贞观政要·论诚信第十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16.
③ 吴兢.贞观政要·论悔过第二十四[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47.
④ 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第十八[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24.
参考文献
[1] 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唐镜.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3] 杨建群.中国古代官德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