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上的废墟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世俗化浪潮的推动,在文学理论界中出现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冲击的局面。显示了知识分子面临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期待当前人文精神建设,从传统文化背景下,全球化背景下,世俗化的继续。
  关键词:人文精神;文学
  一、“旷野上的废墟”
  1990年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期间,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文学是在完全市场经济行为和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背景下开始自己的时间表。在90年代文学的记忆中,80年代是一个精英理想与激情的时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清算,思想解放成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轰动效应” 使文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在传统的中心,作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受“中心意识”的鼓励和控制,以启蒙精英的高姿态融入到严肃高雅的文学创作中。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学开始商业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实施的计划经济开始出现解构,市场经济的时代到来了,造成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狂热,文学艺术的商品化更加严重,文人开始下海和商业炒作等情况时有发生,大量低质量的文学作品开始在市场中出现,优雅的文学作品无人问津。这使得传统的文学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危机。
  这些变化导致文学评论家出现了各种担忧,于这种但有所对应的就是社会上人民对金钱至上、纸醉金迷、蔓延腐败和人类社会冷漠的强烈不满。王烁明,李洁,张宏等对启蒙理想的纪念和追求崇高的美学思想,于1993年在《上海文学》中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指出文学和人文精神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试图将众人敲醒[1]。
  二、人文精神的状况
  在《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中,王晓明和其他人指出,文学创作的面临着“媚俗”和“自娱”的发展趋势;这两种发展趋势表现出了文学所丧失的消费性、商品性和想象力。他们认为,王朔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分别代表“低俗”和“自娱”,表现出了人文精神危机。在《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中,陈思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分子的主题精神进行了反思,他对知识分子所欠缺的人文精神提出了质疑[2],在他看来,在20世纪,广大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一个稳定和悠久传统的精神为他们生活的根源。
  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要么像学苏秦和张仪那样成为政治的工具,要么将学术当作是自我逃避的场地,但是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不能将人文精神重新建立起来。陈思和对人文精神的危机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人文精神的真正危机是来自于经受摧残后的知识分子出现的精神侏儒化和动物化,而精神上侏儒化和动物化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人文精神的灭绝和终极关怀的消失。此外,除了评论家外,其他阵营的作家态度更加强烈,其中做为代表性的就是“愤怒的二张”。张承志于1993年在《十月》上发表了《以笔为旗》,随后在同一年内,张炜于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目为《抵抗的习惯》的文章[3],他们以“战士”的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对丧失人文精神的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张承志曾经满腔怒火的说到:“一个拥有上千年文明和12亿人口的文明古国,其文坛被一群没有原则和操守的‘文人’长期占据着,还与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了联系,组成了独霸文学领域的势力,这些人在文学思潮中占据主体地位,对文学和人文精神进行随意的践踏,这种现象非常富有讽刺和悲哀。”张炜则着重指出:“当前的文学界已经不存在发现和批判,开始埋入大众化操作和制作的时代,匠人变成了榜样,而精神却消失殆尽,那些看似好看的制作品只是披了一层包装的垃圾。”通过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对文坛中出现的世俗化和低迷化坚决不妥协的决心。
  三、人文精神的重建
  必须要强调中国文化复兴和它对新人文的贡献,中国的人文具有着非人文中心主义,就是说强调人跟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是以人为中心,把自然作为人的对象,人所统治的对象,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又要为自己服务,也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是我们的母亲。这个在中国的文化中很早就已经有了,在很多的文字里面都有,都可以找到中国关于正确处理人跟自然的关系,中国人最早时候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过分地把人作为主人,把自然作为奴隶、作为工具、作为手段的一种社会模式。
  四、结束语
  实际上,人文精神作为一个舶来词,按照学者林贤治的理解,这个被罗马人最早提及的词,“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人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对个人的独立价值、人格和个人权利的尊重”。郝雨认为,重启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不应被局限在现当代文学或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在他看来,人文精神讨论的话题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别学科的专业课题,而是我们整个文化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是所有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核心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张宏,徐麟,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上海文学, 1993(6):63-71.
  [2]吴德利.人文精神大讨论:一个“现代性”事件--解读《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D].北京师范大学,2004.
  [3]張海杰.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当代文学建构[J].山东文学,2010(10):62-63.
其他文献
三月天
期刊
作者简介:文卉,1995年生,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乐创作。
期刊
【摘要】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融入地方特色和戏曲文化的文化形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反映了民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色,又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各大城市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今这种地方戏曲類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渐趋衰弱,以广西桂中地区为例的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来以广西桂中地区为例的地方戏曲
期刊
【摘要】古往今来,常州与“江南丝竹”音乐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本文以常州地区“江南丝竹”音乐发展现状入手,对“江南丝竹”这一传统乐种在常州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梳理并丰富常州地区“江南丝竹”的理论研究,并提出发展策略,力争为传统乐种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江南丝竹;传承;发展;常州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药名诗自南朝梁产生以来,作为杂体诗,一直被当做游戏之作,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在药名诗自身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巅峰时期,写作人数和作品数量增加,题材范围也得到了扩大。黄庭坚的《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就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士大夫药名诗。故此以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的背景考出发,解析宋代药名诗总的背景。  关键词:药名诗;黄庭坚;背景考;宋代;中医;士大夫  北宋时期,药名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期刊
摘要:张献翼为袁宏道令吴期间在当地结识的名士,二人前后交游了两年时间,从袁宏道其间写与张献翼的九篇诗、文,可以窥见二人由最初的交情甚笃到后来的交恶,关系发生了极巨的变化。分析二人文集和其他相关材料,可以了解其交游的更多面相和细节,并对晚年文集散逸严重的张献翼的生平进行更为细致的勾勒,从而窥探二人在心性、人生态度、文学观念上的离合与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袁宏道;张献翼;交游;观念;离合  
期刊
摘要:“不笑不足以为诚斋诗”,诚斋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体,其谐趣的特点值得关注。本文从“谐趣”的发展源流、诚斋谐趣诗的思想内容以及诚斋诗谐趣的形成原因等角度简析诚斋诗的谐趣。  关键词:诚斋体;谐趣;思想内容;谐趣成因  诚斋诗无疑是南宋诗坛上风格个性最鲜明的一家,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南宋时期仅有“杨诚斋体”一种即为力证。诚斋诗的“谐趣”正是成就诚斋体的特色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和时人风貌,亦能体
期刊
摘要:日本汉诗到江户幕府后期,已经进入衰落期。赖山阳起振诗风,虽为日本汉诗放一异彩,但无法挽回汉诗整体衰落的趋势。至明治、大正间,夏目漱石为日本汉诗文学贡献了最后的辉煌。  关键词:汉诗;赖山阳;夏目漱石  应神天皇时,百济献博士王仁入日讲学,汉学始入日本。至飞鸟时代,经历圣德太子改革与大化革新,日本全面吸收汉文化,作为当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诗道也在日本发展、兴盛起来。天平胜宝三年①,日本
期刊
摘要:尤金.奥尼尔的一生是对戏剧探索的一生。他一生写过四十几部剧作,有现实主义也有表现主义剧作。在创作中,他总是进行勇敢的尝试,在探索戏剧不同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他的后期创作中,他首先写出了《送冰的人来了》,在美国举坛上虽然沒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毕竟打破了奥尼尔蛰居家中的十二年的沉默。此剧的创作手法与立意与早中期截然不同,这也是奥尼尔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悲剧;表现主义
期刊
摘要:《清风亭》是清末演出频繁的传统剧目,而四川坊刻曲本的川戏《清风亭》又有其独特的地域色彩与坊刻环境。此剧主要围绕小生张寄保、老生张文秀、老旦邓氏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演进,而清风亭作为本剧的“戏眼”,是本剧一个独特的空间布局道具,它见证了三人之间悲剧发生的始末。由对证信物、认与不认、雷打张寄保这三个重要关目,观剧者可以领略人性最阴暗无情的一面。在创作、坊刻与观剧的接受过程中,本剧原本的伦理说教性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