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述蛟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情况;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概述;实施情况;做法;经验;存在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安全饮用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蛟河市水利局的不懈努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超额完成了规划任务。
1、“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实际完成总投资4814.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82万元,地方投资2932.9万元,实际受益人口7.14万人,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3处,提高供水能力0.64万吨/立方米,工程全成本2.73元/立方米,运行成本0.94元/立方米。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达20.61万人,占农村供水总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1.87%提高到2010年的64.07%。供水質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工程效益:农饮工程深受广大社员群众的拥护,被誉为“民心工程”。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有效拉动了内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威信;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2、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十一五”期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要求,蛟河市各级党委政府层层鉴定责任状,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发展改革、水利、卫生等部门积极合作,加强与财政、环保等部门密切合作,使我市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是中央投资大幅度增加,地方保证建设资金。移民资金的积极投入、农民出劳、出资,超额完成配套任务。
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制度,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推行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加强能力建设。规范建设管理,工程普遍实行:“四制”、工程实行规划建卡、项目公示、资金报账、主要材料集中采购、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和受益群众现场监督。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
四是大力执行项目公示制,用水户全程参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在当地媒体公示,工程类型及处数、主要建设内容、工程投资、受益范围和人数、责任人等。建立用水户参与式工作机制,召开动员会,选举用水户代表,参与与选择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建后管理体制;公示,让用水户了解工程建后管理体制、水价和收费办法;接受用水户对资金使用和材料设备购置、工程质量监督。建立用水户协会,鼓励用户参与管理。
五是优先发展集中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3处,提高供水能力0.64万吨/立方米,工程全成本2.73元/立方米,运行成本0.94元/立方米。
六是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工程管理主体,合理确定水价,制定运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三项管理制度,目前我市早已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项目管理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及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尚未建立。
七是加强水质管理,水质合格率明显提高。卫生部门加强水质监测,水利部门积极配合,加大水质保障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八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注重技术培训。通过电视台宣传了一些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了管网优化设计、铁、锰深度处理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尽快掌握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任务愈加繁重。由于饮用水质标准提高,农村水源变化(2011年蛟河市将近半年没有降雨,部分引泉、小井枯干无水的情况出现)及早期建设的工程标准过低、老化报废,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随着大量集中供水工程相继投入运行使用,管理任务越来越重。
二是工程长效机制尚不完善。蛟河市是丘陵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工程规模小,管理粗放,供水成本高,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水价难以完全覆盖工成本,不少工程只能简单运行,难以提取折旧费、大修费,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解决途径既有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也有政策的问题。平均水价1.53元/吨,运行成本0.94元/吨,运行成本比较经济;完全成本2.73元/吨,完全成本偏高一些。
三是一些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部分乡镇村屯的工程位于偏远山丘区,建设难度大,人口少,人均投资高,现行补助标准明显偏低。
四是部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准备深度不够,水资源论证不充分,水源可靠性差;部分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把关不严,给工程长效运行带来隐患。
五是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亟待提高,一些村屯的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力量不足,年龄偏大,无法掌握现代的新技术,如变频器的使用方法、除铁锰设备的正、反冲洗时间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逐步解决。
[关键词]概述;实施情况;做法;经验;存在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安全饮用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蛟河市水利局的不懈努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超额完成了规划任务。
1、“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实际完成总投资4814.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82万元,地方投资2932.9万元,实际受益人口7.14万人,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3处,提高供水能力0.64万吨/立方米,工程全成本2.73元/立方米,运行成本0.94元/立方米。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达20.61万人,占农村供水总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1.87%提高到2010年的64.07%。供水質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工程效益:农饮工程深受广大社员群众的拥护,被誉为“民心工程”。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有效拉动了内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威信;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2、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十一五”期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要求,蛟河市各级党委政府层层鉴定责任状,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发展改革、水利、卫生等部门积极合作,加强与财政、环保等部门密切合作,使我市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是中央投资大幅度增加,地方保证建设资金。移民资金的积极投入、农民出劳、出资,超额完成配套任务。
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制度,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推行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加强能力建设。规范建设管理,工程普遍实行:“四制”、工程实行规划建卡、项目公示、资金报账、主要材料集中采购、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和受益群众现场监督。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
四是大力执行项目公示制,用水户全程参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在当地媒体公示,工程类型及处数、主要建设内容、工程投资、受益范围和人数、责任人等。建立用水户参与式工作机制,召开动员会,选举用水户代表,参与与选择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建后管理体制;公示,让用水户了解工程建后管理体制、水价和收费办法;接受用水户对资金使用和材料设备购置、工程质量监督。建立用水户协会,鼓励用户参与管理。
五是优先发展集中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3处,提高供水能力0.64万吨/立方米,工程全成本2.73元/立方米,运行成本0.94元/立方米。
六是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工程管理主体,合理确定水价,制定运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三项管理制度,目前我市早已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项目管理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及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尚未建立。
七是加强水质管理,水质合格率明显提高。卫生部门加强水质监测,水利部门积极配合,加大水质保障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八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注重技术培训。通过电视台宣传了一些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了管网优化设计、铁、锰深度处理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尽快掌握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任务愈加繁重。由于饮用水质标准提高,农村水源变化(2011年蛟河市将近半年没有降雨,部分引泉、小井枯干无水的情况出现)及早期建设的工程标准过低、老化报废,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随着大量集中供水工程相继投入运行使用,管理任务越来越重。
二是工程长效机制尚不完善。蛟河市是丘陵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工程规模小,管理粗放,供水成本高,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水价难以完全覆盖工成本,不少工程只能简单运行,难以提取折旧费、大修费,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解决途径既有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也有政策的问题。平均水价1.53元/吨,运行成本0.94元/吨,运行成本比较经济;完全成本2.73元/吨,完全成本偏高一些。
三是一些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部分乡镇村屯的工程位于偏远山丘区,建设难度大,人口少,人均投资高,现行补助标准明显偏低。
四是部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准备深度不够,水资源论证不充分,水源可靠性差;部分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把关不严,给工程长效运行带来隐患。
五是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亟待提高,一些村屯的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力量不足,年龄偏大,无法掌握现代的新技术,如变频器的使用方法、除铁锰设备的正、反冲洗时间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