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毒伤元”与艾滋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中医理论研究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进而指导临床,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笔者认为本病系艾毒,稽留于三焦、伏于血络,渐损人体元气而致。其发生和发展决定于艾毒的强弱,更取决于人体元气的盛衰。
  关键词:艾毒伤元;艾滋病;发生发展;病机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03-02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艾滋病属于中医“疫毒”范畴,自然界产生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可导致人体剧烈病症的致病物质为疫毒。笔者认为本病主因艾毒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或母婴传播入侵人体,因其具有传染性、潜伏性和致病的严重性,造成元气虚损或衰竭直接损伤人体元气,或通过五脏病变进而导致命门元气损耗。其病机以肾虚为本,艾毒为标,涉及肺、脾、肝、心等脏器,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祛邪以清热凉血、祛湿解毒为主,扶正以补元气、益阴精为本,终末期正气虚败、精气耗竭、元气大伤,则以培元气、扶脾肾为要。由此不难看出,元气虚衰是艾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之一。
  
  1 急性感染期
  
  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缓解。“艾毒”侵入人体后,邪正交争,肺宣发卫气到肌表以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降低,防御、调节功能失常,邪气乘虚伤之。卫气根于下焦,艾毒伤及元气,元气衰,肺先受邪。元气初受创,尚未累及它脏,表现一过性的防御、调节功能失常。临床症状突出者,多呈现发热、常见午后发热、身热不扬或寒热往来、头身困痛、咽痒或肿痛、纳呆腹泻或恶心呕吐、多发性皮疹、瘰疬痰核、胁下痞块、舌苔厚腻或如积粉等,一派湿热艾毒侵犯少阳、伏于膜原、流溢三焦之象。邪伏膜原,正邪交争,少阳枢机不利,故寒热往来;如湿遏热伏,则身热不扬或午后发热;湿热艾毒上壅,则咽喉肿痛或咽痒;湿浊阻滞中焦,气机升降逆乱,则纳呆、呕恶、腹泻;少阳三焦枢机不利,气滞津凝痰结,则见瘰疬或痞块;湿热艾毒浸淫肌肤或血络,则发皮疹及斑疹;头身困痛、倦怠乏力、舌苔厚腻或如积粉,亦为湿阻气机、经脉不畅之象。
  
  2 无症状HIV感染期
  
  在随后正邪交持,势均力敌,邪遂潜伏三焦膜原,而进入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在无症状期,因五脏六腑之气需元气所激发充养,由于元气渐进持续受到艾毒损伤,导致五脏之气不足,功能失调。此期艾滋病感染者常有疲乏、消瘦、腹泻、自汗或盗汗、易于感冒或并发机会性感染与肿瘤。舌质淡黯、舌苔腻浊或舌暗红少苔、脉软弱无力等。因湿浊性质属阴,最易阻遏三焦气机,损伤五脏阳气;湿中蕴热,又可耗灼五脏阴津;而艾毒之邪性质最烈,伤人尤为深重。故此时期,潜伏的艾毒之邪仍在持续侵蚀损伤着三焦元气,导致肺、脾、肝、心、肾等多脏气阴或气血阴阳损伤以及三焦气滞津凝痰结血瘀的病理过程。表现出肺气虚,脾气虚,气血不足,气阴两虚,李东垣就指出肺、脾、肾之气均为元气,临床证候表现为五脏功能失常,但其实质是元气受损。
  
  3 艾滋病期
  
  随着人体元气损伤的日益加重,常在外感、饮食、七情、劳倦等诱因触发下,潜伏的艾毒之邪萌动鸱张,而进入艾滋病期。此时元气衰败,脾肾亏虚,病人易出现持续发热、消瘦如柴、面色黧黑或暗红,或咳嗽气喘,或泄泻如注,各种皮疹或斑疹、多发瘰疬肿块,或神识如愦、痴呆如癫、口舌糜烂,或鹅口疮、舌苔花剥有白霉、脉微细弱或脉大而芤等,呈现湿热艾毒弥漫三焦上下内外,或化热化燥深入营血,耗损命元诸脏精气的征象;艾毒滞留不去,进而命元诸脏衰竭,以致命元衰亡、阴阳离决而死。
  综上所述,艾滋病以湿热温毒之邪为主,兼具疫、湿、热、毒等的特性。因湿浊性质属阴,最易阻遏损伤五脏阳气;湿毒蕴热,又可耗灼五脏阴津。邪伏日久,元气渐耗渐衰,邪毒愈积愈盛,正不胜邪而发病。一方面,元气虚亏,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之侵,感受风寒暑湿燥火或秽浊之气,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另一方面,元阴耗伤,渐而出现乏力、消瘦、发热、汗出等虚损证候。后期由于五脏功能受损,则易产生痰饮水湿、气滞血瘀、化风化火等病理变化,造成本虚与标实相互夹杂,互为因果,从而出现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持续性五脏气血阴阳耗伤,终致元阴元阳损伤,诸脏精气耗竭而死亡。而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血虚体弱、毒品、情志伤害等,则是促进艾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艾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伴随着艾毒肆虐三焦上下内外,始终存在着艾毒对命门三焦元气的损伤,乃至中晚期造成命门元气(元阴元阳)的耗竭。因而对艾滋病的治疗,除针对实邪施予清热解毒、化浊逐邪、疏达三焦、化瘀散结等治法,还应注意调护五脏气血阴阳,培补命门元气及元阴元阳。因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所以培补命门三焦元气即顾护人体根本,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蕾,刘更生,毒邪概念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7~8。
  [2]余娟,陈可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报告[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2):71~73。
  [3]黄炳山,中医治疗艾滋病[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
  [4]薛伯寿,从中医理论谈对艾滋病的认识[J],中医杂志,1991,(1):20~22。
  [5]王振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J],中医杂志,1995,36(4):208~210。
  [6]蒋心悦,浅谈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6):41~42。
  [7]彭勃,王丹妮,无症状HIV感染期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黄金切入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166~167。
其他文献
关键词:医学正旨择要;噎膈;证治规律;教材
期刊
炙甘草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由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组成,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作用,用治“脉结代,心动悸”。
期刊
经行头痛是指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1]。
期刊
凉血止痒合剂是本院皮肤科已故名医刘复兴主任的经验方,2003年制成院内制剂使用至今。
期刊
不寐也称“不得寐”、“不得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失眠”。在金元以前,失眠仅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本病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劳倦,肾阴亏虚等原因,致心神受扰而引起,病位在心,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常见的不寐分型有虚有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阳独亢,包括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实证多属痰食阻滞,郁而化火,胃气不和,包括气滞痰瘀、肝郁化火,针对患者不同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相关治疗进行特色护理,效果满意。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人参属和党参属珠子参类药材的本草沿革、药名流传、资源现状与功效应用关系比较考察,提出人参属珠子参药材历史沿革,现代研究的意义与应用展望。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肝癌高转移细胞HCCLM3增殖的影响。方法:以人高转移肝细胞癌细胞系HCCLM3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三七总皂苷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三七总皂苷对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药;药性;新认识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66-02    中药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与比较石茶感冒胶囊过柱和未过柱二种工艺样品的镇痛、镇咳和免疫调节作用,为新药采用的提取工艺的合理性提供药效学实验依据。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内分泌、心脑血管等与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饮食对促进健康长寿、防止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进程、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传统医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中医药膳与食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国人民防治疾病和健康长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对中医药膳与食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