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并与之相适应。作为现代教育基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更是首当其冲。本文从组织教学出发,阐述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教学法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结合紧密的基础工具课程,对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几年来,我采用了“读、议、讲、练”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读”,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堂上快速阅读教材的相应内容,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议”,是指阅读后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讲”,是指教师很必要的讲授和演示,启示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的提问,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练”,是指老师布置任务,组织学生练习,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读—议—讲—练,四个步骤一环扣一环,能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实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教学中,我采取的是分组教学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进行组内讨论。所以选择一个能力强、有责任心的组长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是一堂课的总设计师,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一堂课的整体效果。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一味地满足程度好的学生的需求,就会使程度差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差,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但如果教师一堂课上过多地注重这种差异,学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老师一一来解答的话,那么老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计划无法如期完成。这时可以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组员有问题,可以寻求组长的帮助,组长解决不了,可以让组员参与讨论,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在组内得到解决。经大家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组长向老师汇报,由老师来解答或是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一举两得。
二、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到底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它们都有一个生命期,过了这个生命期就被淘汰。当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教给他们的windows、office等知识可能早已过时,那么他们到底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我们教的知识有什么用?鉴于此,我们应该做到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更要教会他们“会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例如,讲WORD字处理软件的时候,经常有学生提问“怎样把文章中的字往前移”、“怎么把它往下移动一行”、“我输入的字没有了怎么办”等等,问题形形色色,而且有的问题反复出现多次,不仅令人烦恼,而且经常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回答学生问题时,要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儿,让他们自主尝试解决。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再遇到问题后,学生们就会尝试着自己找办法,不再像以往那样懒得思考而寻求别人帮助了。
三、适度点拨,语言简练
教师对学生适度的点拨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使理论有血有肉。在教学中,不能因为要学生自主学习而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一门既动脑又动手的学科,实际的上机操作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多接触一分钟计算机就会对信息技术多一分感受,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应尽量不去干扰学生上机操作。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操作很难。例如,在讲解有关WORD文档操作的时候,每节课总是有不少学生要问:在改变图形颜色的时候,书上例子中的这块是黑的,我的为什么是灰的?毕竟很多学生是刚刚接触计算机,要求他们在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还是比较抽象的。而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面向全体教学时进行适度点拨,用简练的语言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同时在学生独立操作时加强巡视,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不能放任不管或不闻不问。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同时他们的经验又很少,课本上的知识也有局限性,所以教师一定程度上的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办法。
四、切实抓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如只停留在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常用软件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学会”的基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人人使用信息技术,处处用好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育的基本手段。今年暑假,我与地理教师合作,在七年级中进行了双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我们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利用各种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一份地理电子板报。任务提出后,学生们非常踊跃,积极地利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地理老师在一旁指导,启发学生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我则和学生们一道为如何美化文档而“喋喋不休”。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师生成为朋友,洋溢着自主、和谐、热烈、愉悦的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好地促进了学科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教学一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务必要在优化教学方法方面努力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结合紧密的基础工具课程,对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几年来,我采用了“读、议、讲、练”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读”,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堂上快速阅读教材的相应内容,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议”,是指阅读后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讲”,是指教师很必要的讲授和演示,启示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的提问,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练”,是指老师布置任务,组织学生练习,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读—议—讲—练,四个步骤一环扣一环,能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实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教学中,我采取的是分组教学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进行组内讨论。所以选择一个能力强、有责任心的组长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是一堂课的总设计师,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一堂课的整体效果。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一味地满足程度好的学生的需求,就会使程度差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差,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但如果教师一堂课上过多地注重这种差异,学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老师一一来解答的话,那么老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计划无法如期完成。这时可以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组员有问题,可以寻求组长的帮助,组长解决不了,可以让组员参与讨论,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在组内得到解决。经大家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组长向老师汇报,由老师来解答或是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一举两得。
二、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到底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它们都有一个生命期,过了这个生命期就被淘汰。当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教给他们的windows、office等知识可能早已过时,那么他们到底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我们教的知识有什么用?鉴于此,我们应该做到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更要教会他们“会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例如,讲WORD字处理软件的时候,经常有学生提问“怎样把文章中的字往前移”、“怎么把它往下移动一行”、“我输入的字没有了怎么办”等等,问题形形色色,而且有的问题反复出现多次,不仅令人烦恼,而且经常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回答学生问题时,要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儿,让他们自主尝试解决。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再遇到问题后,学生们就会尝试着自己找办法,不再像以往那样懒得思考而寻求别人帮助了。
三、适度点拨,语言简练
教师对学生适度的点拨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使理论有血有肉。在教学中,不能因为要学生自主学习而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一门既动脑又动手的学科,实际的上机操作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多接触一分钟计算机就会对信息技术多一分感受,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应尽量不去干扰学生上机操作。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操作很难。例如,在讲解有关WORD文档操作的时候,每节课总是有不少学生要问:在改变图形颜色的时候,书上例子中的这块是黑的,我的为什么是灰的?毕竟很多学生是刚刚接触计算机,要求他们在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还是比较抽象的。而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面向全体教学时进行适度点拨,用简练的语言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同时在学生独立操作时加强巡视,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不能放任不管或不闻不问。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同时他们的经验又很少,课本上的知识也有局限性,所以教师一定程度上的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办法。
四、切实抓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如只停留在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常用软件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学会”的基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人人使用信息技术,处处用好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育的基本手段。今年暑假,我与地理教师合作,在七年级中进行了双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我们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利用各种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一份地理电子板报。任务提出后,学生们非常踊跃,积极地利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地理老师在一旁指导,启发学生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我则和学生们一道为如何美化文档而“喋喋不休”。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师生成为朋友,洋溢着自主、和谐、热烈、愉悦的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好地促进了学科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教学一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务必要在优化教学方法方面努力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