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遏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zheng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梅丽迪安》是著名作家艾丽斯·沃克在1976年出版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故事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为背景展开。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中“颠覆”和“遏制”两大研究角度来分析《梅丽迪安》,探究小说中人物对当时意识形态统治的不同回应以及注定的妥协。
  关键词:颠覆;遏制;民权运动;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王晨芳(1992.8-),女,河南洛阳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2015级学术型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一、介绍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非常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紫色》曾在1983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这位女作家也因此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关注。迄今为止,中国对艾丽斯·沃克的研究并不算多且集中在她的代表作《紫色》,《梅丽迪安》是艾丽斯·沃克在1976年出版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整个故事都建立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梅丽迪安是一名出生在美国的黑人女性,她在混乱压抑的黑人社区长大,在自己对男女之情还并不了解的时候她便不幸地怀上了所谓男朋友艾迪的孩子,从此便懵懵懂懂地走上了婚姻之路。对梅丽迪安来说,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快乐和幸福而是永远的束缚和不幸。意识到这些的梅丽迪安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选择抛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独自走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之后梅丽迪安参与了民权运动并结识了她的灵魂伴侣杜鲁门。作为黑人男性的杜鲁门因与梅丽迪安有着相同的政治改革信念,他们相爱并很快住在了一起。但最后杜鲁门因为一位自己并不爱但种族“珍贵”的白人女性林妮抛弃了梅丽迪安,梅丽迪安心灰意冷地做了人流和结扎手术并在此之后陷入了从未有过的精神低谷,她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同时种族革命的开展并不顺利,因此她卧床不起甚至一度失明。最后在白人女性温特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最后梅丽迪安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南方,她不断努力,不辞辛苦地帮助黑人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坚定地走在自己内心向往的革命道路上。
  新历史主义自20世纪末产生并传入中国后,便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新历史主义主张以政治性的方式来解读文学和文化,以边缘和颠覆的姿态解构正统文化,最终使文本的历史化变为历史的文本化,政治批评变为批评的政治。”[1]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颠覆”和“遏制”两大研究角度来分析《梅丽迪安》,探究小说中人物对当时意识形态统治的不同回应以及注定的妥协。
  二、《梅丽迪安》中的颠覆与遏制
  “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使普通大众的不满得以宣泄,而抑制则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使之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2]
  20世纪60年代时期也是女权运动活动频繁的时期,《梅丽迪安》中的很多女性形象的行为都能体现对当时父权制社会的“颠覆”,主人公梅丽迪安的母亲是一名家庭妇女,但她在结婚之前也曾有过强烈自由追求的向往,但最终却被婚姻和家庭紧紧捆绑。母亲曾在梦中想掐死自己的孩子,这一梦境正是由对现实父权社会不满而引起的,现实中母亲却始终没能冲破婚姻的枷锁去追求自我并且因为自己的梦境惭愧不已。母亲的思想与梦境都是对当时意识形态统治的“颠覆”,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选择和妥协也正是当时意识形态统治“遏制”的产物。梅丽迪安与母亲不同,她选择抛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己心中的革命道路,这在当时社会当然是一种“颠覆”的体现,但梅丽迪安在革命道路不顺利时出现的梦魇以及对过去家庭深深的自责使她曾卧床不起甚至一度失明,这何尝不是父权社会对女性“人妻人母使命感”长期洗脑的体现?即使冲破了现实障碍但内心却无法真正坦荡自由,这正是意识形态统治“遏制”手段的体现。梅丽迪安在大学期间认识了一位黑人男性杜鲁门,她与他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很快他们就走到了一起,这位黑人男性一直在民权运动的道路上积极勇敢地奋斗着,为争取本该属于黑人的人权责无旁贷。他与大多数已习惯被压迫选择逆来顺受的黑人群体不同,因此正是当时积极主动反抗白人至上社会的青年群体的“颠覆”代表。但杜鲁门最终并没有选择和真正的爱人梅丽迪安在一起,他抛弃了已经怀孕的梅丽迪安,选择和一个白人女性林妮结婚。尽管杜鲁门痛恨黑白人种之间的极度不平等,但他内心潜意识里却有着不可动摇的“白人至上”的思想,多么可悲!杜鲁门以能娶到白人女性为荣,他是当时白人统治阶层“遏制”手段的典型体现。
  除了人物行为能体现“颠覆和遏制”之外,小说中描写的“狂欢仪式”也是意识形态统治的一种手段。在狂欢仪式上,梅丽迪安和其她女孩一起,不分种族不分阶层手拉手共同庆祝。这样的仪式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会的颠覆,但这样的仪式被允许存在着,仪式结束后人们心中的不满得到了宣泄,自然不会再作出真正威胁政治统治的事情,这无形中就达到了统治阶层“遏制”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静蓉. 颠覆和抑制——论新历史主义的方法和意义[J]. 文艺评论, 2002(1):13-16.
  [2]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90.
其他文献
上中学的时候读到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篇叙事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讲七个农民漫游俄罗斯寻找快乐。诗人表现的是对社会的忧戚,主题很宏大,让人肃然起敬。一直到今天印象都很深。  如今我在生活中听到的多是对个人快乐的追寻。不知为什么,感叹不已的常常是我们常人羡慕得不得了的成功人士:有权的感叹权是高危行业,有钱的感叹穷得只剩了钱,有闲的感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种感叹最顶级的莫过于美国总统。  美
作者简介:简子淇(1991.5-),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马克思韦伯曾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不知不觉中,诱惑时刻随之而来,想要的、不想要的东西会劈头盖脸砸向人类,就如同列车根本不知道前方是否有铁轨,但惯性的作
摘 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学模式也兴起了,那就是城市文学。在写作模式上,城市文学主要以日常生活写作为主,表现城市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况,有的也展现了城市人精神面貌的“得与失”。同时,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它们的主导精神渐渐走向了对“肉欲”的描摹。本文主要对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和困境进行简单的论述和说明。  关键词:城市文学;困境;批判;发
摘 要:邝丽莎的代表作之一《上海女孩》以细腻动情的笔触讲述了一对上海摩登姐妹花在遭遇家庭变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女主人公们遭受着来自父权制和西方霸权的压迫,就连移民到美国的路老头一家人也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排挤,他们共同处于社会的边缘,在文化冲突中产生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与焦虑。本文拟结合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创伤体验理论对小说中的三代移民群体的身份重建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摘 要:通过对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的解读,了解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特殊的台湾乡土文学。战争是一个时代中最能改写人命运的因素,它改写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代人,某一个巨大的人群的命运。台湾文学也区别于大陆其他省份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其除地域特性之外,绝对特殊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有别于台湾本省作家的“外省人”作家,描绘出一个时代中特定人群的特殊生活以及心态。  关键词:台湾文学;乡土性;白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巴尔加斯·略萨是极具创造性的作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面对秘鲁社会的种种不堪现象,他用自己的笔揭露了秘鲁当权者腐败的灵魂,略萨曾被记者问起为什么会把他自己在军校的经历写进《城市与狗》的这部小说中,他说:“因为那是一种很痛苦的体验,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的童年的结束,意味
作者简介:梁靖晨(2001-),女,汉族,北京人,北京市一O一中学高中生。  书中“我们仨”的故事,六十年,难以从中找出几件里程碑似的事件可以概述。六十年的时光,恰如流水一般,飞逝,平静而又流畅,偶尔泛起波澜。与所有普通家庭一样,这个学者家庭也需操心柴米油盐,养家糊口,也会经历没房子住,借住他处,去年轻的朋友那里蹭饭的“困难时期”。我们也许把这看作真实、平淡,甚至有些不如意的生活。然而这个家庭,三
摘 要:现代美学在当代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从古典美学的发展入手,从文学解释的角度,立足于当代文化,对西方当今的审美个体和审美经验的变化加以分析,论文认为,现代性思潮下的西方文学价值取向更加趋于多元化,呈现出一种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审美体系,在转型期的背景下,西方美学的思潮价值开始走向另一条更加具有包容性,也更有多元的层次结构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性;审美;文艺学;文学解释  [中图分类号]:B
摘 要:默尔索是加缪笔下经典的局外人形象,在荒诞的世界之中,他是一位勇敢的自我斗士,方鸿渐则是钱钟书《围城》中的经典形象,于人生的围城之中,他是一位延宕怯懦的悲剧知识分子,二者都是那个时代的局外人、空心人。同样是面对生活,两位主人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原因,又体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取向。  关键词:默尔索;方鸿渐;局外人;生存  作者简介:李杰(1991.2-),男,湖南湘西人
摘 要:黑色喜剧片是喜剧片的一个流变类型。它在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事件,以荒唐怪诞的犯罪故事为题材,通过描写荒诞失控的犯罪情节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影片。下文将以《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为例,对其视听语言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国度;黑色喜剧片;《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  作者简介:李慧儒(1990.4-),女,汉族,河南林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