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召唤结构”,它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它含有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有待于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充、丰富甚至重建。
语文教学艺术也应该是一种“未完成”的形态,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一个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科学地“留白”,留下一些“空白”和“未定点”,就能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就能“召唤”接受者即学生的能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呈现一个人与人相遇、灵魂与灵魂相撞,输出信息与反馈信息相融的美妙境界。教学留白,方法很多,其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留白”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模糊语言留白
我国传统美学认为,事物往往因模糊迷离而显得更美。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她“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留下巨大的可供猜测的空白。语言因模糊而留白,同样会引人深思不已,令人回味无穷。
美国第22、24任总统克里夫兰是运用模糊语言的高手。他在竞选第二十四任总统时,华盛顿州给西北的一座大山是命名为雷尼尔山还是塔科马山的问题是当时的热点,这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有一次,克里夫兰乘专列去搞竞选宣传暂停大山附近,当地选民要他对大山命名问题表明态度。但克里夫兰知道,这里的选民对大山命名的态度不一,如果自己的态度明确,就会得罪一部分选民。于是,他决定采用模糊语言,避开这个矛盾。他首先用大量的篇幅、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这座美丽的大山,最后,在表明立场时他说:“我要让人们都知道,我是坚决支持将这座大山命名为……”,关键时刻,列车“呜……”的一声,出站了,汽笛声把克里夫兰后面的话给淹没了。这里,克里夫兰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模糊艺术,避开了得罪任何一方,赢得了选票;同时,也给选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白:总统候选人对大山的命名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就采用了“模糊语言留白”法。当师生共同欣赏解读完诗歌的第一、二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刘兰芝是一个“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既工于女红,又知书达理,还勤劳善良美丽的完美女性,为什么会被焦母看不惯而“自请归家”呢?我要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刘兰芝临走时还“上堂拜阿母”,可知刘兰芝并非“无礼节”之人;有的学生说,焦母要赶走刘兰芝是因为刘兰芝没生孩子;有的学生还说,焦母要赶走刘兰芝是因为焦母看上了比刘兰芝更好的东家之女,她喜新厌旧;有的学生甚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焦母要赶走刘兰芝是因为焦母心理变态,见他们俩感情那么好就生气。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希望我对他们的看法作出评价。针对学生的期盼心理,我先是赞扬了同学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接着大谈特谈“孔雀东南飞”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最后在表明我的立场时,我说:“在你们众多的看法之中,谁最有道理呢?结合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我同意……”我讲到这个节骨眼上,刚好打了下课铃,学生眼睁睁地看着我走出教室。我像克里夫兰一样,给学生留下这个“模糊的空白”就走了,问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引导学生进入了追索的、探求的境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轻拢慢拈抹复挑——通过语言节奏留白
语言节奏留白,就是借助语言的高、低、快、慢、断、续等技巧创造“空白”的一种教学方法。白居易著名诗歌《琵琶行》,诗中主人翁琵琶女奏出的琵琶声,十分感人,人们听得如痴如醉,诗人更是感动得泪如雨下。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为什么能如此迷人感人呢?原因众多,但琵琶女善于利用音乐抑扬顿挫的节奏制造艺术“空白”引发听众沉思、联想、回味是一个重要原因。琵琶女“轻拢慢拈抹复挑”,使琵琶声时而低声沉咽,时而高亢激越,这种张弛有度、疏密有致、新颖多变、起伏跌宕的音乐节奏,构成一种虚虚实实的艺术空白,吸引、感动了诗人。弹奏音乐如此,语言表达亦是如此。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就认为,念白应有缓、急、顿、挫,有当断处,有不当断处,都要恰到好处,有些台词不必说尽,要“说半句,留半句,或说一句,留一句,令人自思”,这是为了给观众留下一个理解、消化的空档。好的教学语言更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于节奏感,必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构成一种“召唤结构”,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百家讲坛》栏目里的中学教师纪连海就十分精通运用“语言节奏”来制造“空白”以增强讲授的魅力。纪老师讲课,声音总体来说,是十分洪亮的,他多半用的是大音量,但当他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有时用极小的声音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甚至站着前倾,聚精会神地听,学生听惯了大音量,突然来一个小音量,小音量形成的“空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纪老师还善于运用“语言停顿”艺术形成“空白”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我在教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一文时,也采用过这样的方法,当我讲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句时,我感叹道:“庄宗由弱变强,又由盛转衰,直到身死国灭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究竟什么道理呢,我打住不说了,我布下空白,此时,“于无声处听惊雷”,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是暗流涌动,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动中。果然,过了一会,学生争相讨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彩生态。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体态语言留白
体态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 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无声的动作,如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或摇头、手势等。人际交往,都离不开体态语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十分懂得运用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那“半遮面”的出场式,使千般风韵,万般情思,东方女性的羞怯,流落天涯的苦楚,尽在这遮与不遮,露与不露之间;接下来,那弹奏的表情,时而低头,时而蹙眉,时而起立,时而坐下,就这样,琵琶女内心的情感,通过这有声的音乐和这无声的体态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感动得诗人和读者泪湿青衫。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段文字中,人物话语很少,但韩麦尔先生那眼神、表情、动作和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及产生的感染力、穿透力,远远超过了暴风骤雨激昂慷慨的语言,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体态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体态语言”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空白”。我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就曾采用过“体态语言留白艺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小说《药》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原来你家的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会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家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公开课我采用戏剧表演手法,自己扮花白胡子,学生演康大叔。师生在课堂上反复表演,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小说情境,形成体验,学生通过我们的动作、神态、表情等体态语言,深刻地把握了康大叔盛气凌人的性格和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奴性与麻木,体态语言留下的空白,使学生深度卷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了直觉与想象,活动与学习,动脑与动手,自助与互助,合作与交流融为一体的理想课堂境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留白是一项含蓄高深的教学艺术,它与教师的个人素养、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场景氛围等都有密切关系。这种语言留白尽管是教师特意设计的,但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大雪无痕,落地无声。
少着墨,多留白,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少讲解,巧留白,让“无语之处尽得风流”。
【此文章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DCA110195)子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新型教学环境下语文“不完满”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艺术也应该是一种“未完成”的形态,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一个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科学地“留白”,留下一些“空白”和“未定点”,就能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就能“召唤”接受者即学生的能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呈现一个人与人相遇、灵魂与灵魂相撞,输出信息与反馈信息相融的美妙境界。教学留白,方法很多,其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留白”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模糊语言留白
我国传统美学认为,事物往往因模糊迷离而显得更美。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她“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留下巨大的可供猜测的空白。语言因模糊而留白,同样会引人深思不已,令人回味无穷。
美国第22、24任总统克里夫兰是运用模糊语言的高手。他在竞选第二十四任总统时,华盛顿州给西北的一座大山是命名为雷尼尔山还是塔科马山的问题是当时的热点,这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有一次,克里夫兰乘专列去搞竞选宣传暂停大山附近,当地选民要他对大山命名问题表明态度。但克里夫兰知道,这里的选民对大山命名的态度不一,如果自己的态度明确,就会得罪一部分选民。于是,他决定采用模糊语言,避开这个矛盾。他首先用大量的篇幅、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这座美丽的大山,最后,在表明立场时他说:“我要让人们都知道,我是坚决支持将这座大山命名为……”,关键时刻,列车“呜……”的一声,出站了,汽笛声把克里夫兰后面的话给淹没了。这里,克里夫兰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模糊艺术,避开了得罪任何一方,赢得了选票;同时,也给选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白:总统候选人对大山的命名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就采用了“模糊语言留白”法。当师生共同欣赏解读完诗歌的第一、二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刘兰芝是一个“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既工于女红,又知书达理,还勤劳善良美丽的完美女性,为什么会被焦母看不惯而“自请归家”呢?我要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刘兰芝临走时还“上堂拜阿母”,可知刘兰芝并非“无礼节”之人;有的学生说,焦母要赶走刘兰芝是因为刘兰芝没生孩子;有的学生还说,焦母要赶走刘兰芝是因为焦母看上了比刘兰芝更好的东家之女,她喜新厌旧;有的学生甚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焦母要赶走刘兰芝是因为焦母心理变态,见他们俩感情那么好就生气。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希望我对他们的看法作出评价。针对学生的期盼心理,我先是赞扬了同学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接着大谈特谈“孔雀东南飞”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最后在表明我的立场时,我说:“在你们众多的看法之中,谁最有道理呢?结合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我同意……”我讲到这个节骨眼上,刚好打了下课铃,学生眼睁睁地看着我走出教室。我像克里夫兰一样,给学生留下这个“模糊的空白”就走了,问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引导学生进入了追索的、探求的境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轻拢慢拈抹复挑——通过语言节奏留白
语言节奏留白,就是借助语言的高、低、快、慢、断、续等技巧创造“空白”的一种教学方法。白居易著名诗歌《琵琶行》,诗中主人翁琵琶女奏出的琵琶声,十分感人,人们听得如痴如醉,诗人更是感动得泪如雨下。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为什么能如此迷人感人呢?原因众多,但琵琶女善于利用音乐抑扬顿挫的节奏制造艺术“空白”引发听众沉思、联想、回味是一个重要原因。琵琶女“轻拢慢拈抹复挑”,使琵琶声时而低声沉咽,时而高亢激越,这种张弛有度、疏密有致、新颖多变、起伏跌宕的音乐节奏,构成一种虚虚实实的艺术空白,吸引、感动了诗人。弹奏音乐如此,语言表达亦是如此。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就认为,念白应有缓、急、顿、挫,有当断处,有不当断处,都要恰到好处,有些台词不必说尽,要“说半句,留半句,或说一句,留一句,令人自思”,这是为了给观众留下一个理解、消化的空档。好的教学语言更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于节奏感,必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构成一种“召唤结构”,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百家讲坛》栏目里的中学教师纪连海就十分精通运用“语言节奏”来制造“空白”以增强讲授的魅力。纪老师讲课,声音总体来说,是十分洪亮的,他多半用的是大音量,但当他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有时用极小的声音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甚至站着前倾,聚精会神地听,学生听惯了大音量,突然来一个小音量,小音量形成的“空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纪老师还善于运用“语言停顿”艺术形成“空白”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我在教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一文时,也采用过这样的方法,当我讲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句时,我感叹道:“庄宗由弱变强,又由盛转衰,直到身死国灭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究竟什么道理呢,我打住不说了,我布下空白,此时,“于无声处听惊雷”,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是暗流涌动,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动中。果然,过了一会,学生争相讨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彩生态。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体态语言留白
体态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 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无声的动作,如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或摇头、手势等。人际交往,都离不开体态语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十分懂得运用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那“半遮面”的出场式,使千般风韵,万般情思,东方女性的羞怯,流落天涯的苦楚,尽在这遮与不遮,露与不露之间;接下来,那弹奏的表情,时而低头,时而蹙眉,时而起立,时而坐下,就这样,琵琶女内心的情感,通过这有声的音乐和这无声的体态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感动得诗人和读者泪湿青衫。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段文字中,人物话语很少,但韩麦尔先生那眼神、表情、动作和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及产生的感染力、穿透力,远远超过了暴风骤雨激昂慷慨的语言,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体态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体态语言”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空白”。我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就曾采用过“体态语言留白艺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小说《药》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原来你家的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会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家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公开课我采用戏剧表演手法,自己扮花白胡子,学生演康大叔。师生在课堂上反复表演,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小说情境,形成体验,学生通过我们的动作、神态、表情等体态语言,深刻地把握了康大叔盛气凌人的性格和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奴性与麻木,体态语言留下的空白,使学生深度卷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了直觉与想象,活动与学习,动脑与动手,自助与互助,合作与交流融为一体的理想课堂境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留白是一项含蓄高深的教学艺术,它与教师的个人素养、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场景氛围等都有密切关系。这种语言留白尽管是教师特意设计的,但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大雪无痕,落地无声。
少着墨,多留白,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少讲解,巧留白,让“无语之处尽得风流”。
【此文章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DCA110195)子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新型教学环境下语文“不完满”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