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态农业建设是当前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市通过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形成了种养结合型循环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空间多维度开发型立体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多功能型融合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互联网 科技”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经济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五大主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全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拓展农业产业发展链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生态化转型,向“生态”要收入,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生态农业;实践;模式;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240-03
围绕“五四三”(即“五项措施”:建设生态田园、推行生态耕制、发展生态产品、培育生态文化和扮靓生态家园;“四项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拦截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项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产台账管理机制和农田污染监控机制)的建设思路,重庆市开展了生态农业创新试点建设,2014—2017年在32个区县建设了84个生态农业试点村,共涉及农户2 300余户,耕地2 666.67 hm2。项目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村化肥使用量平均下降39.7%,农药施用量平均下降38.7%,地膜回收率达到99.6%,核心示范区秸稈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单位面积耕地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6.8%;进行了不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涉及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农业模式。
1 种养结合型循环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1.1 模式内涵
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合理构建产业类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畜禽养殖与种植业结合,形成区域性农业内部循环利用机制,促进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1-2]。
1.2 典型代表
该模式较为典型的代表有“畜—沼—果”“畜—沼—果—渣—饲”“果—渣—肥”等。
1.3 模式流程
该模式将畜禽养殖与种植业相结合,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作为农户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作有机肥还田,提供种植业必需的养分,种植业产生的尾菜、秸秆、落果等有机物可以喂养生猪,形成一个农业生产内部的循环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图1)。
1.4 典型案例
潼南区柏梓镇中渡村常年种植粮油作物214.33 hm2,种植蔬菜73.73 hm2,有温氏猪场1个,年存栏生猪5 000头,该村将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有机结合,推广了“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将养殖场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制成有机肥用于蔬菜生产,粪污通过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沼液、沼渣进行还田利用。在田间修建了堆沤池(储粪池)8座,既可用于秸秆、尾菜等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的堆沤发酵,也可用于沼液、沼渣、畜禽粪便等肥料的储存。此举既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尾菜乱堆乱放的问题,又减少了农民施肥肩挑背扛的劳动力投入。尾菜、秸秆青贮后作为饲料供养殖场使用,形成了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之间的物质循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2 空间多维度开发型立体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2.1 模式内涵
该模式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对空间进行多维度开发,大力发展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生态农业,建立优质、低耗、协调的农业生产系统[3-4]。
2.2 典型代表
该模式较为典型的代表有“稻—虾—蟹”“稻—鸭(渔)”“果—菜—菜”“林下养殖”“鱼菜共生”“秸秆覆盖秋洋芋”等。
2.3 模式流程
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充分利用空间,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使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图2)。
2.4 典型案例
万州区龙沙镇岩口村以地势较平坦、相对集中、水源充足、适合水稻规模化种植的稻田为基本单元,挖深稻田四周的土地,利用稻田灌水后形成的封闭水塘,打造成适合虾蟹生活的场所,养殖虾蟹,形成稻—虾—蟹共生、种养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面积13.33 hm2。该模式的重点是建立一个以水稻种植、虾蟹养殖为两大基础,以水资源、土地资源、虾蟹粪便为条件,以太阳能为初使能量与动力来源,通过虾蟹的养殖与生产增加食物链环节为核心,形成综合发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的生产体系。该模式推广的主要技术有如下2种:一是绿色环保种植技术。水稻种植全过程零化肥、零农药栽培,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防虫除害。二是生物链养殖技术。虾蟹生长活动为稻田除草灭虫、补充氧气、疏松土壤,其粪便又作为水稻的肥料,使稻田的大量杂草、浮游生物等被虾蟹的活动所转化;水稻为虾蟹遮荫避害、提供适宜水温,增加虾蟹蜕壳次数,使其个体大而均匀,同时水塘中的浮游生物及细菌又成为虾蟹的充足料饵。在该模式下,有机水稻产量4 500 kg/hm2,大闸蟹产量750~1 500 kg/hm2,白对虾产量600~1 125 kg/hm2,纯收入为15万元/hm2左右,远远高于传统种植水稻(产值2.25万元/hm2左右)收益。
3 农业多功能型融合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3.1 模式内涵
该模式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依托,强化农业的休闲、观光、自然等多功能特性,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去处”的多功能融合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效益,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5]。
关键词 生态农业;实践;模式;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240-03
围绕“五四三”(即“五项措施”:建设生态田园、推行生态耕制、发展生态产品、培育生态文化和扮靓生态家园;“四项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拦截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项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产台账管理机制和农田污染监控机制)的建设思路,重庆市开展了生态农业创新试点建设,2014—2017年在32个区县建设了84个生态农业试点村,共涉及农户2 300余户,耕地2 666.67 hm2。项目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村化肥使用量平均下降39.7%,农药施用量平均下降38.7%,地膜回收率达到99.6%,核心示范区秸稈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单位面积耕地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6.8%;进行了不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涉及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农业模式。
1 种养结合型循环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1.1 模式内涵
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合理构建产业类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畜禽养殖与种植业结合,形成区域性农业内部循环利用机制,促进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1-2]。
1.2 典型代表
该模式较为典型的代表有“畜—沼—果”“畜—沼—果—渣—饲”“果—渣—肥”等。
1.3 模式流程
该模式将畜禽养殖与种植业相结合,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作为农户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作有机肥还田,提供种植业必需的养分,种植业产生的尾菜、秸秆、落果等有机物可以喂养生猪,形成一个农业生产内部的循环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图1)。
1.4 典型案例
潼南区柏梓镇中渡村常年种植粮油作物214.33 hm2,种植蔬菜73.73 hm2,有温氏猪场1个,年存栏生猪5 000头,该村将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有机结合,推广了“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将养殖场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制成有机肥用于蔬菜生产,粪污通过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沼液、沼渣进行还田利用。在田间修建了堆沤池(储粪池)8座,既可用于秸秆、尾菜等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的堆沤发酵,也可用于沼液、沼渣、畜禽粪便等肥料的储存。此举既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尾菜乱堆乱放的问题,又减少了农民施肥肩挑背扛的劳动力投入。尾菜、秸秆青贮后作为饲料供养殖场使用,形成了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之间的物质循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2 空间多维度开发型立体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2.1 模式内涵
该模式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对空间进行多维度开发,大力发展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生态农业,建立优质、低耗、协调的农业生产系统[3-4]。
2.2 典型代表
该模式较为典型的代表有“稻—虾—蟹”“稻—鸭(渔)”“果—菜—菜”“林下养殖”“鱼菜共生”“秸秆覆盖秋洋芋”等。
2.3 模式流程
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充分利用空间,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使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图2)。
2.4 典型案例
万州区龙沙镇岩口村以地势较平坦、相对集中、水源充足、适合水稻规模化种植的稻田为基本单元,挖深稻田四周的土地,利用稻田灌水后形成的封闭水塘,打造成适合虾蟹生活的场所,养殖虾蟹,形成稻—虾—蟹共生、种养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面积13.33 hm2。该模式的重点是建立一个以水稻种植、虾蟹养殖为两大基础,以水资源、土地资源、虾蟹粪便为条件,以太阳能为初使能量与动力来源,通过虾蟹的养殖与生产增加食物链环节为核心,形成综合发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的生产体系。该模式推广的主要技术有如下2种:一是绿色环保种植技术。水稻种植全过程零化肥、零农药栽培,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防虫除害。二是生物链养殖技术。虾蟹生长活动为稻田除草灭虫、补充氧气、疏松土壤,其粪便又作为水稻的肥料,使稻田的大量杂草、浮游生物等被虾蟹的活动所转化;水稻为虾蟹遮荫避害、提供适宜水温,增加虾蟹蜕壳次数,使其个体大而均匀,同时水塘中的浮游生物及细菌又成为虾蟹的充足料饵。在该模式下,有机水稻产量4 500 kg/hm2,大闸蟹产量750~1 500 kg/hm2,白对虾产量600~1 125 kg/hm2,纯收入为15万元/hm2左右,远远高于传统种植水稻(产值2.25万元/hm2左右)收益。
3 农业多功能型融合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3.1 模式内涵
该模式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依托,强化农业的休闲、观光、自然等多功能特性,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去处”的多功能融合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效益,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