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施工裂缝,是许多重大工程事故的起因,即便是轻微的裂缝,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到建筑的美观,给施工企业、建筑企业以及用户都造成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中的裂缝,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三个阶段讨论其控制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建筑施工 裂缝 控制和管理
前言
在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中,裂缝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工程事故,其危害程度也大小不一。有的裂缝仅仅是温度变化导致室内墙体表面出现龟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对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还有的一些裂缝,比如楼板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没有正确的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期,或者钢筋配置上有问题,导致贯穿性裂缝出现,严重的会危害到建筑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裂缝的控制要严加管理,下面笔者就施工中经常出现的裂缝问题予以分析。
一、建筑常见裂缝的形成原因分析
1、不均匀沉降裂缝
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整体作用力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是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房屋建筑中,地基土层的土质可能在局部范围有较大差异,而相同的荷载作用在不同的土质上,则会导致在不同土层的交接部位出现墙体开裂,其裂缝通常由上向下逐渐变大,向土质较差一边倾斜。即使是土质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如果建筑物高差较大或者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而建筑又未留有适当的沉降缝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受力不均匀沉降裂缝。除楼体建筑外,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在其它工程建筑中也常出现,如大型管道的混凝土基础,当混凝土基础下方的原土层土质不同,或者夯实不均匀时,便会出现沉降裂缝。这类裂缝在北方的冬季施工中尤其需要注意。冬季施工中模板直接搭建在冻土上,等到第二年春天冻土开化后,建筑基础发生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由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裂缝,其危害较大,裂缝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其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待到地基变形稳定之后,裂缝的形状也基本稳定。
2、温度裂缝
一般的建筑材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其膨胀系数不同,则容易产生相应的温度裂缝。以混凝土为例,混凝土在浇筑时水泥与水进行水化作用会产生大量水化热,加上其内部散热条件不如表面,因此从混凝土内部到表面会形成较大的温度差,造成和温度差成正比的温度应力,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初期可能很细,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继续扩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结构。另外,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中,由于钢筋混凝土和砖砌体的温度变形不同,也会产生温度裂缝。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为普通砖砌体的2倍,因此在相同的温差下,鋼筋混凝土结构的膨胀量要比砖砌体大一倍。在这里结构中,受温度变化影响,钢筋混凝土楼板、圈梁等结构与砖结构伸缩量不同,受其约束不能自已变形,因而产生温度应力,使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破坏。
3、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是指由于材料脱水干缩而变形引起的裂缝,一般处于结构的表面,裂缝较细,且纵横交错没有一定规律。在混凝土建筑中,如使用含泥量过大的粉砂,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振捣过度,造成粗细集料离析,表层为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因此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在混凝土后期养护期间,因为养护不当,也会出现此类裂缝。尤其是露天混凝土过程,养护期间风吹日晒,致使表面水分散失过快,体积迅速收缩。而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较小,收缩也小,表面的收缩变形受到内部牵制,产生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在楼体建筑中出现的窗台、墙体裂缝也是类似的因脱水干缩而产生的。不同材料的干缩率不同,其形变量有差异也是导致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并且继续产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要比第一次有所减小。
4、其它裂缝
除以上形式以外,建筑施工中的裂缝还有很多,如施工过程中人为的踩踏;钢筋的有效保护层不够;模板拆除过早使混凝土强度不达标产生变形裂缝;养护顺序、养护方法不合规;建筑墙体的灰缝砂浆不饱满;施工中脚手眼设置不当等因素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裂缝产生。
二、建筑施工裂缝的控制与管理
建筑裂缝的产生,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者影响其美观,严重者可能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在根本上对其研究控制。
1、设计阶段的控制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予以重点考虑。如不同部位的连接处、高低跨处等,应考虑沉降不同所引起的裂缝,在设计时予以解决。设计人员要做到现场考察,对建筑物基础的设计要从实际情况着手,避免理论和实际的误差。建筑各部位在设计上,要考虑不同材料受温度、脱水等因素产生的膨胀和干缩变形,使其变形基本保持协调。在配筋方面,钢筋直径越细、间距越小对对预防裂缝越有利,但也要考虑构建截面和配筋率的允许,理论上配置细而密的钢筋,可以有效分散裂缝,使裂缝细而密,不至于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另外,还要注意建筑伸缩缝的设置。设计规范上对于伸缩缝的规定较为灵活,多是按照距离来规定的,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设计人员的现场经验为主。在建筑物平面形状不规则,结构不对称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伸缩缝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规则单元,避免在日后由于墙体温度变化而产生竖向开裂。
2、施工阶段的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防止建筑裂缝的重要手段。在工序安排上,通常是从下而上施工,因为下方作为承载通常对上方部位有约束力。在底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达到规定养护期,再进行下一步工序,可以很大程度的控制裂缝的发生。钢筋的保护层应严格按规范预留,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严禁工人踩踏,因为保护层过厚则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太薄则起不到保护钢筋的作用。施工中如选用商品混凝土,应严格控制后加水的情况,以避免干缩裂缝的发生,也可加入一定量的减水剂来减少用水量。如果是自行搅拌混凝土施工,则需要控制好配合比,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绝对用水量,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混凝土浇筑的振捣,要科学合理,过度振捣或者振捣不均匀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造成裂缝。另外,模板的准确、牢固也是避免浇筑时产生变形裂缝的因素。
3、养护阶段的控制
混凝土的合理养护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很多工程质量问题都出在看似不起眼的养护阶段上。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天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混凝土初期水分蒸发过快,需要对其进行水中养护或浇水养护,防止混凝土因脱水而不能充分水化,最终形成干缩裂缝,影响其强度。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在养护达到规范要求时,保证其结构能承受预期的外部荷载,方可进行拆模工序。
结语:建筑施工裂缝的控制,从设计到养护,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除上述几点以外,还有很多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需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各工种的责任意识,严加管理,因为小裂缝可能产生大危害。
参考文献
[1] 胡玉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问题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石油化工建设.2006,28(4)
[2] 福午.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 黄家兴.建筑施工裂缝探讨与分析[J].科学与技术[J].2007,23
【关键词】 建筑施工 裂缝 控制和管理
前言
在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中,裂缝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工程事故,其危害程度也大小不一。有的裂缝仅仅是温度变化导致室内墙体表面出现龟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对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还有的一些裂缝,比如楼板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没有正确的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期,或者钢筋配置上有问题,导致贯穿性裂缝出现,严重的会危害到建筑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裂缝的控制要严加管理,下面笔者就施工中经常出现的裂缝问题予以分析。
一、建筑常见裂缝的形成原因分析
1、不均匀沉降裂缝
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整体作用力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是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房屋建筑中,地基土层的土质可能在局部范围有较大差异,而相同的荷载作用在不同的土质上,则会导致在不同土层的交接部位出现墙体开裂,其裂缝通常由上向下逐渐变大,向土质较差一边倾斜。即使是土质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如果建筑物高差较大或者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而建筑又未留有适当的沉降缝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受力不均匀沉降裂缝。除楼体建筑外,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在其它工程建筑中也常出现,如大型管道的混凝土基础,当混凝土基础下方的原土层土质不同,或者夯实不均匀时,便会出现沉降裂缝。这类裂缝在北方的冬季施工中尤其需要注意。冬季施工中模板直接搭建在冻土上,等到第二年春天冻土开化后,建筑基础发生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由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裂缝,其危害较大,裂缝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其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待到地基变形稳定之后,裂缝的形状也基本稳定。
2、温度裂缝
一般的建筑材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其膨胀系数不同,则容易产生相应的温度裂缝。以混凝土为例,混凝土在浇筑时水泥与水进行水化作用会产生大量水化热,加上其内部散热条件不如表面,因此从混凝土内部到表面会形成较大的温度差,造成和温度差成正比的温度应力,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初期可能很细,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继续扩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结构。另外,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中,由于钢筋混凝土和砖砌体的温度变形不同,也会产生温度裂缝。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为普通砖砌体的2倍,因此在相同的温差下,鋼筋混凝土结构的膨胀量要比砖砌体大一倍。在这里结构中,受温度变化影响,钢筋混凝土楼板、圈梁等结构与砖结构伸缩量不同,受其约束不能自已变形,因而产生温度应力,使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破坏。
3、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是指由于材料脱水干缩而变形引起的裂缝,一般处于结构的表面,裂缝较细,且纵横交错没有一定规律。在混凝土建筑中,如使用含泥量过大的粉砂,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振捣过度,造成粗细集料离析,表层为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因此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在混凝土后期养护期间,因为养护不当,也会出现此类裂缝。尤其是露天混凝土过程,养护期间风吹日晒,致使表面水分散失过快,体积迅速收缩。而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较小,收缩也小,表面的收缩变形受到内部牵制,产生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在楼体建筑中出现的窗台、墙体裂缝也是类似的因脱水干缩而产生的。不同材料的干缩率不同,其形变量有差异也是导致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并且继续产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要比第一次有所减小。
4、其它裂缝
除以上形式以外,建筑施工中的裂缝还有很多,如施工过程中人为的踩踏;钢筋的有效保护层不够;模板拆除过早使混凝土强度不达标产生变形裂缝;养护顺序、养护方法不合规;建筑墙体的灰缝砂浆不饱满;施工中脚手眼设置不当等因素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裂缝产生。
二、建筑施工裂缝的控制与管理
建筑裂缝的产生,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者影响其美观,严重者可能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在根本上对其研究控制。
1、设计阶段的控制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予以重点考虑。如不同部位的连接处、高低跨处等,应考虑沉降不同所引起的裂缝,在设计时予以解决。设计人员要做到现场考察,对建筑物基础的设计要从实际情况着手,避免理论和实际的误差。建筑各部位在设计上,要考虑不同材料受温度、脱水等因素产生的膨胀和干缩变形,使其变形基本保持协调。在配筋方面,钢筋直径越细、间距越小对对预防裂缝越有利,但也要考虑构建截面和配筋率的允许,理论上配置细而密的钢筋,可以有效分散裂缝,使裂缝细而密,不至于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另外,还要注意建筑伸缩缝的设置。设计规范上对于伸缩缝的规定较为灵活,多是按照距离来规定的,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设计人员的现场经验为主。在建筑物平面形状不规则,结构不对称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伸缩缝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规则单元,避免在日后由于墙体温度变化而产生竖向开裂。
2、施工阶段的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防止建筑裂缝的重要手段。在工序安排上,通常是从下而上施工,因为下方作为承载通常对上方部位有约束力。在底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达到规定养护期,再进行下一步工序,可以很大程度的控制裂缝的发生。钢筋的保护层应严格按规范预留,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严禁工人踩踏,因为保护层过厚则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太薄则起不到保护钢筋的作用。施工中如选用商品混凝土,应严格控制后加水的情况,以避免干缩裂缝的发生,也可加入一定量的减水剂来减少用水量。如果是自行搅拌混凝土施工,则需要控制好配合比,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绝对用水量,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混凝土浇筑的振捣,要科学合理,过度振捣或者振捣不均匀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造成裂缝。另外,模板的准确、牢固也是避免浇筑时产生变形裂缝的因素。
3、养护阶段的控制
混凝土的合理养护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很多工程质量问题都出在看似不起眼的养护阶段上。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天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混凝土初期水分蒸发过快,需要对其进行水中养护或浇水养护,防止混凝土因脱水而不能充分水化,最终形成干缩裂缝,影响其强度。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在养护达到规范要求时,保证其结构能承受预期的外部荷载,方可进行拆模工序。
结语:建筑施工裂缝的控制,从设计到养护,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除上述几点以外,还有很多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需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各工种的责任意识,严加管理,因为小裂缝可能产生大危害。
参考文献
[1] 胡玉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问题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石油化工建设.2006,28(4)
[2] 福午.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 黄家兴.建筑施工裂缝探讨与分析[J].科学与技术[J].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