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人人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想要做出醒目的成绩,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能不能实现。
当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发自内心地感慨一声太牛了,果然是天才,在心里默默遗憾和后悔自己的虚度光阴,但是又没做出什么具体的改变。生活日复一日地过去,自己似乎被设定好了程序,浑浑噩噩地被时间拉着往前走。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成为天才的道路?是不够聪明、没有天分、不够用功,还是没遇到机会?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天才。大多数人认为,天才是一群洞察力和创造力不同凡响的人,完全异于普通人。
在心理学领域,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天才的定义不尽相同。在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伯格看来,天才只不过是一些优秀的问题解决者,他们身上具有某些特定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特点,但这些特点是完全人性化的。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于天才所持的观点强调了创造力与天资的重要相關性。比如,弗洛伊德在用语言进行创造和理解他人方面具有专长,爱因斯坦极其擅长逻辑空间关系,毕加索的创造力体现在他对空间关系和人际视角这两方面天资的融合。但是他也同时承认,这些潜质必须经由高强度的学习和练习的磨砺才能得以发展。
即使在具体要素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心理学家共同认可一点,就是天才一定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说到底,天才之所以被称之为天才,是因为他们做出的贡献是创造性的。
在我们谈论天才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创造力。
2
那么创造力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成为了我们走向天才之路的阻碍?
首先,很多人面临的限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与聪明与否有关。我们可以称之为智商的诅咒。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由于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聪明,而变得过于自信,盲目乐观,导致精力分散不专注,最终无法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另一种则是由于暂时性或者领域性的表现不好,在负面评价下产生了自我怀疑,并将这种怀疑扩散到自己生活学习的所有方面,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终成为了负面的自我验证。
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所以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一定要高智商的人才能称之为天才,做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事情。
研究证明,高智商并不一定能产生高创造力。许多极聪明的人从未做出过可以被称为是突破性、高度原创性和富有洞察力的贡献。
我们会发现,在任何智商水平上都存在单调乏味、缺乏想象力的人,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极具创造力的人智商只有平均水平。
在创造力方面,智商是加分项,但不是决定项。
第二种限制,可以称之为天赋/兴趣的诅咒。
一种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直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是能做什么,学习或是做事的时候也是浮皮潦草。
另一种人则正好相反,感兴趣的事情太多,感觉自己什么都能做,总是抓不住重点,感觉不去尝试一下就错过了一个亿,始终犹豫不决。
其实我就属于后一种人。过去理想特别多,今天想学天文学,明天想学海洋生物学,后天又想当翻译,在拖延和犹豫中浪费了很多时间。直到最近两年尝试多了,才慢慢摸索出了自己想要的方向。
对于这两种人来讲,解决的办法是同样的,就是多去尝试。把你感兴趣的或者大众感兴趣的重点领域挑几个出来,一个一个尝试着去学习去做。
心理学家在这方面所给出的建议也是如此:尽可能多去探索学习不同的学科领域,以此来寻找你的激情所在。
尽管心理学领域对于天才的看法有所出入,但每个人都同意罗伯特·韦斯伯格的一个观点:最富创造力的个体对于他们所在领域的知识有着专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
事实上,在没有成为一名专家之前,你是不可能变得富有创造力的:关于自己所处领域的广博而系统的知识对你的创造力有着极大的贡献。
研究表明,无论是滑雪、雕刻、唱歌还是文学,几乎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你都需要付出大于10年的工作或者10000小时的努力才能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然而成为专家绝非易事,你需要有很强烈的动机和积极性才能忍受长达数年的高强度训练和练习。诸如时间压力、严苛的上司和老师、父母等因素都会对创造力产生压制。
3
明确了天赋、兴趣、努力这几种重要的要素,要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们还需要哪些因素呢?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几种天才所普遍具有的人格特质:
独立。高度富有创造力的人能够承受因违背传统思维方式而造成的社会压力,至少在他们富于创新兴趣的领域是这样的。他们敢于做自己。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富有创造力的人会将自己描述为孤独者。
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强烈的动机和兴趣。注意“强烈”这两个字。他们的头脑总是在思考那些让他们着迷的问题。外部动机,金钱或者奖励对他们也许也会富有吸引力,但最主要的动机还是来自于内部,否则将无法长期维持自己的兴趣,而对于创造性的贡献来说这种兴趣是必不可少的。
愿意重构问题。他们经常对问题的本质提出质疑。总是在不断改变和重新定义任务,寻找问题的本质。
喜欢复杂性。他们面对的复杂情况往往在旁人眼中看来是一团乱麻。而富有创造性的人醉心于从复杂中寻找简单这一挑战。
需要刺激性的交流。最高层次的创新几乎总是源自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他们会超越与自己家人和普通朋友之间的交流,多去寻找良师益友、寻求更多的刺激性想法,激励自己取得进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完了,这些人格特质我一个都没有,怎么办,我这辈子跟创造力无缘了。
但是实际上,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很多人格特质是可以塑造的,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习惯。只不过你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慢慢培养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习惯。
4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是天赋重要还是学习、练习重要?前面说过,专家是对某一学科了解极为广泛和深入的人。那么专家是天生的还是靠后天学习而成的呢?
研究发现,对以动作的速度和準确性作为最高级技能表现的运动或音乐领域来说,能否成为专家似乎部分取决于天赋。而对以精通知识作为专业技能基础的领域,比如医学、文学、社会科学来说,想要成为专家必须依靠大量的学习。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博主几年前在北大参加活动,听众里有位穿着朴素的中年人说:女性要做数学真的太苦了,送孩子去幼儿园,排队家长都在聊天,我只能心里想数学;每天做饭,我就边炒菜边想数学……博主几乎默认这是个数学民科,这时主持站起来说,大家不认识吧,世界著名密码学家,清华大学王小云。
是的,说话的中年人就是刚刚拿了2019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清华大学教授王小云。
出于好奇和对天才的膜拜之情,我去翻了一下她的履历。
王小云有数学天赋吗?有,她在中学时就发现了自己在数学上的天分,到了大学后燃起了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开始认真学习数学。
她有良师吗?有,她曾师从潘承洞院士。
即使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她从开始学习数学,到留校(山东大学)任教开始接触计算机科学,用了多久呢?
10年。
从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接触密码学,到破解MD5密码、取得世界性成就用了多久呢?
也是10年。
两个10年,保守估计20000个小时。
我曾跟我朋友说,为了寻求成长、找到未来的方向,我接触了好几个领域,但是真正能给我力量和帮助的还是科学,其他的只能说是锦上添花。看到实验、看到研究数据我就很安心,因为我知道看到的方法、原理、技术路线都是可以验证或者可以想办法去验证的,这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底气。
在这个世界上,能拼爹、拼背景、拼天赋和机遇、真正能够做出改变世界壮举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想要成功、想要创造、想要做出成绩,往往只能靠强烈的动机、靠百分百的专注、靠卓绝的努力、靠无与伦比的耐心。
我们离成为天才有多远?也许中间有10000个小时。
(周晓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