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历史沿袭的角度出发,真实而详细地探索并论述了孝歌——这一独特的民间丧葬礼仪的表现形式、内容分类、进展流程、音乐演奏的具体情况,并追溯了它的历史渊源和沿袭演变过程,从而为我们继承“孝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翔实的依据和有效地帮助。
关键词:孝歌;传统音乐;丧礼习俗;礼祭仪式
在商洛城鄉,特别是在江淮移民后裔“下湖人”所居的广大山村,普遍流行着一种独特的丧礼习俗——唱孝歌。
孝歌,顾名思义,是在孝家灵堂里演唱的一种挽歌。当地习俗,中老年人去世,都要摆设灵堂致祭,讣告亲朋戚友前来吊唁,时间最短三日,长者五日、七日不等。在此期间,孝家的子女、亲属每天晚上要在灵堂守丧,习称“坐夜”。孝歌正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演唱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歌谣。
源远流长的礼祭仪式
孝歌的演唱形式,具有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的性质。人死入殓,停柩堂中。棺前案上摆放灵牌、香炉、蜡台、灵屋、引魂幡以及鲜花、水果等祭品,案下置“孝子盆”、拜垫,供人焚香化纸和跪拜。歌手三、五人,分操锣、鼓、钹等乐器,踏着节拍,绕棺而歌。一般自天黑开唱,彻夜不息,唱至天明休止。有唱一夜的,也有唱三、五夜的,但不能唱二、四夜,俗以孝歌场次,只唱单数,不唱双数。
在商洛,一般认为孝歌起源于庄子的鼓盆歌。其真实性如何,无须考证,但庄子“击缶而歌”则是有典可考的。——庄子的结发妻先他而去,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坐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敲着盆在那里唱歌,你也太过分啦!”庄子却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着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庄子的“生命形成说”自然不可置信,但他的“生死转化论”表明: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庄子这种“不知悦生,不知悦死”的思想也正是道家宣扬的“达观看人生”思想。
广义的“孝歌”通称“挽歌”。《诗经》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为我劬劳”;《汉乐府民歌》中的《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曦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以及诸葛亮、陶渊明、李太白等人所唱所作的《梁甫吟》都属于挽歌的范畴,可见其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孝歌作为丧葬礼仪,方便娱夜守灵,取代诵经做道,有利于节俭办丧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人一生只死一回,死亡是单程车票,有去无回。传统文化强调的死亡丧失,其实是活人之悲。为了寄托哀思,于是调动自己的哀悼机制,或请僧尼诵经,或请道士做道,或请文艺班子唱戏、放电影……同这些形式相比,唱孝歌的形式相对优越些、方便些、节俭些、合情合理些。
第一,孝歌可以“长歌当哭”,把内心的哀痛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寄托人们的哀思。丧葬之哭乃人之常情,哭丧的发源大概自从有人类就有了。如大禹哭父鲧,孔子哭子路,刘备哭关羽,程铁牛哭程咬金,周恩来哭叶挺,亿万百姓哭毛泽东,哭得痛心疾首,天昏地暗。这些哭无不凝系着民族的情结和人性的感悟。孝歌这种有词有韵的哭,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又是一本教科书,它潜移默化地传衍着孝道文化。
第二,唱孝歌可以帮助孝家方便办丧事。孝家老了人,诸多亲朋戚友前来吊孝,晚上不可能一一安歇。大家彻夜守灵,到了夜深以后,往往坐不住,有了孝歌这种仪式,大伙轮流唱着听着,说着哭着,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第三,孝歌仪式有着驱除人们对死亡恐惧的功效。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顺的国家,孝家的子女亲属,耽怕对亲人照顾不周,耽怕死去的亲人怪罪自己,总有一种无法言传的恐惧感。在孝歌仪式中,他们可以“视死如生”,去为亡者烧一炷香,化几张纸,或献点祭品,奠几杯酒,磕几个头,悄悄说几句心里话,许多恐惧、困惑、是非、恩怨,一拿到灵堂,就可以得到缓解。
包罗万象的孝歌内容
商洛孝歌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恰如《开歌路》中所云,举凡“五尊天地君亲师,五数一二三四五,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蕴生老病死苦”等等,都包罗在孝歌的内容中,真所谓“包罗万象”。有首孝歌叫“歌引子”,其词略云:“我一上场把歌引,引来歌师献才能。孝歌只为祭亡灵,啥歌都可唱来听。或唱古,或唱今,或唱盘古与混沌。或唱鬼,或唱神,或唱地府与天庭。或唱典,或唱经,或唱地理与天文。或唱西,或唱东,或唱五洲四海情。或唱龙,或唱凤,或唱草木与妖精。或唱死,或唱生,或把亡者来歌颂。一夜唱到大天明,闹热亡者上天庭。”——这既是歌师的自我表白,也是孝歌内容的概括。
就孝歌内容分析,大略有五个来源和五个类别。
一是历史类。这类孝歌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借古人喻今人。这方面内容较多,诸如“三十六朝”“三十六计”“唱三国”“张良辞朝”“狸猫换太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其歌词是在历史演义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再演义、再创作,成为鉴古观今,警世醒世的歌谣,且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好学易记,利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传诵传唱。
二是国学类。这类孝歌多取材于儒家经典,教化忠孝礼义。这方面的内容最多,不仅有《劝世文》《劝孝经》《小姑贤》《二十四孝》《五更论语》《十二月贤文》以及《为人在世要学好》和《儿女难报父母恩》等组歌。还有《孟母三迁》《董永卖身》《安安送米》《五娘剪发》等长编。通过孝歌歌词,传播国学知识,弘扬忠君、爱国、孝悌、仁义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情怀。 三是佛教类。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其中的《出五关》(人死后,灵魂先要经过“饿狗村”“望乡台”“奈何桥”“丰都城”和“孟家庄”等五个关口)和《游十殿》是根据《玉历钞传》《阎王经》等佛教图书改编的,旨在奉劝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其长编还有《目连寻母》《刘全进瓜》《乌盆记》《司马茂断阴曹》等等,不一而足。
四是道情类。这类孝歌的内容同古代道土们开坛布道所诵的“道经”“道劝”有些相似。其所宣扬的大都是老庄学说中的“齐万物”“等贵贱”“天人合一”“隐忍求全”和“修行成仙”等“无为”思想。诸如《叹人生》《叹无常》《南柯梦》《为人在世有何好》《人生一世没来头》等组歌,还有《八仙过海》《湘子化斋》《洞宾点药》《刘海打柴》《劈山救母》《魏征斩老龙》等神仙故事长编。
五是风俗类。这类孝歌的形式和内容紧密配合当地丧葬习俗进行。诸如:《开歌路》的请神和《还阳》中的送神,与当地道士们“开坛布道”所请所送的“神”大体相似。孝歌中的“奠酒”“献茶”“五更香”等仪式,与当地丧葬习俗中盛行的“献祭礼仪”内容基本相同。形式上,“献祭”只用哀乐,“献酒”“献茶”则有唱词,显得更为真切。孝歌开唱的“进门吊”“奉孝堂”等歌词,是专为悼念亡者一生功德和奉承孝家丧事办得风光而写的,其内容相比一般追悼会的“悼辞”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情。
一咏三叹的传统音乐
孝歌的演唱形式和次序,大体分为三大部分。
起头部分是《开歌路》(包括《开五方》)。其仪式,先燃放鞭炮,再由孝子将歌手领至孝堂前的三岔路口或丁字路口,然后放炮、烧纸、擂鼓、起唱。每唱一小节,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行行止止,走走唱唱,唱至棺前或灵前,唱完《开歌路》,接唱《开五方》。
中间部分为“阴歌”,除“奠酒”“献茶”“五更香”“游十殿”等仪式可以坐唱或对立而唱外,其余部分皆按“逆时针”方向,围绕着灵柩旋走旋唱,习称“打转转鼓”。
结尾部分叫《还阳》(包括《安五方》),先在灵前唱完《安五方》,再接唱《还阳》。唱《还阳》时,要先按“逆时针”、再“顺时针”方向各绕棺数匝,旋走旋唱,直唱出门外,唱到“开歌路”的起点上,唱完《还阳》歌词后,则掷乐器于地,宣告终场。
孝歌的伴奏乐器只用鼓乐而不用弦乐。鼓乐主要用于间奏,一般只有鼓、钹、锣“三大件”。也有加入马锣、勾锣“两小件”的,以营造气氛。打击乐谱有《三通雷》《两头忙》《慢赶牛》《十二连捶》《老鼠搓牙》《水按葫芦》《凤凰三点头》和《野鸡三卜弄》等十多种。
孝歌的传统唱腔也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开歌路”“阴歌”和“还阳”,习称“三部曲”。
“开歌路”的曲调名叫《长流水》,其特点是行腔幽缓,结构自由,两句一韵,吐字悠扬。类似《信天游》。乐器开头打击《三通雷》,间奏《长流水》。
“阴歌”的基本曲调是《三起头四落尾》,行腔缓慢哀怨,如泣如诉。其歌词结构分上下两阕。上阕必须是三句,而且必须叶韵,类似詞牌《浣溪沙》。下阕最少四句,多者不限,而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必须叶韵。上下阕之间的间奏或结尾的打击乐一般是《十二连锤》或《野鸡三卜弄》。
“还阳”的曲调叫《畲田调》,行腔高亢短促,歌词一句一顿,每句八拍,以便与有力的行进步伐相配合。每句之间的打击乐为《两头忙》。
需要说明的是,“开歌路”和“还阳”的唱腔各自只有一种曲调,而“阴歌”的唱腔则不止一种曲调,除主调《三起头四落尾》外,还附有当地民歌中许多小调,诸如《小放牛》《划龙船》《闹五更》《叹四季》《十二月花》等等。镇安和丹凤竹林关的歌手们还在奠酒仪式中,把《坛腔》引入孝歌。这种《坛腔》本为道经宝卷中的曲调《木鱼歌》,因道士们开坛做道场时常唱,故名《坛腔》,其旋律较《三起头四落尾》更显清婉哀伤些。
公元2013年,“商洛孝歌”被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孝歌的传承得到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以及孝歌的传唱后继乏人等因素,孝歌也存在着式微问题。有学者认为,孝歌是本土化的道德功课,一旦这种功课消失,歌声不再响起,那种寂静会透出更多的不祥。商洛各县的领导和一些有识之士,正在从事孝歌文化的发掘、整理、继承、创新,应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
关键词:孝歌;传统音乐;丧礼习俗;礼祭仪式
在商洛城鄉,特别是在江淮移民后裔“下湖人”所居的广大山村,普遍流行着一种独特的丧礼习俗——唱孝歌。
孝歌,顾名思义,是在孝家灵堂里演唱的一种挽歌。当地习俗,中老年人去世,都要摆设灵堂致祭,讣告亲朋戚友前来吊唁,时间最短三日,长者五日、七日不等。在此期间,孝家的子女、亲属每天晚上要在灵堂守丧,习称“坐夜”。孝歌正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演唱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歌谣。
源远流长的礼祭仪式
孝歌的演唱形式,具有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的性质。人死入殓,停柩堂中。棺前案上摆放灵牌、香炉、蜡台、灵屋、引魂幡以及鲜花、水果等祭品,案下置“孝子盆”、拜垫,供人焚香化纸和跪拜。歌手三、五人,分操锣、鼓、钹等乐器,踏着节拍,绕棺而歌。一般自天黑开唱,彻夜不息,唱至天明休止。有唱一夜的,也有唱三、五夜的,但不能唱二、四夜,俗以孝歌场次,只唱单数,不唱双数。
在商洛,一般认为孝歌起源于庄子的鼓盆歌。其真实性如何,无须考证,但庄子“击缶而歌”则是有典可考的。——庄子的结发妻先他而去,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坐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敲着盆在那里唱歌,你也太过分啦!”庄子却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着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庄子的“生命形成说”自然不可置信,但他的“生死转化论”表明: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庄子这种“不知悦生,不知悦死”的思想也正是道家宣扬的“达观看人生”思想。
广义的“孝歌”通称“挽歌”。《诗经》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为我劬劳”;《汉乐府民歌》中的《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曦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以及诸葛亮、陶渊明、李太白等人所唱所作的《梁甫吟》都属于挽歌的范畴,可见其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孝歌作为丧葬礼仪,方便娱夜守灵,取代诵经做道,有利于节俭办丧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人一生只死一回,死亡是单程车票,有去无回。传统文化强调的死亡丧失,其实是活人之悲。为了寄托哀思,于是调动自己的哀悼机制,或请僧尼诵经,或请道士做道,或请文艺班子唱戏、放电影……同这些形式相比,唱孝歌的形式相对优越些、方便些、节俭些、合情合理些。
第一,孝歌可以“长歌当哭”,把内心的哀痛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寄托人们的哀思。丧葬之哭乃人之常情,哭丧的发源大概自从有人类就有了。如大禹哭父鲧,孔子哭子路,刘备哭关羽,程铁牛哭程咬金,周恩来哭叶挺,亿万百姓哭毛泽东,哭得痛心疾首,天昏地暗。这些哭无不凝系着民族的情结和人性的感悟。孝歌这种有词有韵的哭,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又是一本教科书,它潜移默化地传衍着孝道文化。
第二,唱孝歌可以帮助孝家方便办丧事。孝家老了人,诸多亲朋戚友前来吊孝,晚上不可能一一安歇。大家彻夜守灵,到了夜深以后,往往坐不住,有了孝歌这种仪式,大伙轮流唱着听着,说着哭着,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第三,孝歌仪式有着驱除人们对死亡恐惧的功效。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顺的国家,孝家的子女亲属,耽怕对亲人照顾不周,耽怕死去的亲人怪罪自己,总有一种无法言传的恐惧感。在孝歌仪式中,他们可以“视死如生”,去为亡者烧一炷香,化几张纸,或献点祭品,奠几杯酒,磕几个头,悄悄说几句心里话,许多恐惧、困惑、是非、恩怨,一拿到灵堂,就可以得到缓解。
包罗万象的孝歌内容
商洛孝歌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恰如《开歌路》中所云,举凡“五尊天地君亲师,五数一二三四五,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蕴生老病死苦”等等,都包罗在孝歌的内容中,真所谓“包罗万象”。有首孝歌叫“歌引子”,其词略云:“我一上场把歌引,引来歌师献才能。孝歌只为祭亡灵,啥歌都可唱来听。或唱古,或唱今,或唱盘古与混沌。或唱鬼,或唱神,或唱地府与天庭。或唱典,或唱经,或唱地理与天文。或唱西,或唱东,或唱五洲四海情。或唱龙,或唱凤,或唱草木与妖精。或唱死,或唱生,或把亡者来歌颂。一夜唱到大天明,闹热亡者上天庭。”——这既是歌师的自我表白,也是孝歌内容的概括。
就孝歌内容分析,大略有五个来源和五个类别。
一是历史类。这类孝歌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借古人喻今人。这方面内容较多,诸如“三十六朝”“三十六计”“唱三国”“张良辞朝”“狸猫换太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其歌词是在历史演义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再演义、再创作,成为鉴古观今,警世醒世的歌谣,且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好学易记,利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传诵传唱。
二是国学类。这类孝歌多取材于儒家经典,教化忠孝礼义。这方面的内容最多,不仅有《劝世文》《劝孝经》《小姑贤》《二十四孝》《五更论语》《十二月贤文》以及《为人在世要学好》和《儿女难报父母恩》等组歌。还有《孟母三迁》《董永卖身》《安安送米》《五娘剪发》等长编。通过孝歌歌词,传播国学知识,弘扬忠君、爱国、孝悌、仁义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情怀。 三是佛教类。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其中的《出五关》(人死后,灵魂先要经过“饿狗村”“望乡台”“奈何桥”“丰都城”和“孟家庄”等五个关口)和《游十殿》是根据《玉历钞传》《阎王经》等佛教图书改编的,旨在奉劝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其长编还有《目连寻母》《刘全进瓜》《乌盆记》《司马茂断阴曹》等等,不一而足。
四是道情类。这类孝歌的内容同古代道土们开坛布道所诵的“道经”“道劝”有些相似。其所宣扬的大都是老庄学说中的“齐万物”“等贵贱”“天人合一”“隐忍求全”和“修行成仙”等“无为”思想。诸如《叹人生》《叹无常》《南柯梦》《为人在世有何好》《人生一世没来头》等组歌,还有《八仙过海》《湘子化斋》《洞宾点药》《刘海打柴》《劈山救母》《魏征斩老龙》等神仙故事长编。
五是风俗类。这类孝歌的形式和内容紧密配合当地丧葬习俗进行。诸如:《开歌路》的请神和《还阳》中的送神,与当地道士们“开坛布道”所请所送的“神”大体相似。孝歌中的“奠酒”“献茶”“五更香”等仪式,与当地丧葬习俗中盛行的“献祭礼仪”内容基本相同。形式上,“献祭”只用哀乐,“献酒”“献茶”则有唱词,显得更为真切。孝歌开唱的“进门吊”“奉孝堂”等歌词,是专为悼念亡者一生功德和奉承孝家丧事办得风光而写的,其内容相比一般追悼会的“悼辞”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情。
一咏三叹的传统音乐
孝歌的演唱形式和次序,大体分为三大部分。
起头部分是《开歌路》(包括《开五方》)。其仪式,先燃放鞭炮,再由孝子将歌手领至孝堂前的三岔路口或丁字路口,然后放炮、烧纸、擂鼓、起唱。每唱一小节,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行行止止,走走唱唱,唱至棺前或灵前,唱完《开歌路》,接唱《开五方》。
中间部分为“阴歌”,除“奠酒”“献茶”“五更香”“游十殿”等仪式可以坐唱或对立而唱外,其余部分皆按“逆时针”方向,围绕着灵柩旋走旋唱,习称“打转转鼓”。
结尾部分叫《还阳》(包括《安五方》),先在灵前唱完《安五方》,再接唱《还阳》。唱《还阳》时,要先按“逆时针”、再“顺时针”方向各绕棺数匝,旋走旋唱,直唱出门外,唱到“开歌路”的起点上,唱完《还阳》歌词后,则掷乐器于地,宣告终场。
孝歌的伴奏乐器只用鼓乐而不用弦乐。鼓乐主要用于间奏,一般只有鼓、钹、锣“三大件”。也有加入马锣、勾锣“两小件”的,以营造气氛。打击乐谱有《三通雷》《两头忙》《慢赶牛》《十二连捶》《老鼠搓牙》《水按葫芦》《凤凰三点头》和《野鸡三卜弄》等十多种。
孝歌的传统唱腔也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开歌路”“阴歌”和“还阳”,习称“三部曲”。
“开歌路”的曲调名叫《长流水》,其特点是行腔幽缓,结构自由,两句一韵,吐字悠扬。类似《信天游》。乐器开头打击《三通雷》,间奏《长流水》。
“阴歌”的基本曲调是《三起头四落尾》,行腔缓慢哀怨,如泣如诉。其歌词结构分上下两阕。上阕必须是三句,而且必须叶韵,类似詞牌《浣溪沙》。下阕最少四句,多者不限,而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必须叶韵。上下阕之间的间奏或结尾的打击乐一般是《十二连锤》或《野鸡三卜弄》。
“还阳”的曲调叫《畲田调》,行腔高亢短促,歌词一句一顿,每句八拍,以便与有力的行进步伐相配合。每句之间的打击乐为《两头忙》。
需要说明的是,“开歌路”和“还阳”的唱腔各自只有一种曲调,而“阴歌”的唱腔则不止一种曲调,除主调《三起头四落尾》外,还附有当地民歌中许多小调,诸如《小放牛》《划龙船》《闹五更》《叹四季》《十二月花》等等。镇安和丹凤竹林关的歌手们还在奠酒仪式中,把《坛腔》引入孝歌。这种《坛腔》本为道经宝卷中的曲调《木鱼歌》,因道士们开坛做道场时常唱,故名《坛腔》,其旋律较《三起头四落尾》更显清婉哀伤些。
公元2013年,“商洛孝歌”被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孝歌的传承得到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以及孝歌的传唱后继乏人等因素,孝歌也存在着式微问题。有学者认为,孝歌是本土化的道德功课,一旦这种功课消失,歌声不再响起,那种寂静会透出更多的不祥。商洛各县的领导和一些有识之士,正在从事孝歌文化的发掘、整理、继承、创新,应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