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笔者认为,自学能力就是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方法,独立地、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经过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能够充分发挥,整体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一、培养自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点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1.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其进行引导,让他们的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笔者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总会让他们边读边想,尤其要多想,多问为什么,并自己找到答案。如在《一分试验田》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指導学生对本文的题目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这一分试验田是谁种的?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有多大面积?种了什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就能够抓住本文的主要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情绪高涨,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文章的大概意思,找到了文章的脉络。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因势利导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北京的春节》后,让学生搜集我们家乡春节与北京春节的不同,及其他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又如,学完《鲁滨孙漂流记》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学会生存”,这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辩论当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可见,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
2.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意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匠心独运,巧妙地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或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桂林山水》《日月潭》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选择了挂图与幻灯来向学生展示文章中所描写的情境,并播放录音给学生听。在音乐声中,学生的眼中看到了美丽的画面,耳朵中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与课文录音,视听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他们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受。
3.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自学的兴趣。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往往能将学生带入课文中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情境中去。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创设带学生去黄山旅游的情境,教师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图片,有声有色地范读课文。“小游客”(学生)在教师娓娓动听的朗读讲述中深深感受到了黄山石的奇特,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又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通过深情地范读课文中“小松鼠和小熊吵架又和好”的这一部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两个好朋友吵架不和但又渴望和好的情境,学生就入情入境,投入地朗读课文。学生的心情也因松鼠和小熊的吵架而伤心,因它们的重新和好而感到快乐。学生的情感也完全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的确,教师的“读”让学生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被激发,他们品味了文章中的词句时,就会在良好的自学情绪的引导下去理解课文,这样的学习效果还能不好吗?
二、培养自学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难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开门”,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想象,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在讲辛弃疾的《西江月》时,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词中描绘的景物,最后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想象画出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既理解了词的意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借助多种形式,对课堂情境进行渲染,激起他们的情感愉悦,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可采用假想旅行的方式导入新课。播放轻松的乐曲,展现美丽的郊外风景图,一群活泼可爱的蒲公英在微风的吹拂下纷纷出发去旅行,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特定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爱人民的资料,使学生对总理光辉的一生有所了解。上课时,通过互相交流,总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更加崇高了。而在这时,配着低沉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情地说:“这样的好总理却离我们而去了,人们的心情是多么沉痛。”而后放起“人们送总理”的录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三、培养学生自己学会总结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自行观察、自行实验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中,对事物的感知认识往往是因人而异,众说不一的,其中有些观点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正确的结论最终一定要来自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总之,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观察、实验、总结等方面必须使学生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让学生实践,让自学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因为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并且,对于那些有着好的自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的学生,笔者会对其提出表扬,并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帮助进步比较慢的同学。在不断的自学实践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方法、勤实践”的良好学风。
(责编 张敬亚)
一、培养自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点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1.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其进行引导,让他们的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笔者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总会让他们边读边想,尤其要多想,多问为什么,并自己找到答案。如在《一分试验田》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指導学生对本文的题目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这一分试验田是谁种的?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有多大面积?种了什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就能够抓住本文的主要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情绪高涨,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文章的大概意思,找到了文章的脉络。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因势利导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北京的春节》后,让学生搜集我们家乡春节与北京春节的不同,及其他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又如,学完《鲁滨孙漂流记》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学会生存”,这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辩论当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可见,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
2.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意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匠心独运,巧妙地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或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桂林山水》《日月潭》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选择了挂图与幻灯来向学生展示文章中所描写的情境,并播放录音给学生听。在音乐声中,学生的眼中看到了美丽的画面,耳朵中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与课文录音,视听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他们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受。
3.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自学的兴趣。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往往能将学生带入课文中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情境中去。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创设带学生去黄山旅游的情境,教师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图片,有声有色地范读课文。“小游客”(学生)在教师娓娓动听的朗读讲述中深深感受到了黄山石的奇特,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又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通过深情地范读课文中“小松鼠和小熊吵架又和好”的这一部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两个好朋友吵架不和但又渴望和好的情境,学生就入情入境,投入地朗读课文。学生的心情也因松鼠和小熊的吵架而伤心,因它们的重新和好而感到快乐。学生的情感也完全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的确,教师的“读”让学生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被激发,他们品味了文章中的词句时,就会在良好的自学情绪的引导下去理解课文,这样的学习效果还能不好吗?
二、培养自学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难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开门”,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想象,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在讲辛弃疾的《西江月》时,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词中描绘的景物,最后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想象画出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既理解了词的意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借助多种形式,对课堂情境进行渲染,激起他们的情感愉悦,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可采用假想旅行的方式导入新课。播放轻松的乐曲,展现美丽的郊外风景图,一群活泼可爱的蒲公英在微风的吹拂下纷纷出发去旅行,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特定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爱人民的资料,使学生对总理光辉的一生有所了解。上课时,通过互相交流,总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更加崇高了。而在这时,配着低沉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情地说:“这样的好总理却离我们而去了,人们的心情是多么沉痛。”而后放起“人们送总理”的录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三、培养学生自己学会总结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自行观察、自行实验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中,对事物的感知认识往往是因人而异,众说不一的,其中有些观点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正确的结论最终一定要来自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总之,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观察、实验、总结等方面必须使学生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让学生实践,让自学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因为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并且,对于那些有着好的自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的学生,笔者会对其提出表扬,并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帮助进步比较慢的同学。在不断的自学实践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方法、勤实践”的良好学风。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