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尽管疫情对宁波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也应看到,这次冲击在客观上加速了各类生产要素的重组配置,催生出众多新的市场需求,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也随之而来。结合宁波基础和优势来看,宁波预计将在区域产业黏性、制造业数字化、城市治理智慧化等七个方面迎来新发展机遇。
机遇一:区域产业黏性优势进一步突出
此次疫情导致不少产业的供应链暂时性中断,这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区域产业黏性的问题。区域产业黏性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水平,配套越成熟则黏性越强,相关产业的企业驻留稳定性就越高。以汽车产业为例,受各汽车产业基地复工进度不同、物流运输管制等因素影响,德国博世集团、现代汽车集团等均因疫情遭遇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问题。
经历此次疫情后,各行业巨头可能将选择产业配套更成熟,也就是产业黏性更强的地区进行重新布局,以搭建更加稳定的供应链。去年5月,宁波部署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既着眼于做强产业的集聚优势,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黏性。
在这样的机遇之下,宁波一方面应把握疫情过后产业链布局调整的时间窗口,完善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招商体系,细化目标企业清单,通过精准招引增量产业项目来补链、强链,另一方面应完善产业协同配套机制,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支持和鼓励企业产业协作本地化。比如,宁波依托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企业云平台等载体,推动本地上下游企业加强研发合作、共享需求预测信息、合作库存管理等。
机遇二:制造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预计疫情将催生企业两方面意愿。
一方面,制造业企业主动拥抱智能制造的意愿可能更加强烈。从宁波复工初期情况看,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复工电力指数远低于电力热力、化学原料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从长期来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势必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加大“机器换人”“柔性生产”“智能工厂”等推进力度,以缓解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意愿可能更加强烈。本次疫情中,工业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在防疫物资供需对接、物资统计、产能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帮助了上“云”企业有序复产并降低损失。疫情之后,示范效应将带动形成新一波工业互联网发展高潮。
宁波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业数字化已有较好基础,下一步应在现有工作框架下做好深化、细化的文章。一是搭平台,加快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扩大“上云上平台”覆盖面;二是拓市场,瞄准一批制造业发达城市,组织本地智能制造服务商开展专题展销等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密切供需对接帮助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三是抓提升,进一步优化升级技术改造政策措施,提升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质量,争取在關键技术装备、成套装备等集成创新上取得突破。
机遇三:城市治理智慧化需求进一步增长
本次暴发的疫情是对近年来各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一次集中大考,其中所暴露的短板将直接刺激下阶段发展需求,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的市场空间。据有关专家统计和预测,从地方来看,包括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90%的地级市总计70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预计到2023年,全国智慧城市的市场容量将超过599亿美元,与之关联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在相关市场主体培育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突出体现在还没有成长出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而拥有一批优质企业是收获市场发展红利的前提。在智慧城市领域中,系统性解决方案市场是互联网、通信等行业巨头的竞争之地,宁波可从引培垂直化服务商入手,深化运营细分行业、细分市场,发挥多年来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经验优势,在垂直解决方案领域打造“单项冠军”。同时,宁波可加快发展相关软硬件产业,以宁波“芯港小镇”、宁波软件园两大平台为主要载体,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推进专业服务平台建设,趁势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业。
机遇四:线上生活服务业进一步蓬勃
疫情防控期间,民众出行受限,部分线下服务业将被线上场景加速替代,扎根线下的零售、餐饮、电影、娱乐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网上生鲜、在线教育、网络办公等线上服务业规模在疫情倒逼下迅速扩大。如,除夕至元宵节期间,盒马鲜生、京东到家等生鲜电商业务量平均同比增长3倍以上;学而思、猿辅导等在线教育平台付费用户数屡创新高。
疫情过后,受用户消费惯性、资本密集进入等因素影响,民众对线上服务业的需求有望趋向常态化和刚需化,教育、办公、生鲜等部分服务业在线场景在未来或将逐渐成为主流形态。线上服务多数领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头部企业,综合比较来看,宁波在线教育、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市场空间,可作为培育线上市场的重点方向。
在线教育方面,宁波可优化完善“甬上云校”等平台运营机制,加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网络营销推广力度,挖掘线下教育资源的线上市场价值,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线医疗方面,宁波应围绕做强宁波云医院的牵引带动作用,完善线上与线下各方面衔接机制。比如,加强与医共体衔接,探索推广共享医生系统和服务机制,支持云医院与更多线下医院开展合作等。
机遇五:医养健康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
公共卫生供给短板将拉动形成可观的新产业机会。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预测,“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总投入规模保守估计为2000亿至3000亿元,为高端医药、先进医疗设备等新产业提供了庞大的需求支撑。同时,群众对健康偏好上升可能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需求。如“非典”疫情结束后,清洁防护液产业产值增长10倍以上,全国健身器材消费同比上升112%等。宁波大健康产业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居民养老、卫生看护、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宁波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但产业间尚未形成协作链条,而在居民养老、卫生看护方面也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下一步,宁波应加大对大健康产业链关键节点型企业的招引力度,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此外,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科研能力,宁波应积极引进各类科研合作平台,加大对龙头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机遇六:避险类产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重大的疫情过后往往是保险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机遇窗口。据广发证券等机构预测,未来五年仅仅健康险市场的增量市场规模保守估计高达6万亿—8万亿元,保险产业将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同时,应急管理领域也将衍生出巨大的市场商机。随着疫情结束,政府层面大概率会对现有的应急物资体系进行深度升级,这个过程将催生一批新的市场机会和经济业态。如冷链物流、智慧储备等新业态有望向更多仓储仓库延伸覆盖,无人医护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特种设备的收储、应用力度将加大。
宁波可谋划一些针对性的举措。一是积极推动保险产业快速发展,深化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力度引进保险机构和要素资源,探索更多支持保险创新的先行政策,提升保险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二是探索更优的战略物资储备机制,科学确定物资种类和储备规模,完善战略物资储备双轨制,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战略物资储备,形成与政府储备互为补充的新型储备模式。三是强化战略物资研发生产能力,加大对口罩、防护服等紧缺战略物资的转产扶持力度,抢先在健康机器人、空气消毒设备等高端特种设备的研发生产上发力,大力培育相关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机遇七:城市竞合格局进一步重构
医教文卫资源、政府治理能力等软实力对城市竞争的影响将会上升。未来,人才、资本等要素在选择发展城市时,将会更多地考虑治理水平、文明程度、教育资源和医疗水平等软性因素,进而深刻改变以往的城市发展路径和区域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格局可能更趋协调。特大城市将出现人口过于集中、公共服务压力过大、风险复杂难控等问题。
下阶段,如何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促进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将成为更加紧迫的区域协调发展命题。宁波应积极主动抓住城市格局重構带来的机遇,提升发展能级。一是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就业落户门槛和人才落户限制,同时与高流量媒体开展合作,策划人居环境、城市精神等宣传活动,提高宁波城市知名度。二是提升重点地区引才力度,加强重点城市人才服务站建设,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分析评估体系,研究编制全国专业人才分布地图,完善宁波市紧缺人才开发指导目录,健全靶向引才网络。三是提升都市圈建设水平,加紧谋划都市圈交通、产业、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和重点湾区、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发展规划,主动争取和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强与杭州都市圈的协调对接和错位发展,推动完善与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分工合作体系。
(作者单位:宁波市委政研室)
机遇一:区域产业黏性优势进一步突出
此次疫情导致不少产业的供应链暂时性中断,这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区域产业黏性的问题。区域产业黏性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水平,配套越成熟则黏性越强,相关产业的企业驻留稳定性就越高。以汽车产业为例,受各汽车产业基地复工进度不同、物流运输管制等因素影响,德国博世集团、现代汽车集团等均因疫情遭遇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问题。
经历此次疫情后,各行业巨头可能将选择产业配套更成熟,也就是产业黏性更强的地区进行重新布局,以搭建更加稳定的供应链。去年5月,宁波部署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既着眼于做强产业的集聚优势,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黏性。
在这样的机遇之下,宁波一方面应把握疫情过后产业链布局调整的时间窗口,完善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招商体系,细化目标企业清单,通过精准招引增量产业项目来补链、强链,另一方面应完善产业协同配套机制,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支持和鼓励企业产业协作本地化。比如,宁波依托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企业云平台等载体,推动本地上下游企业加强研发合作、共享需求预测信息、合作库存管理等。
机遇二:制造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预计疫情将催生企业两方面意愿。
一方面,制造业企业主动拥抱智能制造的意愿可能更加强烈。从宁波复工初期情况看,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复工电力指数远低于电力热力、化学原料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从长期来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势必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加大“机器换人”“柔性生产”“智能工厂”等推进力度,以缓解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意愿可能更加强烈。本次疫情中,工业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在防疫物资供需对接、物资统计、产能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帮助了上“云”企业有序复产并降低损失。疫情之后,示范效应将带动形成新一波工业互联网发展高潮。
宁波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业数字化已有较好基础,下一步应在现有工作框架下做好深化、细化的文章。一是搭平台,加快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扩大“上云上平台”覆盖面;二是拓市场,瞄准一批制造业发达城市,组织本地智能制造服务商开展专题展销等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密切供需对接帮助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三是抓提升,进一步优化升级技术改造政策措施,提升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质量,争取在關键技术装备、成套装备等集成创新上取得突破。
机遇三:城市治理智慧化需求进一步增长
本次暴发的疫情是对近年来各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一次集中大考,其中所暴露的短板将直接刺激下阶段发展需求,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的市场空间。据有关专家统计和预测,从地方来看,包括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90%的地级市总计70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预计到2023年,全国智慧城市的市场容量将超过599亿美元,与之关联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在相关市场主体培育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突出体现在还没有成长出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而拥有一批优质企业是收获市场发展红利的前提。在智慧城市领域中,系统性解决方案市场是互联网、通信等行业巨头的竞争之地,宁波可从引培垂直化服务商入手,深化运营细分行业、细分市场,发挥多年来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经验优势,在垂直解决方案领域打造“单项冠军”。同时,宁波可加快发展相关软硬件产业,以宁波“芯港小镇”、宁波软件园两大平台为主要载体,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推进专业服务平台建设,趁势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业。
机遇四:线上生活服务业进一步蓬勃
疫情防控期间,民众出行受限,部分线下服务业将被线上场景加速替代,扎根线下的零售、餐饮、电影、娱乐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网上生鲜、在线教育、网络办公等线上服务业规模在疫情倒逼下迅速扩大。如,除夕至元宵节期间,盒马鲜生、京东到家等生鲜电商业务量平均同比增长3倍以上;学而思、猿辅导等在线教育平台付费用户数屡创新高。
疫情过后,受用户消费惯性、资本密集进入等因素影响,民众对线上服务业的需求有望趋向常态化和刚需化,教育、办公、生鲜等部分服务业在线场景在未来或将逐渐成为主流形态。线上服务多数领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头部企业,综合比较来看,宁波在线教育、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市场空间,可作为培育线上市场的重点方向。
在线教育方面,宁波可优化完善“甬上云校”等平台运营机制,加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网络营销推广力度,挖掘线下教育资源的线上市场价值,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线医疗方面,宁波应围绕做强宁波云医院的牵引带动作用,完善线上与线下各方面衔接机制。比如,加强与医共体衔接,探索推广共享医生系统和服务机制,支持云医院与更多线下医院开展合作等。
机遇五:医养健康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
公共卫生供给短板将拉动形成可观的新产业机会。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预测,“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总投入规模保守估计为2000亿至3000亿元,为高端医药、先进医疗设备等新产业提供了庞大的需求支撑。同时,群众对健康偏好上升可能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需求。如“非典”疫情结束后,清洁防护液产业产值增长10倍以上,全国健身器材消费同比上升112%等。宁波大健康产业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居民养老、卫生看护、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宁波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但产业间尚未形成协作链条,而在居民养老、卫生看护方面也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下一步,宁波应加大对大健康产业链关键节点型企业的招引力度,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此外,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科研能力,宁波应积极引进各类科研合作平台,加大对龙头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机遇六:避险类产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重大的疫情过后往往是保险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机遇窗口。据广发证券等机构预测,未来五年仅仅健康险市场的增量市场规模保守估计高达6万亿—8万亿元,保险产业将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同时,应急管理领域也将衍生出巨大的市场商机。随着疫情结束,政府层面大概率会对现有的应急物资体系进行深度升级,这个过程将催生一批新的市场机会和经济业态。如冷链物流、智慧储备等新业态有望向更多仓储仓库延伸覆盖,无人医护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特种设备的收储、应用力度将加大。
宁波可谋划一些针对性的举措。一是积极推动保险产业快速发展,深化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力度引进保险机构和要素资源,探索更多支持保险创新的先行政策,提升保险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二是探索更优的战略物资储备机制,科学确定物资种类和储备规模,完善战略物资储备双轨制,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战略物资储备,形成与政府储备互为补充的新型储备模式。三是强化战略物资研发生产能力,加大对口罩、防护服等紧缺战略物资的转产扶持力度,抢先在健康机器人、空气消毒设备等高端特种设备的研发生产上发力,大力培育相关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机遇七:城市竞合格局进一步重构
医教文卫资源、政府治理能力等软实力对城市竞争的影响将会上升。未来,人才、资本等要素在选择发展城市时,将会更多地考虑治理水平、文明程度、教育资源和医疗水平等软性因素,进而深刻改变以往的城市发展路径和区域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格局可能更趋协调。特大城市将出现人口过于集中、公共服务压力过大、风险复杂难控等问题。
下阶段,如何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促进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将成为更加紧迫的区域协调发展命题。宁波应积极主动抓住城市格局重構带来的机遇,提升发展能级。一是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就业落户门槛和人才落户限制,同时与高流量媒体开展合作,策划人居环境、城市精神等宣传活动,提高宁波城市知名度。二是提升重点地区引才力度,加强重点城市人才服务站建设,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分析评估体系,研究编制全国专业人才分布地图,完善宁波市紧缺人才开发指导目录,健全靶向引才网络。三是提升都市圈建设水平,加紧谋划都市圈交通、产业、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和重点湾区、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发展规划,主动争取和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强与杭州都市圈的协调对接和错位发展,推动完善与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分工合作体系。
(作者单位:宁波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