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是我国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传统,官德对国家权威、社会风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形势下,贯彻中央相关指示精神,要加强领导干部德的指标体系研究,破除测评工作中的藩篱,才能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促进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
关键词:领导干部;德;指标体系
建立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用客观的标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既能选拔到合格的干部,又能让干部选拔工作更加科学化。其次,领导干部对照德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时反省自己,提升自己。防止优秀干部资源的流失和减少。再次,建立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丰富干部晋升考核评价体系,使考察任用干部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保持评价体系发展的连续性。
德文化,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称之为“官德”,它与师德并驾齐驱,要求很高。我国自秦始皇称帝至今,形成了丰富的官德内涵,它是官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操守,做人要以德为本,当官当树德为基。
一、对领导干部“德”的评价的历史内涵及作用
(一)“官德”的内涵
中国历朝历代都具体规定了官德的要求,各有侧重。总的来看,主要是“公、善、慎、廉”四个方面。“公”就是为官公正、正直,天下为公。为官执政者要破除私心不谋私利,才能让百姓信服;不结党营私,划小圈子,上层执政指令才能畅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善”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与人为善。无论哪一级官员,都必须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绝不能自视高人一等。“慎”就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官员,代表的是政府机构和国家,因此说话、办事必须谨慎,不能随意。“廉”就是廉洁从政,不谋私利。
(二)“官德”的作用
一是对政府统治效率的影响。以刑罚治民是德治过程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必须慎之又慎,中国自古以来主流价值观是提倡实行德治的,这是孔孟之道和周公“明德慎罚”的延续和发展。
二是对树立政府和执政者权威的影响。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官之人有德,带动一方官员和百姓的风气,政令更容易被百姓接受,自觉履行;为官之人无德,结党营私,谋求私利,即使强制百姓和下属执行政令,百姓和下属也不会真心跟随听从他。
三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官德有先导、表率作用。西汉董仲舒在《对策》中向汉武帝建议:“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强调官德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四是对官员社会评价的影响。“论才则必以德为本,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品格高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前提。
二、当前形势下对领导干部“德”的要求
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对于领导干部的评价,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政治道德标准放在首位,注重考核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理论素养、责任意识、思想作风、勤政廉政和道德修养,引导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抓善管、真抓实干。(见《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时写过的一篇《做人与做官》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古语“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道出了官德的重要性。2008年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会上他指出,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坚持执政为民,是否求真务实,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否清正廉洁等列为评价要点。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中央对干部德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主席自上任以来,反腐倡廉的力度不断加大,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三严三实”,都是在肃清党内道德败坏的风气,树立清正廉明的官风。
因此,党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基本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业已成为指导整个国家人才管理与发展工作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进行领导干部的品德测评。开展品德测评,才能了解与把握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开展品德测评,人才选拔才能体现以德为先的标准;开展品德测评,才能反映人才品德培养的效果;开展品德测评,才能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得到落实。
三、各类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方法综述
按照中央精神指示,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形式多样,效果也不一。
在形式上,主要分为打分制和等第制。打分制把各项道德因素按照百分比比重制成表格,对每一大类细分为多个小类,通过干部自我打分的形式确定德的综合表现;等第制将干部的德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次,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干部德的评价“好”和“较好”的得票数比例不足三分之二或为“差、较差”的得票数比例超过五分之一的,经组织考察确认后,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提名资格。
在内容上,主要由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思想四项发展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五项。政治品德的标准重点是:热爱祖国,一心为民,对党忠诚,坚持原则。这是对干部德的第一要求。职业道德的标准重点是: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办事公道,求真务实。社会公德的标准重点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正义,乐于奉献。家庭美德的标准重点是: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关心子女,家庭和谐。个人品德的标准重点是: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作风正派,情趣健康。
在评价角度上,有干部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察和社会监督几方面。干部自评是指围绕自己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五个方面进行公开述德,接受群众对述德内容真实性的评议。群众测评是指集中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干部职工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是指约请考察对象的单位同事、服务对象等各方面知情人,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行综合情况。组织在与考察对象本人约谈过程中,侧重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方面“德”的表现情况的考察。社会监督是指充分利用基层、社区、领导干部家庭的监督力量,通过搭建公共监督平台,发挥群众、朋友、邻里和家人的作用,重点考量干部“八小时”以外德的表现情况。充分发挥纪检、信访、公安、审计、检察等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把关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广泛征求意见,保证干部德的考评的全面性。 综合来看,打分制可以更准确、详细地判断德的表现情况,设计前工作量较大;等第制较为笼统,判断界限不明显,使用起来较打分制便捷。评价内容从四项增加到五项,增加了个人品德一项,非常必要,所谓正本清源,个人品德合格,才能衍生出合格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评价角度中,群众测评是基础,干部自评是补充,组织考察有重点,社会监督是保障。要把几个评价角度结合起来,把评价领导干部德的工作常态化、机制化。
四、建立有效的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要能较为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德的各方面因素,还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具备可操作性,项目内容明晰,互相不存在交叉。满足建立指标体系的几个原则:系统性、典型性、动态性、简明科学性、综合性原则。该指标体系是适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个动态可维护的指标体系。
领导干部德的表现评价表,有五大类,分别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与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登记表匹配使用,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首要依据,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测评人中“自评”是指领导干部年度对自己的评价, 严禁代评;“群众测评”是指按年度在被评对象的工作范围内选取10~15名群众,将其评价结果的平均分进行登记;“组织考察”是指组织上在年度考核工作中,按德的评价表对领导干部进行打分;“社会监督”是指建立社会长期、广泛监督的平台,让公众参与到领导干部德的评价工作中来,这项数据有不确定性、不准确性,一定要在筛选后,填列在表格中。前三项数据是固定项目,最后一项数据没有的情况下,前三项按照1:1:1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
该指标体系实行一段时间后,采集干部的德行数据,与评价指标得分情况进行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考察指标的合理性、相关系数及权重因子是否适当,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要做相应调整。
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五、破除评价指标执行中的三个问题
德的评价工作的意义是勿需置疑的,评价指标也是经过不断检验、具有实践价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价工作是否执行到位,才能实现“建立评价体系—结果运用—效果反馈—评价体系修正”的良性循环。
首先,破除要测评却没有测评。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品德测评问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测评工作是中央和地方贯彻国家提出的领导干部品德的要求的具体化和目标化,目前还有确定的对于衡量德的测评工作的要求,或者说还没有全面开展测评工作。很多地方的测评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其次,破除可以测评却不去测评。品德测评方法存在操作困难与结果失真问题,指标多,走形式,数据虚。有些地方85%都是90分以上,结果失真;群众测评存在主观性较大的问题;对于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不好测评。寻找一些突破的方法,比如设立一个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专业测评。
再次,破除测评了却测不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采取一定方法可以将误差降低在一定范围内。这就要求在测评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法。
测评的目的在于了解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大致状况,引导、促进领导干部德行统一。将测评的结果反馈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去,既做到有标准地提拔,又做到有结果地任用,促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带动行政机关领导力整体提升与政绩的提高,长期来看,实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作者单位:中共响水县委党校)
关键词:领导干部;德;指标体系
建立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用客观的标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既能选拔到合格的干部,又能让干部选拔工作更加科学化。其次,领导干部对照德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时反省自己,提升自己。防止优秀干部资源的流失和减少。再次,建立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丰富干部晋升考核评价体系,使考察任用干部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保持评价体系发展的连续性。
德文化,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称之为“官德”,它与师德并驾齐驱,要求很高。我国自秦始皇称帝至今,形成了丰富的官德内涵,它是官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操守,做人要以德为本,当官当树德为基。
一、对领导干部“德”的评价的历史内涵及作用
(一)“官德”的内涵
中国历朝历代都具体规定了官德的要求,各有侧重。总的来看,主要是“公、善、慎、廉”四个方面。“公”就是为官公正、正直,天下为公。为官执政者要破除私心不谋私利,才能让百姓信服;不结党营私,划小圈子,上层执政指令才能畅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善”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与人为善。无论哪一级官员,都必须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绝不能自视高人一等。“慎”就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官员,代表的是政府机构和国家,因此说话、办事必须谨慎,不能随意。“廉”就是廉洁从政,不谋私利。
(二)“官德”的作用
一是对政府统治效率的影响。以刑罚治民是德治过程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必须慎之又慎,中国自古以来主流价值观是提倡实行德治的,这是孔孟之道和周公“明德慎罚”的延续和发展。
二是对树立政府和执政者权威的影响。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官之人有德,带动一方官员和百姓的风气,政令更容易被百姓接受,自觉履行;为官之人无德,结党营私,谋求私利,即使强制百姓和下属执行政令,百姓和下属也不会真心跟随听从他。
三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官德有先导、表率作用。西汉董仲舒在《对策》中向汉武帝建议:“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强调官德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四是对官员社会评价的影响。“论才则必以德为本,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品格高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前提。
二、当前形势下对领导干部“德”的要求
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对于领导干部的评价,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政治道德标准放在首位,注重考核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理论素养、责任意识、思想作风、勤政廉政和道德修养,引导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抓善管、真抓实干。(见《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时写过的一篇《做人与做官》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古语“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道出了官德的重要性。2008年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会上他指出,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坚持执政为民,是否求真务实,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否清正廉洁等列为评价要点。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中央对干部德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主席自上任以来,反腐倡廉的力度不断加大,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三严三实”,都是在肃清党内道德败坏的风气,树立清正廉明的官风。
因此,党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基本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业已成为指导整个国家人才管理与发展工作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进行领导干部的品德测评。开展品德测评,才能了解与把握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开展品德测评,人才选拔才能体现以德为先的标准;开展品德测评,才能反映人才品德培养的效果;开展品德测评,才能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得到落实。
三、各类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方法综述
按照中央精神指示,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形式多样,效果也不一。
在形式上,主要分为打分制和等第制。打分制把各项道德因素按照百分比比重制成表格,对每一大类细分为多个小类,通过干部自我打分的形式确定德的综合表现;等第制将干部的德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次,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干部德的评价“好”和“较好”的得票数比例不足三分之二或为“差、较差”的得票数比例超过五分之一的,经组织考察确认后,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提名资格。
在内容上,主要由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思想四项发展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五项。政治品德的标准重点是:热爱祖国,一心为民,对党忠诚,坚持原则。这是对干部德的第一要求。职业道德的标准重点是: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办事公道,求真务实。社会公德的标准重点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正义,乐于奉献。家庭美德的标准重点是: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关心子女,家庭和谐。个人品德的标准重点是: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作风正派,情趣健康。
在评价角度上,有干部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察和社会监督几方面。干部自评是指围绕自己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五个方面进行公开述德,接受群众对述德内容真实性的评议。群众测评是指集中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干部职工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是指约请考察对象的单位同事、服务对象等各方面知情人,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行综合情况。组织在与考察对象本人约谈过程中,侧重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方面“德”的表现情况的考察。社会监督是指充分利用基层、社区、领导干部家庭的监督力量,通过搭建公共监督平台,发挥群众、朋友、邻里和家人的作用,重点考量干部“八小时”以外德的表现情况。充分发挥纪检、信访、公安、审计、检察等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把关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广泛征求意见,保证干部德的考评的全面性。 综合来看,打分制可以更准确、详细地判断德的表现情况,设计前工作量较大;等第制较为笼统,判断界限不明显,使用起来较打分制便捷。评价内容从四项增加到五项,增加了个人品德一项,非常必要,所谓正本清源,个人品德合格,才能衍生出合格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评价角度中,群众测评是基础,干部自评是补充,组织考察有重点,社会监督是保障。要把几个评价角度结合起来,把评价领导干部德的工作常态化、机制化。
四、建立有效的领导干部“德”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要能较为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德的各方面因素,还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具备可操作性,项目内容明晰,互相不存在交叉。满足建立指标体系的几个原则:系统性、典型性、动态性、简明科学性、综合性原则。该指标体系是适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个动态可维护的指标体系。
领导干部德的表现评价表,有五大类,分别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与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登记表匹配使用,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首要依据,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测评人中“自评”是指领导干部年度对自己的评价, 严禁代评;“群众测评”是指按年度在被评对象的工作范围内选取10~15名群众,将其评价结果的平均分进行登记;“组织考察”是指组织上在年度考核工作中,按德的评价表对领导干部进行打分;“社会监督”是指建立社会长期、广泛监督的平台,让公众参与到领导干部德的评价工作中来,这项数据有不确定性、不准确性,一定要在筛选后,填列在表格中。前三项数据是固定项目,最后一项数据没有的情况下,前三项按照1:1:1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
该指标体系实行一段时间后,采集干部的德行数据,与评价指标得分情况进行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考察指标的合理性、相关系数及权重因子是否适当,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要做相应调整。
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五、破除评价指标执行中的三个问题
德的评价工作的意义是勿需置疑的,评价指标也是经过不断检验、具有实践价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价工作是否执行到位,才能实现“建立评价体系—结果运用—效果反馈—评价体系修正”的良性循环。
首先,破除要测评却没有测评。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品德测评问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测评工作是中央和地方贯彻国家提出的领导干部品德的要求的具体化和目标化,目前还有确定的对于衡量德的测评工作的要求,或者说还没有全面开展测评工作。很多地方的测评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其次,破除可以测评却不去测评。品德测评方法存在操作困难与结果失真问题,指标多,走形式,数据虚。有些地方85%都是90分以上,结果失真;群众测评存在主观性较大的问题;对于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不好测评。寻找一些突破的方法,比如设立一个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专业测评。
再次,破除测评了却测不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采取一定方法可以将误差降低在一定范围内。这就要求在测评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法。
测评的目的在于了解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大致状况,引导、促进领导干部德行统一。将测评的结果反馈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去,既做到有标准地提拔,又做到有结果地任用,促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带动行政机关领导力整体提升与政绩的提高,长期来看,实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作者单位:中共响水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