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的德育一直都是理想化的教育,孩子自入学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把德育教育变成简单的记忆和背诵,来应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很难真正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特点,以绿色教育思想引领,进行德育目标、内容、方式、保障等方面的课程化构建,建立起一套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中学生德育课程化活动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字:新时代;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素质教育
伴随着新时代的改革步伐,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转型期,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的知识化教育、功利化教育等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当前教育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因此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绿色教育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将随意化、碎片化、边缘化的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形成由专题教育、常规活动、传统活动、节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有效填补德育学科课程以外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切实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多措并举,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构建德育课程化体系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做到政策上和机构上的“两落实”。
1.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课程化的领导小组。德育课程化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教学和德育的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教科所、政教处、级部组长、学生会为组员,负责对学校的德育课程化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部署,确保德育课程化的实施保障有力、政策落实、机构健全。并聘用政治老师担任德育课程化专职教师,为德育课程化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咨询,为实施德育课程化保驾护航。
2.明确目标责任。为保障德育课程化深入人心,学校必须在七年级入学之初,通过广播室、LED、新生入学教育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的学习。同时,规定每位教师必须上好“三课”(上好一门必修课,开发一门选修课,指导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把老师参与德育课程教学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标模和晋升职称的指标之一,并根据过程资源、组织实施等情况兑现相关待遇。
(二)加强培训,做到理论上和指导上的“两落实”。
1.专家引领。
2.专题讲座。
3.网络学习。
(三)多元评价,做到评价与督促“两落实”。
1.登记《成长的足迹》记录本。根据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的态度及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及行为表现,通过日常性、阶段性、终结性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家长评的手段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
2.实施“星级评价”机制。由于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一颗“星星”作为奖励,每一良好的表现都有可能获得“星星”,让每一位学生将“星级少年”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将获得“星星”当作自己进步与否、先进与否等的评价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步的动力,“星星”成了学生培养良好道德素养的催化器。
3.落实考核制度。针对部分教师德育课程化工作积极性
不高的现状,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充分保证和奖励,提高开发德育课程化的课时津贴,并开辟专栏共同研讨德育课程化实施。
二、科学规划,规范实施过程,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化体系
(一)总结梳理,做到整体规划德育工作目标体系
1.反思德育实施内容。
2.反思德育实施过程。
3.整体规划德育工作目标体系。
(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年段学生认知特点的整体规划实施内容
1.有效实施德育课程化序列研究。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实际情况,构建以四自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养成为基础,各年级有侧重点而又相互贯通的德育教育新系列,同时将德育目标细分到不同年级段的教育活动中,并细化为若干具体指标,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国旗下讲话、主题教育等德育序列。
2.有效实施学科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我们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深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内容,利用和创造一切教学场景,在学生感动点、醒悟点、困惑点等节点上展开灵魂的重塑,引导课堂教学从知识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3.有效实施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研究。道德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于行的必由之路,主题教育是实践德育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认知,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设计德育主题序列,按照把主題转换成任务,把任务转化为活动,把活动内化为体验这一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道德智慧,提高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效实施德育课程化文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学校可借助“朗读者”公众号,吟唱或诵读经典,通过比赛、演讲、传唱等活动,让师生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道德素养。
三、立足本土,合理开发资源,构建德育课程化校本品牌
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序列化、层次化、课程化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显示出来,成为做强学校德育工作、凸显德育品牌的必有之路。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酝酿、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计划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1.做好环境分析。要针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人力、物力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确保挖掘适合本土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2.制定课程目标。要从认识、情感、心理、技能等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心理变化特点、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来设计差异性教育活动,确保教育实施过程中,能够直接落实到学生,也最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3.课程组织与实施。要根据课程目标组织编写教材或按照总目标和子目标一边尝试实施,一边整理校本教材,同时将课程实施列入到课程计划,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或活动课来对校本课进行教学。
关键字:新时代;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素质教育
伴随着新时代的改革步伐,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转型期,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的知识化教育、功利化教育等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当前教育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因此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绿色教育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将随意化、碎片化、边缘化的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形成由专题教育、常规活动、传统活动、节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有效填补德育学科课程以外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切实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多措并举,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构建德育课程化体系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做到政策上和机构上的“两落实”。
1.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课程化的领导小组。德育课程化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教学和德育的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教科所、政教处、级部组长、学生会为组员,负责对学校的德育课程化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部署,确保德育课程化的实施保障有力、政策落实、机构健全。并聘用政治老师担任德育课程化专职教师,为德育课程化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咨询,为实施德育课程化保驾护航。
2.明确目标责任。为保障德育课程化深入人心,学校必须在七年级入学之初,通过广播室、LED、新生入学教育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的学习。同时,规定每位教师必须上好“三课”(上好一门必修课,开发一门选修课,指导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把老师参与德育课程教学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标模和晋升职称的指标之一,并根据过程资源、组织实施等情况兑现相关待遇。
(二)加强培训,做到理论上和指导上的“两落实”。
1.专家引领。
2.专题讲座。
3.网络学习。
(三)多元评价,做到评价与督促“两落实”。
1.登记《成长的足迹》记录本。根据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的态度及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及行为表现,通过日常性、阶段性、终结性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家长评的手段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
2.实施“星级评价”机制。由于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一颗“星星”作为奖励,每一良好的表现都有可能获得“星星”,让每一位学生将“星级少年”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将获得“星星”当作自己进步与否、先进与否等的评价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步的动力,“星星”成了学生培养良好道德素养的催化器。
3.落实考核制度。针对部分教师德育课程化工作积极性
不高的现状,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充分保证和奖励,提高开发德育课程化的课时津贴,并开辟专栏共同研讨德育课程化实施。
二、科学规划,规范实施过程,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化体系
(一)总结梳理,做到整体规划德育工作目标体系
1.反思德育实施内容。
2.反思德育实施过程。
3.整体规划德育工作目标体系。
(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年段学生认知特点的整体规划实施内容
1.有效实施德育课程化序列研究。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实际情况,构建以四自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养成为基础,各年级有侧重点而又相互贯通的德育教育新系列,同时将德育目标细分到不同年级段的教育活动中,并细化为若干具体指标,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国旗下讲话、主题教育等德育序列。
2.有效实施学科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我们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深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内容,利用和创造一切教学场景,在学生感动点、醒悟点、困惑点等节点上展开灵魂的重塑,引导课堂教学从知识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3.有效实施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研究。道德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于行的必由之路,主题教育是实践德育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认知,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设计德育主题序列,按照把主題转换成任务,把任务转化为活动,把活动内化为体验这一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道德智慧,提高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效实施德育课程化文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学校可借助“朗读者”公众号,吟唱或诵读经典,通过比赛、演讲、传唱等活动,让师生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道德素养。
三、立足本土,合理开发资源,构建德育课程化校本品牌
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序列化、层次化、课程化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显示出来,成为做强学校德育工作、凸显德育品牌的必有之路。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酝酿、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计划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1.做好环境分析。要针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人力、物力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确保挖掘适合本土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2.制定课程目标。要从认识、情感、心理、技能等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心理变化特点、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来设计差异性教育活动,确保教育实施过程中,能够直接落实到学生,也最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3.课程组织与实施。要根据课程目标组织编写教材或按照总目标和子目标一边尝试实施,一边整理校本教材,同时将课程实施列入到课程计划,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或活动课来对校本课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