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性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 有效性 策略
新课改下的探究性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它是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实验亲自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引发好奇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电教媒体、课本插图等来展示情景,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并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比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的课题。
策略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好老师的同时要当好他们的朋友。师生以朋友关系进行交流,会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我们正是这种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和示范者,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比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猜想”过程中学生猜想出“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还猜想出“与接触面的面积、材料性质、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有关”,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做实验:除了课本实验,把“木块平放、侧放、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再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顺利完成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猜想也得到了验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控制变量”的方法。指导学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互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增加了亲近感,树立了信心,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索,营造了宽松、活泼、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策略三:优化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学生对实验数据或现象等信息能否有效采集,对采集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及至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探究活动的难易,引领学生通过多向互动,优化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根据课本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后,填完表格,只能得到几条结论,难以得到完整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在学生做三次实验后,可以再让学生与某次实验物距相同,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成像、像距的情况,和原来的成像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成像的情况,不仅与物距的大小情况有关,焦距的变化也会改变成像的情况。再设置问题:你们认为成像的情况是由哪些因素确定的呢?在学生基本明确成像的情况是由物距、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的之后,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我们在课后实验拓展上创新。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等,有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如用空饮料瓶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用吸管验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
策略四:突出学生合作交流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按三至六人分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等,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真正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策略五: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的 “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防止探究过程形同虚设。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切实让学生经历由部分探究到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体验、没有深入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防止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4、探究实验活动要突出活动的重点,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主次不分,全部交给学生,忽略教师的指导性。
5、活动小组分配要合理,防止分配的小组成了“好好组合”,“差差组合”,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将“探究性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优化,更需要广大同仁们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 有效性 策略
新课改下的探究性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它是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实验亲自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引发好奇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电教媒体、课本插图等来展示情景,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并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比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的课题。
策略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好老师的同时要当好他们的朋友。师生以朋友关系进行交流,会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我们正是这种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和示范者,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比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猜想”过程中学生猜想出“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还猜想出“与接触面的面积、材料性质、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有关”,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做实验:除了课本实验,把“木块平放、侧放、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再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顺利完成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猜想也得到了验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控制变量”的方法。指导学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互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增加了亲近感,树立了信心,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索,营造了宽松、活泼、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策略三:优化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学生对实验数据或现象等信息能否有效采集,对采集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及至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探究活动的难易,引领学生通过多向互动,优化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根据课本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后,填完表格,只能得到几条结论,难以得到完整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在学生做三次实验后,可以再让学生与某次实验物距相同,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成像、像距的情况,和原来的成像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成像的情况,不仅与物距的大小情况有关,焦距的变化也会改变成像的情况。再设置问题:你们认为成像的情况是由哪些因素确定的呢?在学生基本明确成像的情况是由物距、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的之后,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我们在课后实验拓展上创新。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等,有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如用空饮料瓶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用吸管验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
策略四:突出学生合作交流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按三至六人分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等,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真正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策略五: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的 “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防止探究过程形同虚设。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切实让学生经历由部分探究到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体验、没有深入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防止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4、探究实验活动要突出活动的重点,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主次不分,全部交给学生,忽略教师的指导性。
5、活动小组分配要合理,防止分配的小组成了“好好组合”,“差差组合”,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将“探究性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优化,更需要广大同仁们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