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解操作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人类大脑对不同客观事物的概念化过程;正因为识解操作的存在,才有了语言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呈现。从认知识解下面的两个维度对词汇学中的词义关系进行解释和说明,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词汇学形成的根源的角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识解操作 词汇学 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 H31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98-03
一、引言
词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已在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中存在多年,该科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英语词汇的来源、构造和发展等问题。作为语言学中有趣而难度适中的一门课程,词汇学一直受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重视,也成为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基础和敲门砖。在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套固定的模式已形成并被广泛使用,这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中发挥着有效而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某些抽象概念的介绍过程中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而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概念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教授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并深入探讨,争取找到解决方案。
二、我校英语词汇学教学现状
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采用的词汇学教材为《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张韵斐,2004)[1],该书全英文编写,由十二个章节构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词汇学进行了介绍和展示。授课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讲授:概念介绍,举例说明,学生参与练习。在概念介绍环节,教师主要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引入相应的例子,分别从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在每一个小节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教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其中包括问答题、名词解释题、匹配题等多种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新吸收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最终达到运用的能力。以上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于学生课前对将学知识进行预习的基础之上,否则,讲授和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笔者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深入实际课堂,对词汇学教学在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当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真实记录和调查,在此期间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保持了可以让学生直观、快速吸收新知识的优势,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的当堂讲授以及随堂练习都让学习效果明显体现。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当教师讲授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时,学生常常半知半解,或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该概念,却不知道该概念形成的原因,这样就出现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讨论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障碍?如何使教师从解释原因的角度来对词汇学中的概念进行讲授?如何让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并联系自身思考?词汇学的讲授和学习与人类大脑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否有关系?笔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操作当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识解操作及其相关应用
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是一切语言表达含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语言为不同种类的识解操作提供了系统的表现方式,一个相同的情况通过不同的识解操作方式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这隐藏在说话者不同的选择之中。例如同样是夜空的繁星,说话者则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语言表达:可以从星座的角度描述,也可以直接描述成一组星体,还可以说是夜空中的亮光,等等。这些表达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看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们体现的是说话者大脑中对于夜空繁星的不同的识解操作方式,同时又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相符合。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和Talmy(1988)[3]各自对不同识解操作方式设定了分类框架,使人们能够更系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总结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注意力 / 突显,判断 / 比较,视角 / 位置以及构成 / 完型。识解操作可透过现象层面对语言表达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因此语言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例如高波(2009)[4]从识解操作视角化的角度解读语法隐喻,首先论证了隐喻式表达和一致式表达意义并不相同的观点,进而提出了整合的认知功能方法;余渭深、马永田(2009)[5]也是从识解操作的角度探讨了同词反义现象,他们主要是从概念化过程中的优越视点、指向和关系成分突显程度去论证和解释同词反义的产生。近年来识解操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文旭(2012)[6]在思考如何使外语教学有理有据、生动有趣的问题上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同时提出从认知识解的四个维度(具体性、焦点化、突显和视角)出发阐释该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本文将从识解操作的角度对我校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在词汇学课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详细分析、阐释和说明,这样就可以解决之前提到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症结了。
四、识解操作角度解释下的词义关系
词与词之间由于词义的不同而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而常见的词义关系主要有近义关系、反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上文提到识解操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注意力 / 突显,判断 / 比较,视角 / 位置以及构成 / 完型,而在这四个方面中又各自包含不同的特征,本文将着重从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下的细致程度(granularity)和视角 / 位置下的协调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1]这两个特征对词汇学中的词义关系进行解释。
(一)细致程度解释下的上下义关系
细致程度属于识解操作中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主要解释了大脑在对于客观事物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梯度调整(scalar adjustment),简单地说,梯度调整就是大脑中对注意力范畴的一个调整过程,Talmy[7]曾用一个视觉的例子对这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1)a. She ran across the field.
b. She ran through the field.
例子中的两个句子描述的是相同的场景,不同之处在于句子(1b)中使用的词汇through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三维的立体场景,该词汇体现的就是地里庄稼的厚度和密度,把说话者对于这个客观情景在自身大脑中接收的过程表达了出来,实现这个过程所运用到的识解操作就是细致程度;而句子(1a)中就没有细致程度的运用,因为词汇across的使用仅仅描述的是一个平面的场景,体现不出地里庄稼的密度这一特征。因此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细致程度就是人类大脑对客观物体和情况的接收以后的概念化过程,与之相关的语言表达就体现在词汇的分类上:基于不同水平的细致程度,不同词汇范畴可独立形成不同的分类等级,也就是说,不同水平的词汇等级取决于大脑对于客观事物接收的细致程度,这也潜在地赋予了语言使用者可自行选择不同水平的细致程度对客观事物和情况进行描述的能力。
我校词汇学教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第七章节第三部分介绍了词汇关系中的上下义关系,教材主要采用了概念介绍和举例的方式对这一概念进行呈现。上下义关系中主要包括表示个别概念的词,即受支配的词(下义词)和表示一般概念的词,即支配词(上义词)两种范畴,而如果从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来看是可以解释这两种范畴划分的缘由的。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接收的细致程度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人在选择语言对该客观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food(食物),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meat(肉), beef(牛肉),pork(猪肉),mutton(羊肉)。在这一组词汇中,food(食物)分别与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和meat(肉)构成上下义关系,而大脑在选择词汇的时候就会有上下义的有意识的区分,这样区分的原因就在于大脑对于客体事物和情况接收的概念化细致程度的不同:若是使用了food(食物)这个上义词来进行描述,说明说话者想体现的是一个概括的范畴,不需要细化到食物的种类,那么这个概念化过程的细致程度就没有得到体现;如果说话者需要描述到具体的食物,大脑就会选择fruit (水果)、vegetable(蔬菜)或meat(肉)这些下义词,此时的概念化过程就完全体现了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在这组词汇中,meat(肉)又分别与beef(牛肉)、pork(猪肉) 和mutton(羊肉)这三个词构成上下义关系,下义词beef(牛肉)、pork(猪肉)和mutton(羊肉)所体现的细致程度较高,这三个词已经具体到肉的品种,给听话者或读者所呈现的是一种细化生动的描述,与上义词meat(肉)的使用所呈现的效果完全不同。
动词的上下义关系也可以从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进行解释说明,识解操作使得人类大脑中存在一个抽象的框架结构,而动词在此框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为框架的概念化过程提供细节描述的支持。教材中有用到动词go(走),ride(骑行),run(跑),walk(走路),fly(飞行),sail(航行),其中go(走)与后面五个动词分别构成上下义关系。试比较以下三个例句:
(2) I went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3) I walked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4) I ran to my uncle’s house to get my birthday gift.
例句(2)中动词go属于上义词,它的使用体现了大脑中一个框架图像的形成,该框架呈现的仅仅只是主体去往某地这个动作,属于没有体现细致程度的识解过程;而例句(3)和(4)中动词walk和run属于下义词,它们的使用则赋予了主体去往某地这个动作更多的细节描述,让动作更具体,walk表现的是走路去往目的地的动作,run则呈现出跑步到达目的地的行为,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识解过程较强的细致程度;也就是说,下义词具有修饰作用,使人类大脑中较强细致程度的实现成为可能。大脑细致程度识解的不同,体现在说话者最终选择的描述词汇上,也就是直接表现在说话者到底是选择上义词还是下义词的区别之上。
(二)视角的协调性与近、反义关系
教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第七章节中分别介绍了近义和反义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理解这两种词义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不过对于这两种词义关系为何会存在的问题,学生就会忽略其根源,而如果要寻找这个根源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可以从识解操作中视角的协调性这个方面去进行解释和说明。
协调关系是视角识解中的一个特征,它体现的是大脑中概念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最终投射到语言中所呈现的就是相关表达。以下两个例句就可以说明协调关系存在的作用:
(5) Mary is not happy.[8]
(6) Mary is unhappy.
句子(5)和(6)描述的都是一个人的悲伤情感,从意思上看是相同的,不过在句子的语言表达上面却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差异就是由视角识解的协调关系所决定的。两个句子中概念物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勾勒方式不同,两个句子都隐藏着一个预设,那就是Mary is happy,但是句子(5)表现出大脑对于这个预设所勾勒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空间;否定词not的存在表现的就是从认识的角度看完全对立的两个思维空间,也可以说是两个相反的概念物,而句子(6)中的反义前缀un-就没有唤起第二个思维空间,也就是相反概念物的作用。这就是为何句子意思相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原因,因此从协调关系的层面上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近义词和反义词存在的原因。
statesman和politician是一组近义词,两个词都同时唤醒了一个概念:涉足政治界的人。在这个层面上,两词的识解过程是没有差异的;导致两词词义细微差别的识解过程体现在协调关系上,statesman和politician分别表示大脑中的两个不同概念物,也可以说是大脑概念化过程中的两个思维空间,前者所表现的思维空间是与政治的积极面相关的,后者则表现了与政治消极面所联系的思维空间,因此这两词大致意义相同,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各自属于不同的思维空间,因此使用的语言环境有细微差异。 另一方面,识解的协调关系也可以分析和解释反义词现象:old / young,heavy / light,wide / narrow,big / small,这四组反义词中每两词之间都各自映射出两个相反的思维空间,而这样的思维空间依靠识解的协调关系实现转换,而转换的关键就是隐藏的否定词not(不)。例如old一词所对应的大脑概念物在相反条件下可以被young对应的概念物所替换:
(7) He is not old.On the contrary,he is young.
否定词not(不)的使用唤起了第二个思维空间:该空间勾勒出与 “he is old”这一命题相反的存在,正因为第二思维空间的唤醒,使得标记语on the contrary发挥了作用,he is young与he is old所表达的意思相反。该否定词的隐藏使用使得概念化过程变得具体而有意义,而not的存在直观体现了大脑在对客体反应时的框架,具体的表达就是反义词。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识解中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下的细致程度(granularity)和视角 / 位置下的协调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2]这两个特征对词汇学中的个别词义关系进行了解释和论述,认知识解是对人类大脑在发挥语言能力的时候的一个直观阐释,它所呈现出的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化框架,从而让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原则。在词汇学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知道一切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现象,而且了解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原则,这是对将来该课程教学开展的推进和深入。
[ 注 释 ]
[1]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Langacker,Ronald W. 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
[3] Talmy, Leonard.1988. 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ed.Brygida Rudzka-Ostyn,165-205.Amsterdam:John Benjamins.
[4] 高波.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8-13.
[5] 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09(4):32-36.
[6] 文旭.认知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2(2):5-8.
[7] Talmy,Leonard.1983.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llocation, ed.Herbert L.Pick,Jr.and Linda P.Acredolo,225-82.New York:Plenum Press.
[责任编辑:覃侣冰]
[关键词]识解操作 词汇学 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 H31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98-03
一、引言
词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已在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中存在多年,该科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英语词汇的来源、构造和发展等问题。作为语言学中有趣而难度适中的一门课程,词汇学一直受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重视,也成为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基础和敲门砖。在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套固定的模式已形成并被广泛使用,这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中发挥着有效而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某些抽象概念的介绍过程中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而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概念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教授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并深入探讨,争取找到解决方案。
二、我校英语词汇学教学现状
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采用的词汇学教材为《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张韵斐,2004)[1],该书全英文编写,由十二个章节构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词汇学进行了介绍和展示。授课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讲授:概念介绍,举例说明,学生参与练习。在概念介绍环节,教师主要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引入相应的例子,分别从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在每一个小节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教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其中包括问答题、名词解释题、匹配题等多种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新吸收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最终达到运用的能力。以上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于学生课前对将学知识进行预习的基础之上,否则,讲授和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笔者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深入实际课堂,对词汇学教学在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当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真实记录和调查,在此期间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保持了可以让学生直观、快速吸收新知识的优势,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的当堂讲授以及随堂练习都让学习效果明显体现。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当教师讲授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时,学生常常半知半解,或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该概念,却不知道该概念形成的原因,这样就出现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讨论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障碍?如何使教师从解释原因的角度来对词汇学中的概念进行讲授?如何让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并联系自身思考?词汇学的讲授和学习与人类大脑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否有关系?笔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操作当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识解操作及其相关应用
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是一切语言表达含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语言为不同种类的识解操作提供了系统的表现方式,一个相同的情况通过不同的识解操作方式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这隐藏在说话者不同的选择之中。例如同样是夜空的繁星,说话者则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语言表达:可以从星座的角度描述,也可以直接描述成一组星体,还可以说是夜空中的亮光,等等。这些表达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看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们体现的是说话者大脑中对于夜空繁星的不同的识解操作方式,同时又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相符合。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和Talmy(1988)[3]各自对不同识解操作方式设定了分类框架,使人们能够更系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总结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注意力 / 突显,判断 / 比较,视角 / 位置以及构成 / 完型。识解操作可透过现象层面对语言表达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因此语言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例如高波(2009)[4]从识解操作视角化的角度解读语法隐喻,首先论证了隐喻式表达和一致式表达意义并不相同的观点,进而提出了整合的认知功能方法;余渭深、马永田(2009)[5]也是从识解操作的角度探讨了同词反义现象,他们主要是从概念化过程中的优越视点、指向和关系成分突显程度去论证和解释同词反义的产生。近年来识解操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文旭(2012)[6]在思考如何使外语教学有理有据、生动有趣的问题上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同时提出从认知识解的四个维度(具体性、焦点化、突显和视角)出发阐释该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本文将从识解操作的角度对我校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在词汇学课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详细分析、阐释和说明,这样就可以解决之前提到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症结了。
四、识解操作角度解释下的词义关系
词与词之间由于词义的不同而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而常见的词义关系主要有近义关系、反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上文提到识解操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注意力 / 突显,判断 / 比较,视角 / 位置以及构成 / 完型,而在这四个方面中又各自包含不同的特征,本文将着重从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下的细致程度(granularity)和视角 / 位置下的协调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1]这两个特征对词汇学中的词义关系进行解释。
(一)细致程度解释下的上下义关系
细致程度属于识解操作中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主要解释了大脑在对于客观事物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梯度调整(scalar adjustment),简单地说,梯度调整就是大脑中对注意力范畴的一个调整过程,Talmy[7]曾用一个视觉的例子对这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1)a. She ran across the field.
b. She ran through the field.
例子中的两个句子描述的是相同的场景,不同之处在于句子(1b)中使用的词汇through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三维的立体场景,该词汇体现的就是地里庄稼的厚度和密度,把说话者对于这个客观情景在自身大脑中接收的过程表达了出来,实现这个过程所运用到的识解操作就是细致程度;而句子(1a)中就没有细致程度的运用,因为词汇across的使用仅仅描述的是一个平面的场景,体现不出地里庄稼的密度这一特征。因此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细致程度就是人类大脑对客观物体和情况的接收以后的概念化过程,与之相关的语言表达就体现在词汇的分类上:基于不同水平的细致程度,不同词汇范畴可独立形成不同的分类等级,也就是说,不同水平的词汇等级取决于大脑对于客观事物接收的细致程度,这也潜在地赋予了语言使用者可自行选择不同水平的细致程度对客观事物和情况进行描述的能力。
我校词汇学教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第七章节第三部分介绍了词汇关系中的上下义关系,教材主要采用了概念介绍和举例的方式对这一概念进行呈现。上下义关系中主要包括表示个别概念的词,即受支配的词(下义词)和表示一般概念的词,即支配词(上义词)两种范畴,而如果从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来看是可以解释这两种范畴划分的缘由的。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接收的细致程度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人在选择语言对该客观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food(食物),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meat(肉), beef(牛肉),pork(猪肉),mutton(羊肉)。在这一组词汇中,food(食物)分别与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和meat(肉)构成上下义关系,而大脑在选择词汇的时候就会有上下义的有意识的区分,这样区分的原因就在于大脑对于客体事物和情况接收的概念化细致程度的不同:若是使用了food(食物)这个上义词来进行描述,说明说话者想体现的是一个概括的范畴,不需要细化到食物的种类,那么这个概念化过程的细致程度就没有得到体现;如果说话者需要描述到具体的食物,大脑就会选择fruit (水果)、vegetable(蔬菜)或meat(肉)这些下义词,此时的概念化过程就完全体现了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在这组词汇中,meat(肉)又分别与beef(牛肉)、pork(猪肉) 和mutton(羊肉)这三个词构成上下义关系,下义词beef(牛肉)、pork(猪肉)和mutton(羊肉)所体现的细致程度较高,这三个词已经具体到肉的品种,给听话者或读者所呈现的是一种细化生动的描述,与上义词meat(肉)的使用所呈现的效果完全不同。
动词的上下义关系也可以从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进行解释说明,识解操作使得人类大脑中存在一个抽象的框架结构,而动词在此框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为框架的概念化过程提供细节描述的支持。教材中有用到动词go(走),ride(骑行),run(跑),walk(走路),fly(飞行),sail(航行),其中go(走)与后面五个动词分别构成上下义关系。试比较以下三个例句:
(2) I went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3) I walked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4) I ran to my uncle’s house to get my birthday gift.
例句(2)中动词go属于上义词,它的使用体现了大脑中一个框架图像的形成,该框架呈现的仅仅只是主体去往某地这个动作,属于没有体现细致程度的识解过程;而例句(3)和(4)中动词walk和run属于下义词,它们的使用则赋予了主体去往某地这个动作更多的细节描述,让动作更具体,walk表现的是走路去往目的地的动作,run则呈现出跑步到达目的地的行为,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识解过程较强的细致程度;也就是说,下义词具有修饰作用,使人类大脑中较强细致程度的实现成为可能。大脑细致程度识解的不同,体现在说话者最终选择的描述词汇上,也就是直接表现在说话者到底是选择上义词还是下义词的区别之上。
(二)视角的协调性与近、反义关系
教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第七章节中分别介绍了近义和反义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理解这两种词义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不过对于这两种词义关系为何会存在的问题,学生就会忽略其根源,而如果要寻找这个根源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可以从识解操作中视角的协调性这个方面去进行解释和说明。
协调关系是视角识解中的一个特征,它体现的是大脑中概念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最终投射到语言中所呈现的就是相关表达。以下两个例句就可以说明协调关系存在的作用:
(5) Mary is not happy.[8]
(6) Mary is unhappy.
句子(5)和(6)描述的都是一个人的悲伤情感,从意思上看是相同的,不过在句子的语言表达上面却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差异就是由视角识解的协调关系所决定的。两个句子中概念物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勾勒方式不同,两个句子都隐藏着一个预设,那就是Mary is happy,但是句子(5)表现出大脑对于这个预设所勾勒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空间;否定词not的存在表现的就是从认识的角度看完全对立的两个思维空间,也可以说是两个相反的概念物,而句子(6)中的反义前缀un-就没有唤起第二个思维空间,也就是相反概念物的作用。这就是为何句子意思相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原因,因此从协调关系的层面上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近义词和反义词存在的原因。
statesman和politician是一组近义词,两个词都同时唤醒了一个概念:涉足政治界的人。在这个层面上,两词的识解过程是没有差异的;导致两词词义细微差别的识解过程体现在协调关系上,statesman和politician分别表示大脑中的两个不同概念物,也可以说是大脑概念化过程中的两个思维空间,前者所表现的思维空间是与政治的积极面相关的,后者则表现了与政治消极面所联系的思维空间,因此这两词大致意义相同,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各自属于不同的思维空间,因此使用的语言环境有细微差异。 另一方面,识解的协调关系也可以分析和解释反义词现象:old / young,heavy / light,wide / narrow,big / small,这四组反义词中每两词之间都各自映射出两个相反的思维空间,而这样的思维空间依靠识解的协调关系实现转换,而转换的关键就是隐藏的否定词not(不)。例如old一词所对应的大脑概念物在相反条件下可以被young对应的概念物所替换:
(7) He is not old.On the contrary,he is young.
否定词not(不)的使用唤起了第二个思维空间:该空间勾勒出与 “he is old”这一命题相反的存在,正因为第二思维空间的唤醒,使得标记语on the contrary发挥了作用,he is young与he is old所表达的意思相反。该否定词的隐藏使用使得概念化过程变得具体而有意义,而not的存在直观体现了大脑在对客体反应时的框架,具体的表达就是反义词。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识解中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下的细致程度(granularity)和视角 / 位置下的协调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2]这两个特征对词汇学中的个别词义关系进行了解释和论述,认知识解是对人类大脑在发挥语言能力的时候的一个直观阐释,它所呈现出的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化框架,从而让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原则。在词汇学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知道一切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现象,而且了解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原则,这是对将来该课程教学开展的推进和深入。
[ 注 释 ]
[1]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Langacker,Ronald W. 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
[3] Talmy, Leonard.1988. 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ed.Brygida Rudzka-Ostyn,165-205.Amsterdam:John Benjamins.
[4] 高波.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8-13.
[5] 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09(4):32-36.
[6] 文旭.认知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2(2):5-8.
[7] Talmy,Leonard.1983.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llocation, ed.Herbert L.Pick,Jr.and Linda P.Acredolo,225-82.New York:Plenum Press.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