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脱节,综合素质缺乏,就业能力不足。本文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探讨了作为学生工作系统人员,如何配合教学,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08—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虽然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在低年级学生中还广泛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然而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虽然进行了职业生涯指导,但是由于学生自己对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具可实施性;很多学生表示,仅仅靠临近毕业时开的一两节“面试技巧”指导课对他们求职基本没有什么帮助,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还是显得茫然无措。
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综合素质缺乏,就业的能力不足,仅靠几门理论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学生工作系统人员,如何配合正常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关键指标
根据近年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具体可分为三个纬度十五项关键指标:第一个纬度是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包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信息管理和运用、思考和解决问题、持续学习的能力五项指标。第二个纬度是职业适应性,包括理性自我、职业自我规划和管理、承担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自我效能五项指标。第三个纬度是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认知和判断能力、良好表达能力、沟通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能力五项指标。
2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就业能力的三个维度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专业素质和能力差
2.1.1 专业知识欠扎实,实践能力差。当前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功底欠扎实,技能不精通。一方面由于高校教育缺乏“市场导向”,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另一方面,学生实践机会少,专业技能不精通。
2.1.2 创新意识不足。有特长的学生逐渐增多,但创新意识不足。随着80、90后学生迈进大学的校门,有特长的学生比例在不断提升,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特长项目主要是文体,而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相对较少,再加上大学创新教育的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1.3 持续学习能力差。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联缺乏思考和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2.2 缺乏职业适应性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虽然高校在努力建立健全就业教育体系,但只是重视相关知识传授而对实际能力的训练不足;学生只重视求职技巧等的学习,而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就业目标定位等能力的提升,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缺乏基本的求职能力,缺乏系统的就业所需要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不会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
2.3 基本素质和能力低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强调理论教学,学生基本是从课程教学和书本中学习,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协作能力” 普遍弱化,不能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用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面试环节就可能被淘汰。
3 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
3.1 低年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步比较晚,都是到大三、大四才开始接触专业课程,这样不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很多学生甚至到了大三还不明白自己的专业是学什么,用来做什么,将来的职业会是什么,因为对自己的专业都不了解,更不要提专业兴趣的培养。
在新生中开展专业导论课,班级引进专业导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导师见面会等,介绍专业的科普知识,将来的就业方向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另外,应该鼓励低年级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实验室,开设实验室第二课堂,参与科学研究,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实际过程中掌握如何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增强专业概念和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3.2 高年级学生的培养
在高年级中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创新实验课题的申报等等,加强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我校对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依托校内外资源优势,搭建学校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在学生社区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我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学生创业团队,以宝石营销为主,提供宝石鉴定等服务,在校园建立了宝石专业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与市场相结合,培养了创新创业的强烈欲望。我校冶金与能源学院创业团队的环保项目也进驻了创业实践基地,采用活性炭对空气进化,吸引了广大师生,使学生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3 提高职业适应性
加强职业生涯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生涯发展指导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发展,内容应包括:大学一年级,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确、主动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大学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大学三年级,进行应聘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如何写好求职信和提高面试技巧等;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最后注意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在加强生涯发展指导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积极寻找自己兴趣与本专业(职业)的契合点。在新生入学时笔者了解到学习材料专业的学生中有部分同学高考时所填报的第一志愿并不是本专业,这些学生中有一些要求要转专业,而达不到转专业要求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也非常差。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实际工作中达到“人职匹配”。
笔者认为如果自己的兴趣脱离职业市场,或者说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培养专业兴趣,或寻找自己兴趣与专业(职业)的契合点。以材料专业两名同学为例:A同学一直喜欢玩计算机,高考报考的志愿也是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落选,进入材料专业。在学习好专业的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本科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开始做计算机模拟材料界面的专业研究,并很快出了成果;与此同时,B同学也不喜欢本专业,比较热衷于经济管理学,于是荒废了本专业的学习。本科毕业B同学也没有取到学位证,他希望转考经济管理学硕士,但因为文理科跨度较大,考了三年也没有考上,也一直没有找到工作。试想,如果B同学将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结合起来,既有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必定是企业欢迎的人才。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构建合理的能力和技能结构。如果抛开实际,盲目寻求自己的兴趣,兴趣也只会成为“心趣”。
3.4 培养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正常的教学实践环节外,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例如我院利用寒假开展了“贫困生课外实践学术课题调查”活动,由经济困难学生组成调查团队,就“家乡大学生村官”、“家乡教师工作情况”、“家乡新农村建设”、“贫困生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社团力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社团活动在内容上的广泛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实践舞台,无疑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等使大学生能很好锻炼表达能力;“三下乡”等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应用,实践阅历得以丰富,而且创造机会,使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开拓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交际能力。此外,社团活动加强了其成员间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培养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海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与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3:216—217.
2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职业时空,2009,5(9):78—79
3高杨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8):73—75
4张锐,关绍康等.注重基础建设 强化实践创新 提高综合素质[J],实验室科学,2006,8(4):5—7.
5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9(3):103.
6宋跃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39—140.
7付明英,罗凯等.学生社团对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经济,2009,9(216):109—1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08—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虽然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在低年级学生中还广泛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然而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虽然进行了职业生涯指导,但是由于学生自己对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具可实施性;很多学生表示,仅仅靠临近毕业时开的一两节“面试技巧”指导课对他们求职基本没有什么帮助,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还是显得茫然无措。
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综合素质缺乏,就业的能力不足,仅靠几门理论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学生工作系统人员,如何配合正常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关键指标
根据近年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具体可分为三个纬度十五项关键指标:第一个纬度是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包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信息管理和运用、思考和解决问题、持续学习的能力五项指标。第二个纬度是职业适应性,包括理性自我、职业自我规划和管理、承担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自我效能五项指标。第三个纬度是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认知和判断能力、良好表达能力、沟通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能力五项指标。
2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就业能力的三个维度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专业素质和能力差
2.1.1 专业知识欠扎实,实践能力差。当前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功底欠扎实,技能不精通。一方面由于高校教育缺乏“市场导向”,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另一方面,学生实践机会少,专业技能不精通。
2.1.2 创新意识不足。有特长的学生逐渐增多,但创新意识不足。随着80、90后学生迈进大学的校门,有特长的学生比例在不断提升,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特长项目主要是文体,而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相对较少,再加上大学创新教育的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1.3 持续学习能力差。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联缺乏思考和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2.2 缺乏职业适应性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虽然高校在努力建立健全就业教育体系,但只是重视相关知识传授而对实际能力的训练不足;学生只重视求职技巧等的学习,而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就业目标定位等能力的提升,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缺乏基本的求职能力,缺乏系统的就业所需要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不会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
2.3 基本素质和能力低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强调理论教学,学生基本是从课程教学和书本中学习,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协作能力” 普遍弱化,不能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用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面试环节就可能被淘汰。
3 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
3.1 低年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步比较晚,都是到大三、大四才开始接触专业课程,这样不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很多学生甚至到了大三还不明白自己的专业是学什么,用来做什么,将来的职业会是什么,因为对自己的专业都不了解,更不要提专业兴趣的培养。
在新生中开展专业导论课,班级引进专业导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导师见面会等,介绍专业的科普知识,将来的就业方向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另外,应该鼓励低年级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实验室,开设实验室第二课堂,参与科学研究,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实际过程中掌握如何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增强专业概念和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3.2 高年级学生的培养
在高年级中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创新实验课题的申报等等,加强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我校对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依托校内外资源优势,搭建学校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在学生社区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我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学生创业团队,以宝石营销为主,提供宝石鉴定等服务,在校园建立了宝石专业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与市场相结合,培养了创新创业的强烈欲望。我校冶金与能源学院创业团队的环保项目也进驻了创业实践基地,采用活性炭对空气进化,吸引了广大师生,使学生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3 提高职业适应性
加强职业生涯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生涯发展指导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发展,内容应包括:大学一年级,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确、主动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大学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大学三年级,进行应聘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如何写好求职信和提高面试技巧等;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最后注意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在加强生涯发展指导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积极寻找自己兴趣与本专业(职业)的契合点。在新生入学时笔者了解到学习材料专业的学生中有部分同学高考时所填报的第一志愿并不是本专业,这些学生中有一些要求要转专业,而达不到转专业要求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也非常差。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实际工作中达到“人职匹配”。
笔者认为如果自己的兴趣脱离职业市场,或者说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培养专业兴趣,或寻找自己兴趣与专业(职业)的契合点。以材料专业两名同学为例:A同学一直喜欢玩计算机,高考报考的志愿也是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落选,进入材料专业。在学习好专业的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本科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开始做计算机模拟材料界面的专业研究,并很快出了成果;与此同时,B同学也不喜欢本专业,比较热衷于经济管理学,于是荒废了本专业的学习。本科毕业B同学也没有取到学位证,他希望转考经济管理学硕士,但因为文理科跨度较大,考了三年也没有考上,也一直没有找到工作。试想,如果B同学将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结合起来,既有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必定是企业欢迎的人才。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构建合理的能力和技能结构。如果抛开实际,盲目寻求自己的兴趣,兴趣也只会成为“心趣”。
3.4 培养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正常的教学实践环节外,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例如我院利用寒假开展了“贫困生课外实践学术课题调查”活动,由经济困难学生组成调查团队,就“家乡大学生村官”、“家乡教师工作情况”、“家乡新农村建设”、“贫困生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社团力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社团活动在内容上的广泛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实践舞台,无疑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等使大学生能很好锻炼表达能力;“三下乡”等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应用,实践阅历得以丰富,而且创造机会,使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开拓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交际能力。此外,社团活动加强了其成员间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培养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海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与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3:216—217.
2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职业时空,2009,5(9):78—79
3高杨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8):73—75
4张锐,关绍康等.注重基础建设 强化实践创新 提高综合素质[J],实验室科学,2006,8(4):5—7.
5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9(3):103.
6宋跃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39—140.
7付明英,罗凯等.学生社团对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经济,2009,9(21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