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访谈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landgp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第一次正式开始画画是在什么时候吗?
  1985-1986年吧,那时在学校画和现在的工作状态,无论心境和处境都是不一样的,比如那时没有负担,很放松很享受那种创作快感和生活状态,不用去想太多东西,当然这是精神上的,物质上同时又买不起长期供应创作的颜料材料等等;颜料是买不起的,都是自己用水粉和乳胶兑起来的。说起来这种我自制的颜料,使用感受和丙烯差不多(笑)
  那最初为什么选择学艺术昵?
  周遭朋友或者同学的影响,那时身边好多学画画或学各类艺术的小伙伴,自己就也想学了,就是一个这样的可能连“机缘巧合”都算不上的因素。
  第一件卖出的作品是哪件?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最初那个阶段所谓的卖作品,其实无非就是那种指定的人像之类的定制画,和做其他事情本质上没分别,那该是八十年代末的事情了。等到2002年左右就开始能卖自己真心喜欢和自住创作的作品了,就是蚂蚁系列。那时第一次卖了两万块,开心的不得了,那个时候我因为之前已经在做生意完全处于没有经济压力甚至是非常富裕的状态下,但是自己作品卖了这样的价还是特别欣慰。
  第一次让你感觉很受伤害的事情是什么?
  这种事每个人肯定是都有的,但对我个人来说,完全没有哪一件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即时的愤怒或者悲伤难过都会有,但是过后真的就忘记了。负面的东西不会跟我很久。
  第一次让你感觉欢欣鼓舞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很清楚,就是儿子考学成功、到中央美院读书。
  小时候的第一个理想是什么?
  那时是想当一个行走江湖的武侠、大侠之类的,由衷的想。不过那个年代很多小孩子都会有这个愿望吧。
  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物质上完全没有了,现在自己的生活什么都不缺,综合状态也和好,唯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己和家人、朋友一直都能健健康康的。
  美术史上你最喜欢的大师是谁?
  普遍意义上来说那就太多了,不胜枚举。不过青年学生时代的偶像曾经是梵高,觉得他的经历对我来说太震撼了,那时的我受到了某种极端的蛊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阅历增长,也就逐渐觉得自己不可能是那个样子了,也可能是理智逐渐占了上风吧,与为了艺术完全献身相比,还是正常的生活更重要。
  喜欢看什么书?对于书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没有限定,什么书都会看看,禅宗类的读过不少,也会喜欢看冯唐。但总体上至少是目前来说,小说类的书会读的深一点久一点,对故事性感兴趣。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为了放松,完全不会把某种文献级别的目的代入到生活和作品里。现在很多人喜欢把文献性的东西嵌入到作品中,甚至不惜以很多多媒体手段把作品包装包裹一番,我是十分质疑这种为了叠加属性故意而为之的东西,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同媒介功能的混淆,对我来说,各个器官带来的各种不同感覺(视、听、阅读)完全是独立的系统,读就是读,看就是看,听就是听;尤其艺术家归根结底你还是图像动物嘛。所以我喜欢的很多书,风格上基本都是语言轻松幽默甚至调侃的,就是为了调剂生活。
  喜欢谁的音乐?
  说起来很有趣,我喜欢周杰伦的音乐,因为他的调调很怪,听起来容易将人的大脑固有的东西放空,会展开很多可能与想象力,同样也令我放松。不过我到不是那种创作或者做什么事时要放音乐的人,和读书一样,都是在碎片化得时间与间隙里做这些事。当然,有时如果不想创作,也会单独拿时间来听音乐,创作时却是一定要保持安静的。
  对待电影的态度呢?
  消遣、娱乐。最喜欢冯小刚的电影,国外的话美国大片还行,欧洲或日本的实验电影啊,或如先锋电影啊,真的很累,我外语也不好,还是喜欢和自己的生活与所在地根基、文化语境、语言审美习惯贴的更近的东西。
其他文献
我和田世信先生相识是在1989年的10月,那时他刚刚结束中国美术馆的双人展,带着从贵州来的山野气息,有如斜刺里一股旋风刮进了有些沉闷的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也叫雕塑创作室)。我那时刚从雕塑系毕业分到这里不久,是这里唯一的年青人:青涩,自命不凡,其它的雕塑家基本都是老先生,所以当我见到这股外来力量很是兴奋,暗想总算有个知音了。在美院院内这座大厂房里,我们每人仅有六平方米左右创作空间,一开始我们不在一起
期刊
在我曲曲折折的艺术征途上,时常让我心慌意乱、黯然神伤,不知何方有路……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总会浮现出一些明灯般的老师,田世信老师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如果没有他,我的艺术路向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偏离,甚至南辕北辙,对于一个艺术青年而言,艺术路向远比速度更重要。  87年,我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校国画专业。四年求学期间,手里握着是毛笔,心里揣的却是雕塑,但苦于无明师点拨,无从下手。当时的我连一堂正规的泥塑课也
期刊
林明哲  出生于台湾。  现任财团法人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曾任尼加拉瓜共和国驻高雄市名誉领事、前中美亚洲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前高雄市历史博物馆咨询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一九九二年成立财团法人「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一九九六年设立「山美术馆」,并创办《山艺术》杂志月刊(前身为  一九八九年创刊之《炎黄艺术》月刊)。  一九九六年因推动艺术文化交流,获颁尼加拉瓜共和国文化部奖章。  以「收藏华人艺术,推动
期刊
田世信的艺术已经与贵州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着他的雕塑,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那种来自大山深处的生命力。而面对着田世信本人的时候,他的面容,他的谈吐,以至他的生活环境,都会使人觉得它本身就是贵州文化的产儿。实际上,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艺术不是对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那种文化,再从那种文化中把自己的生命翻铸出来。因此,我们在他的雕塑中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形式
期刊
今天,当我们再次说起田世信,说起这位中国现代雕塑诞生的先导之一、被誉为中国雕塑界承上启下之人物……时间和年纪,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话题。  迄今为止,田世信从未以一个“长者”自居,更未以“功绩”自封,直到今天,田世信仍在大刀阔斧地改变自己的创作面貌,寻索新的语言、材料或是有更多可能性的着眼点,而唯一未变的,恐怕就是他对雕塑的执迷,对职业的尊重,对艺术追求的纯粹与不懈。  著名当代雕塑艺术家向京、瞿广
期刊
是所谓,蚂蚁就是蚂蚁,藏在蚁堆中的蚂蚁。在无数同类中隐埋起性别年龄面目特征及或许也存在的精神世界,以俯首接受渺小的姿态构筑了庞大,使得它们的领地无处不在。它们默认属于自己的身份,觅食,巡罗,迁徙,生养,其过程不断复制,使得它们的生命力永续并无度扩张。由此而延伸出一种“蚂蚁的宗教”,也许说,这种近乎禅意的“道”才是蚂蚁们生存后面的根本意義。  团队精神是亿万年来蚂蚁稳健生存的基本,它与人类的生存方式
期刊
在陳志光精心制作的“古戏台”中,动物、人物都消失了,只有“物”还存在。这又是一个意向不到,古戏台的出现标志着陈志光创作的一个转折:让他在材料、观念以及他个人的经历、趣味之间找到了一种对应关系,同时,他的作品也因此更加充满了厚度。  首选是复制的力量,它让人们产生对近乎是无所不能的复制技术的可怕的感觉。在一个技术的,充满了工具理性的时代,复制的力量成为一种可触可摸,既真实,又虚假的现实。对一个真实的
期刊
陈志光是以“蝼蚁之道”来创造所谓的“动物政治学”,以蚂蚁兵团一役成名的陈志光,他的“动物政治学”,是以蚂蚁社会里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反映人类的某种集体主义的精神。  蚂蚁,又称:玄驹或蚍蜉,是一种社会群居生活的昆虫类,一般都在土地里建筑规模大小不一的巢穴,少至几十只或几百只蚂蚁,多则几千只或几万只甚至更多蚂蚁,无论规模大小,巢穴里的每个房间都分门别类,均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系统,而它们从地下的出入大
期刊
2004《sculpture雕塑》
期刊
中国当代美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演进,已经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和相当的规模。艺术家在东西方文化的涤荡之中经过了痛苦的蜕变、艰辛的探索、勇敢的试验,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继本世纪初的20年之后的又一个20年的兴盛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各种艺术风格流派和艺术观念的消长沉浮反映出了时代的精神走势和文化变革。到了本世纪的最后几年的艺术流变之中,“东方性”的问题终于从理论的呼唤声中迈入了艺术实践的范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