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跆拳道队的小将们无疑给了“伦敦碗”雷霆一击。三位选手,三块奖牌,赢得利索而决绝。吴静钰动若脱兔,侯玉琢以守为攻,刘哮波“复活重生”。
三个级别轮番上演好戏,更使中国曾经的优势领域——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别的赛场显得尤为落寞。
这样的缺失,让国人更加想念女子大级别“两连冠”得主、中国跆拳道史上的符号性人物、虽征战杀伐却满心温柔的女孩——陈中。
再见陈中,她早已脱下白色的道服,全然没有比赛时咄咄逼人的气势。长发在脑后随意盘起,略施薄妆,1.83米的身高还潇洒地穿了双高跟凉鞋,不过身材依旧,笑容依旧。
与她的谈话会自然而然转到体育上,曾经多少个4年,她都需要面对比赛夺冠的压力。而今,陈中“终于可以熬夜看比赛,以观众的身份参与其中”。
被“训”出的冠军
1995年,北京体育大学的拳击训练馆,迎来了一群半大的孩子。他们光着脚丫,穿着蓝色背心、蓝色裤衩,跟着一位拳击教练开始了发展中国竞技跆拳道的尝试。
那一年,陈中13岁。她的跆拳道之路从这里开始,她与陈立人的师徒之情也在此结缘。
1994年,国际奥委会将跆拳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该决定激起了这个“零起点”项目在我国的发展。然而,没有脚靶,没有道服,甚至没有专业的教练,组建队伍的困难不言而喻。
“头几个月就是体能训练。我们训练特别苦,大年三十都不休息。”初进国家队,小陈中就被严苛的陈立人“吓傻了”,每天都是同一动作的千百次重复,每天都是哭着拉韧带,甚至爬着完成万米跑。
没过多久,同来的几个河南籍队员打起了退堂鼓。小陈中也想过离开这个艰苦的环境,这个念头却被练体育出身的母亲张美瑛及时“扼杀”,“你既然已经进了国家队,就必须坚持下去。”
就这样,自认为打小没有远大目标的陈中,在跆拳道项目上懵懂地坚持了下来。
随着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临近,原本就“魔鬼”的教练更加“变本加厉”,直接提出“我们训练超人,不是平常人”的口号。
为此,队里还从各省调来了男子选手做陪练。陈立人则拿着教鞭站在男陪练后面,逼他们用全力攻击女选手,那段时间,陈中身上天天挂着黑紫色的瘀伤。
“太累了,天天被打!有的男孩子特不会怜香惜玉,对他恨死了。”碰到超强势的陪练,陈中内心的反抗心理就会被点燃,激战过后,就会浑身挂彩,身上的血总也分不清到底是谁的。
作为备战奥运的重点队员,陈中还是教练“开小灶”的对象。“你凭什么是奥运会的重点选手,你就得比别人优秀,比别人努力。”陈立人的“激将法”,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反映在行动上,他要让“内秀”的陈中充满霸气。“知道疯子什么样吗?别把自己当正常人!”
在教练严苛的训练下,国家队跆拳道训练馆里,多了一个会“狮吼”,又擅长凶猛劈杀的“疯子”。艰苦的训练换来的成果就是:2000年9月30日,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位“霹雳娇娃”的名字——陈中,她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跆拳道奥运会金牌。
“赢”是会上瘾的
“咬咬牙、咬咬牙!36秒钟,坚持就过去了!”陈立人紧张地冲上赛台,查看陈中的情况,还不断用双手大力地敲打台面,仿佛力量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出去。
这个画面发生在雅典奥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别的决赛上。正值焦灼时刻,法国选手巴维雷尔严重犯规,一脚踢到陈中的右膝盖骨上,导致她跌倒在地。
几秒钟后,陈中嘴角上扬,带着值得玩味的笑容站了起来。最终,她急风骤雨般地打得对手毫无招架之力,将金牌收入囊中。
“教练是怕我真的出事。但我心里想的是,你别那么着急。因为在平时的训练里,膝关节疼痛已经是常事了。”多年过去了,陈中解释起那个“值得玩味”的笑容,还充满笑意。
然而,陈立人的担忧并非毫无缘由。2002年,陈中在釜山亚运会前遭受意外受伤,右腿后十字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
当时,陈中已经报名参加亚运会,并肩负亚运会跆拳道金牌“零突破”的重任。如果进行手术,恢复期至少要一年多。最终她选择了为荣誉而战,放弃手术治疗。
但是,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于伤病的折磨,陈中在釜山亚运会上也只拿到银牌。
“拿了第二,才体会到‘失败’这种东西的残酷性。我一直问自己,到底该怎么练?”经历了大起大落,陈中开始变得成熟,并主动寻求突破。为了尽量缩小右腿不能发力的影响,她就躺在垫子上不断练习“左腿攻,右腿反击”的技术。
时光流逝,2004年雅典奥运会临近,陈中手术的日子一拖再拖。直至2005年3月,才完成了半月板的修复,但右膝里的韧带至今依然断着。
“2006年多哈亚运会我拿了冠军,2007年世锦赛我又拿了冠军,但是没有人知道我背后是怎么训练的。”直至2008年退役,6年间,她每天都要提前半个小时达到训练馆,给右膝缠上厚厚的胶带,“就是用胶带代替韧带。”
明明知道有伤,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也许,腿就会废了?
面对这个问题,陈中反问道,“‘赢’是会上瘾的,你知道吗?”
特别满足于“现在”
“我从小就感觉自己是一个比较娇气的女孩子,我怎么能变成这样?我怎么能吃那么多苦啊?”回想起往昔训练的日子,陈中笑道。
13年的运动生涯,对她而言,不仅意味着荣誉和鲜花,也刻下了青春的蜕变。
“当过运动员的人,会磨出坚韧的意志,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很难被打倒,就是会表现得比别人好一点,能更快地适应。”2012年6月,陈中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担任北京体育大学团支部副书记一职。
刚刚接手新工作,她就参与了今年毕业生晚会的筹备工作。虽然行政管理是个全新的领域,但凭着运动员那股“劲”,陈中“就什么都不怕了”。
除此之外,家庭生活也成为陈中投放精力的“重中之重”。如今,陈中一家“三世同堂”居住在北京上地地区,这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陈中在悉尼奥运会之后买的。
“都不用买菜,家里都种着。”顶楼的平台,被陈爸垒上土,围上小栅栏,俨然成了一个小花园,葡萄、豆角、黄瓜都是现采现吃。
而陈中退役后的“喜事”都发生在这个惬意的小家中。2008年10月,陈中与相恋六年的陪练队友车新港喜结良缘。2009年7月,他们的宝贝儿子晨晨加入了这个热闹的家庭。
“我就觉得不太平衡了,我辛辛苦苦生了个儿子,然后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不行,小名得叫晨晨,与我的姓谐音。”陈中兴致勃勃地谈起儿子小名的由来。
今年已经3岁的晨晨,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体力很充沛,除了睡觉外,其他时候都在不停地动,几乎没有安静坐着或站着的时候。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变化,陈中的喜悦挂满眉眼,她甚至急不可待地给晨晨穿上了白色的跆拳道服。
对于目前的生活,陈中说,“特别满足于现在。”
三个级别轮番上演好戏,更使中国曾经的优势领域——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别的赛场显得尤为落寞。
这样的缺失,让国人更加想念女子大级别“两连冠”得主、中国跆拳道史上的符号性人物、虽征战杀伐却满心温柔的女孩——陈中。
再见陈中,她早已脱下白色的道服,全然没有比赛时咄咄逼人的气势。长发在脑后随意盘起,略施薄妆,1.83米的身高还潇洒地穿了双高跟凉鞋,不过身材依旧,笑容依旧。
与她的谈话会自然而然转到体育上,曾经多少个4年,她都需要面对比赛夺冠的压力。而今,陈中“终于可以熬夜看比赛,以观众的身份参与其中”。
被“训”出的冠军
1995年,北京体育大学的拳击训练馆,迎来了一群半大的孩子。他们光着脚丫,穿着蓝色背心、蓝色裤衩,跟着一位拳击教练开始了发展中国竞技跆拳道的尝试。
那一年,陈中13岁。她的跆拳道之路从这里开始,她与陈立人的师徒之情也在此结缘。
1994年,国际奥委会将跆拳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该决定激起了这个“零起点”项目在我国的发展。然而,没有脚靶,没有道服,甚至没有专业的教练,组建队伍的困难不言而喻。
“头几个月就是体能训练。我们训练特别苦,大年三十都不休息。”初进国家队,小陈中就被严苛的陈立人“吓傻了”,每天都是同一动作的千百次重复,每天都是哭着拉韧带,甚至爬着完成万米跑。
没过多久,同来的几个河南籍队员打起了退堂鼓。小陈中也想过离开这个艰苦的环境,这个念头却被练体育出身的母亲张美瑛及时“扼杀”,“你既然已经进了国家队,就必须坚持下去。”
就这样,自认为打小没有远大目标的陈中,在跆拳道项目上懵懂地坚持了下来。
随着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临近,原本就“魔鬼”的教练更加“变本加厉”,直接提出“我们训练超人,不是平常人”的口号。
为此,队里还从各省调来了男子选手做陪练。陈立人则拿着教鞭站在男陪练后面,逼他们用全力攻击女选手,那段时间,陈中身上天天挂着黑紫色的瘀伤。
“太累了,天天被打!有的男孩子特不会怜香惜玉,对他恨死了。”碰到超强势的陪练,陈中内心的反抗心理就会被点燃,激战过后,就会浑身挂彩,身上的血总也分不清到底是谁的。
作为备战奥运的重点队员,陈中还是教练“开小灶”的对象。“你凭什么是奥运会的重点选手,你就得比别人优秀,比别人努力。”陈立人的“激将法”,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反映在行动上,他要让“内秀”的陈中充满霸气。“知道疯子什么样吗?别把自己当正常人!”
在教练严苛的训练下,国家队跆拳道训练馆里,多了一个会“狮吼”,又擅长凶猛劈杀的“疯子”。艰苦的训练换来的成果就是:2000年9月30日,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位“霹雳娇娃”的名字——陈中,她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跆拳道奥运会金牌。
“赢”是会上瘾的
“咬咬牙、咬咬牙!36秒钟,坚持就过去了!”陈立人紧张地冲上赛台,查看陈中的情况,还不断用双手大力地敲打台面,仿佛力量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出去。
这个画面发生在雅典奥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别的决赛上。正值焦灼时刻,法国选手巴维雷尔严重犯规,一脚踢到陈中的右膝盖骨上,导致她跌倒在地。
几秒钟后,陈中嘴角上扬,带着值得玩味的笑容站了起来。最终,她急风骤雨般地打得对手毫无招架之力,将金牌收入囊中。
“教练是怕我真的出事。但我心里想的是,你别那么着急。因为在平时的训练里,膝关节疼痛已经是常事了。”多年过去了,陈中解释起那个“值得玩味”的笑容,还充满笑意。
然而,陈立人的担忧并非毫无缘由。2002年,陈中在釜山亚运会前遭受意外受伤,右腿后十字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
当时,陈中已经报名参加亚运会,并肩负亚运会跆拳道金牌“零突破”的重任。如果进行手术,恢复期至少要一年多。最终她选择了为荣誉而战,放弃手术治疗。
但是,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于伤病的折磨,陈中在釜山亚运会上也只拿到银牌。
“拿了第二,才体会到‘失败’这种东西的残酷性。我一直问自己,到底该怎么练?”经历了大起大落,陈中开始变得成熟,并主动寻求突破。为了尽量缩小右腿不能发力的影响,她就躺在垫子上不断练习“左腿攻,右腿反击”的技术。
时光流逝,2004年雅典奥运会临近,陈中手术的日子一拖再拖。直至2005年3月,才完成了半月板的修复,但右膝里的韧带至今依然断着。
“2006年多哈亚运会我拿了冠军,2007年世锦赛我又拿了冠军,但是没有人知道我背后是怎么训练的。”直至2008年退役,6年间,她每天都要提前半个小时达到训练馆,给右膝缠上厚厚的胶带,“就是用胶带代替韧带。”
明明知道有伤,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也许,腿就会废了?
面对这个问题,陈中反问道,“‘赢’是会上瘾的,你知道吗?”
特别满足于“现在”
“我从小就感觉自己是一个比较娇气的女孩子,我怎么能变成这样?我怎么能吃那么多苦啊?”回想起往昔训练的日子,陈中笑道。
13年的运动生涯,对她而言,不仅意味着荣誉和鲜花,也刻下了青春的蜕变。
“当过运动员的人,会磨出坚韧的意志,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很难被打倒,就是会表现得比别人好一点,能更快地适应。”2012年6月,陈中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担任北京体育大学团支部副书记一职。
刚刚接手新工作,她就参与了今年毕业生晚会的筹备工作。虽然行政管理是个全新的领域,但凭着运动员那股“劲”,陈中“就什么都不怕了”。
除此之外,家庭生活也成为陈中投放精力的“重中之重”。如今,陈中一家“三世同堂”居住在北京上地地区,这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陈中在悉尼奥运会之后买的。
“都不用买菜,家里都种着。”顶楼的平台,被陈爸垒上土,围上小栅栏,俨然成了一个小花园,葡萄、豆角、黄瓜都是现采现吃。
而陈中退役后的“喜事”都发生在这个惬意的小家中。2008年10月,陈中与相恋六年的陪练队友车新港喜结良缘。2009年7月,他们的宝贝儿子晨晨加入了这个热闹的家庭。
“我就觉得不太平衡了,我辛辛苦苦生了个儿子,然后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不行,小名得叫晨晨,与我的姓谐音。”陈中兴致勃勃地谈起儿子小名的由来。
今年已经3岁的晨晨,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体力很充沛,除了睡觉外,其他时候都在不停地动,几乎没有安静坐着或站着的时候。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变化,陈中的喜悦挂满眉眼,她甚至急不可待地给晨晨穿上了白色的跆拳道服。
对于目前的生活,陈中说,“特别满足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