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男孩青铜,女孩葵花,真挚淳朴的情感最终却敌不过命运的残酷。但苦难之下却是一颗颗善良纯净的心灵,震撼人心的人间真情,最自然最纯美的人性。
关键词:童年;苦难;人性
作者简介:王啊满(1998-),女,汉,江苏宿迁人,南京医科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陶磊(1979-),通讯作者,男,博士,南京医科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一、《青铜葵花》的创作背景
曹文轩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将苦难、大美、至爱这三个,抒写了一个乡村男孩青铜和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在接受专访时,曹文轩对他的新作颇为自得。他直言《青铜葵花》一样张扬着天下人间的真善美主题。
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故事的画面中,文字纯净唯美,叙事简洁流畅,让人沉浸在一种高雅深远的意境当中,真挚的情感暖入每个人的内心。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纯净的人间真情,触动心弦震撼人心。除此之外,人道主义的光辉也通过一字一句闪耀在每一个角落。在作品中,苦难达到了一种极致深刻的状态,充满生机与情义的大爱升华到了书的尽头。无论是对苦难、真情,还是对美好人性的细致深刻的描写和咏叹,宛如一股源源不断清澈的暖流,湿润着每一个读者的眼睛,洗涤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为我们在对追寻生命中永恒真善美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二、苦难下的童年与人性
古今中外,自从有历史以来苦难的存在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发现他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它随时随地的就围绕在我们身边。苦难是对人的灵魂的洗濯,经过洗濯之后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满爱与美的圣洁光辉。苦难的存在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存在这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领悟到人性的本质。
在《青铜葵花》中,哥哥青铜孝顺懂事,乖巧聪明并且善良,是个哑巴,因为不能说话,没人能够理解他的内心和想法。但是他拥有很强的自尊心,有责任心会保护妹妹。妹妹葵花善良灵巧,乐于助人,七岁跟随爸爸来到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被接到青铜一家与哥哥一起在这片芦苇荡中生活,与青铜一起同甘共苦。这些苦难本不该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在天灾人祸的世界里,青铜一家从未绝望过,他们在苦难的长河中挣扎着、奋斗着,面对房屋倒塌、灾年蝗虫、水灾、火灾,他们都以从容的姿态迎接着,以处事不惊和乐观的态度去克服。
风风雨雨中,青铜葵花彼此帮扶支持着,但是小孩子的童年总是笼罩在大人的话语权和权威之下。童年是质朴而又脆弱的,与大自然间亲密无声的交流,伙伴之间平等快乐的交流玩耍。爸爸的死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葵花和青铜成为了兄妹,青铜葵花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二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失去妹妹的青铜心如刀绞,他望着芦荡的尽头,居然开口说话,用平生最大的力气,从心底高喊了一声:“葵花!”喊聲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尽管青铜失败了,但他对葵花的守候表明童年的话语权与地位以及自由一直都在被默默守护中,童年的梦想将不会消失,童年将一直会存在。
曹文轩借《青铜葵花》叙述了对“苦难”的看法,诉说了对孩子应如何看待“苦难”的美好希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优雅风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是在深刻认识“苦难”后,怀揣着对苦难、对生命的敬畏培养而来的,是身处困境时的永不言弃,是体验痛苦时的坚定沉著,是面对苦难时的波澜不惊,平静淡然。弗兰克尔在追逐生命的意义中多次指出:“如果人生有其意义,那么受苦也定有其意义……身临逆境,我们承受苦难的态度,我们保持勇敢、尊严、无私无畏的姿态是真正的内心世界的升华。”
三、结语
《青铜葵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在绝望的苦难背后,是意志的顽强,人心的温暖。前方的道路不可预知,险阻不可估量,这一道道看似不可突破的屏障,却在纯美的人性中渐渐融化,露出前方希望的曙光。人性中的真善美才是我们真正理应追寻与守护的。而与当今泛滥的享乐主义相比,这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
参考文献:
[1]钟力.曹文轩《青铜葵花》中的苦难意识探析[M].云南:《新西部》,2017.
[2]袁晓松.曹文轩的苦难意识与弗兰克尔意义心理学的双重思考—评曹文轩的《青铜葵花》[M].内蒙古:《阴山学刊》,2011.
[3]橘丽.解析曹文轩《青铜葵花》对童年本质的思考[M].河南:《芒种论坛》,2012.
关键词:童年;苦难;人性
作者简介:王啊满(1998-),女,汉,江苏宿迁人,南京医科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陶磊(1979-),通讯作者,男,博士,南京医科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一、《青铜葵花》的创作背景
曹文轩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将苦难、大美、至爱这三个,抒写了一个乡村男孩青铜和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在接受专访时,曹文轩对他的新作颇为自得。他直言《青铜葵花》一样张扬着天下人间的真善美主题。
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故事的画面中,文字纯净唯美,叙事简洁流畅,让人沉浸在一种高雅深远的意境当中,真挚的情感暖入每个人的内心。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纯净的人间真情,触动心弦震撼人心。除此之外,人道主义的光辉也通过一字一句闪耀在每一个角落。在作品中,苦难达到了一种极致深刻的状态,充满生机与情义的大爱升华到了书的尽头。无论是对苦难、真情,还是对美好人性的细致深刻的描写和咏叹,宛如一股源源不断清澈的暖流,湿润着每一个读者的眼睛,洗涤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为我们在对追寻生命中永恒真善美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二、苦难下的童年与人性
古今中外,自从有历史以来苦难的存在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发现他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它随时随地的就围绕在我们身边。苦难是对人的灵魂的洗濯,经过洗濯之后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满爱与美的圣洁光辉。苦难的存在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存在这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领悟到人性的本质。
在《青铜葵花》中,哥哥青铜孝顺懂事,乖巧聪明并且善良,是个哑巴,因为不能说话,没人能够理解他的内心和想法。但是他拥有很强的自尊心,有责任心会保护妹妹。妹妹葵花善良灵巧,乐于助人,七岁跟随爸爸来到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被接到青铜一家与哥哥一起在这片芦苇荡中生活,与青铜一起同甘共苦。这些苦难本不该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在天灾人祸的世界里,青铜一家从未绝望过,他们在苦难的长河中挣扎着、奋斗着,面对房屋倒塌、灾年蝗虫、水灾、火灾,他们都以从容的姿态迎接着,以处事不惊和乐观的态度去克服。
风风雨雨中,青铜葵花彼此帮扶支持着,但是小孩子的童年总是笼罩在大人的话语权和权威之下。童年是质朴而又脆弱的,与大自然间亲密无声的交流,伙伴之间平等快乐的交流玩耍。爸爸的死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葵花和青铜成为了兄妹,青铜葵花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二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失去妹妹的青铜心如刀绞,他望着芦荡的尽头,居然开口说话,用平生最大的力气,从心底高喊了一声:“葵花!”喊聲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尽管青铜失败了,但他对葵花的守候表明童年的话语权与地位以及自由一直都在被默默守护中,童年的梦想将不会消失,童年将一直会存在。
曹文轩借《青铜葵花》叙述了对“苦难”的看法,诉说了对孩子应如何看待“苦难”的美好希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优雅风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是在深刻认识“苦难”后,怀揣着对苦难、对生命的敬畏培养而来的,是身处困境时的永不言弃,是体验痛苦时的坚定沉著,是面对苦难时的波澜不惊,平静淡然。弗兰克尔在追逐生命的意义中多次指出:“如果人生有其意义,那么受苦也定有其意义……身临逆境,我们承受苦难的态度,我们保持勇敢、尊严、无私无畏的姿态是真正的内心世界的升华。”
三、结语
《青铜葵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在绝望的苦难背后,是意志的顽强,人心的温暖。前方的道路不可预知,险阻不可估量,这一道道看似不可突破的屏障,却在纯美的人性中渐渐融化,露出前方希望的曙光。人性中的真善美才是我们真正理应追寻与守护的。而与当今泛滥的享乐主义相比,这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
参考文献:
[1]钟力.曹文轩《青铜葵花》中的苦难意识探析[M].云南:《新西部》,2017.
[2]袁晓松.曹文轩的苦难意识与弗兰克尔意义心理学的双重思考—评曹文轩的《青铜葵花》[M].内蒙古:《阴山学刊》,2011.
[3]橘丽.解析曹文轩《青铜葵花》对童年本质的思考[M].河南:《芒种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