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让英国海军抓狂的德国帆船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52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克纳尔伯爵1881年出生在德国的德累斯顿,他是德国著名贵族卢克纳尔家族的长子,尼古拉斯·冯·卢克纳尔元帅的曾孙。他们家族世代盛产骁勇善战的骑兵将领,卢克纳尔却是一位传奇的海军将领。
  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继续龟缩在基地不敢出来。忍受不了这种状态的卢克纳尔少校,当面向威廉二世提出:“陛下,给我一条帆船让我出海一战吧,我会把英国佬打得灵魂出窍!”
  假如这是在中世纪,这样敢于挑战强敌的军官固然有些鲁莽,但至少会获得勇敢的美名。现在,时光已经到了20世纪,连德国海军的巨舰大炮都在日德兰海战中被英国人打得在家装孙子,何况这位少校居然提出用帆船和英国人交战!那个年头,对于大多数水手来说,只有两个地方有帆船,一是博物馆,二是老水手讲的故事里。
  因此,从这个建议来看,卢克纳尔少校应该是疯了。然而,威廉二世却认真听着这位少校的“疯话”,皇帝相信他没疯,他太了解这个人了。出人意料,皇帝居然同意了这个疯狂的建议。
  有了皇帝的支持,卢克纳尔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一条古老的风帆战舰充当水面袭击舰,在英国佬的后腰上狠狠捅上几刀。这个离奇而浪漫的计划让他干劲儿倍增。
  首先,要完成这个计划得找一条合适的船。1915年德国潜艇曾经俘获过一艘英国三桅大帆船,卢克纳尔可把这件老古董当成了宝贝疙瘩,因为这是一艘血统纯正的英国帆船,是最理想的伪装!他立刻收下这条船,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海鹰”号。
  “海鹰”号配备了两门107毫米炮和数挺机枪,精心隐藏了两台500马力的辅助蒸汽引擎,工艺极其精巧。
  当时,德国的出海口已经被英国海军封锁,“海鹰”号要出港不能硬闯,只能智取。卢克纳尔把“海鹰”号装扮成了一条挪威船,但伪造航海日志太危险了。于是,卢克纳尔在德国特工的帮助下,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溜上了一条很像“海鹰”号的挪威帆船,从船长室偷来了一套完整的航海日志。
  1916年12月21日,“海鹰”号伪装成挪威商船“伊尔马”号,堂而皇之地出港了。为避免被英国人识破,船上的6名军官和57名船员,包括卢克纳尔本人,经过突击学习,都能熟练地说挪威话。
  于是,“海鹰”号成功突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开始了传奇的航海历程。
  1917年1月,“海鹰”号进入大西洋西海岸,袭击的战术越来越娴熟,连续成功地袭击了近10艘船只。这时候,卢克纳尔遇到了麻烦——抓了将近300名俘虏,“海鹰”号上的食物和安全压力很大。
  因此,3月20日,“海鹰”号在捕获法国四桅帆船“康布伦”号后,卢克纳尔让他的俘虏登上“康布伦”号,将他们全部释放,还给“康布伦”号提供了充足的淡水及食物。卢克纳尔的骑士精神,感动了他的所有俘虏,这些俘虏最后和卢克纳尔依依惜别。
  直到这些俘虏到岸后,英国皇家海军才发现了“海鹰”号,于是派出辅助巡洋舰“奥特朗托”号、装甲巡洋舰“兰开斯特”号和“奥贝塔”号抓捕“海鹰”号。
  8月24日,危险向“海鹰”号悄悄袭来。一场海啸把“海鹰”号抛到了珊瑚礁上,帆船搁浅了,“海鹰”号上的船员和46名俘虏被困在莫皮拉环礁。
  面临这样的困境,一向富有想象力的卢克纳尔毫不畏惧,决定与5名船员乘坐一艘只有10米长的小船出海。他乐观地认为依靠这艘小船可以捕获一艘大船,然后回来接他的船员和俘虏,之后继续袭击敌船。他们最后抵达了斐济的瓦凯雅岛。在这里,一名疑心的居民叫来了一队警察,警察们用假枪逼卢克纳尔上岸。
  卢克纳尔不希望流血,也不知道这些警察其实只有手铐,便向警察投降了,然后被关押到了一座战俘营。
  真是一物降一物,卢克纳尔的“海鹰”号一直在伪装,没想到碰上了比他还能装的。
  剩下的日子,卢克纳尔在新西兰的战俘营中度过。直到1919年,他被遣送回德国。
  这位对“海上幽灵”的外号自鸣得意的老船长,晚年最为欣慰的就是在战功赫赫的征途中,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船员的伤亡。他指挥的“海鹰”号在8个月的征战中,先后击沉了14艘敌船,俘虏了462人,却只有1人在作战中死亡,而他的部下则无一伤亡。
  在战争日益残酷、伤亡日益重大的时代,这样的战绩可谓空前绝后!
其他文献
国内艺术出现了洋沙龙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的开端理应是轰动一时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6年11月10日为筹备“中国第一次现代艺术展”召开了第三次会议,朱青生和孔长安等为了获得文化部的支持,给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写了一封信,全面分析了当时艺术界的状况,希望获得支持。其中说道:“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创新的形式。根据研究分析,有可能在北京组织一次大型探索性艺术展,广泛检阅,比较优劣
期刊
可怪的是,面对这“进步”,我们的祖先竟不太兴奋,也无甚骄傲;反而,充满保留、无比戒慎。记得,《淮南子》这么说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一造字,老天就下起了粟雨,鬼儿也夜半哭号,惊天动地!这是不胜欢喜、亦或无限惊骇?这是期待憧憬、还是戒慎恐惧?  分明,我们的祖先感知到了一桩大事:有了文字,这世界固然可以光彩纷呈,但稍一不慎,也可能光怪陆离,甚至错乱崩解。换言之,文字之发明,是福是祸,
期刊
近一百年来,我们在向前奔跑的同时,对国和家的记忆,有太多的遗忘、遮蔽甚至歪曲。而幸运的是,在当下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勇于承担抢救历史记忆的责任。他们参与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参与教育、传播、动员,参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坚信并践行: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值得记录,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历史记录需要公众参与、公共立场,需要传播和共享。  年度历史图书  获奖者:《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
期刊
“厚颜无耻”,这是125年前英国人给德国造产品扣上的帽子。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端待举,经济需要腾飞。而世界市场不易进入,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依靠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标志……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一顶不光彩的帽子。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
期刊
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既是一个父权丧失的时代,又是父子关系重建的年代。从辛亥年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家庭中父子关系的变迁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过程,最初是父权的丧失,继而是“五四”一代尝试对父子关系进行完全的革新。而后,在大时代的动荡之中,父子关系在全面政治化的空气中被异化,年轻人在政治的高压下对上一代进行彻底否定,直至1980年代的重建。  而今,面对亲情与教养的历史性断裂,鲁迅在1919年追问的那个问题
期刊
2002年的一天,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处,人们像往常一样前来祈祷。突然,在哭墙男士朝圣区的右边,也就是接近女士朝圣区分界线的地方,从一块巨大石砖的缝隙处流出了水滴。人们发现,在墙上居然留下了一块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明显水渍。这使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那堵被称作哭墙的墙,竟然真的哭了起来!  尽管圣殿山的管理官员解释说,那些水滴可能是从装设的一条水管流出的,但一位专家指出,若是正常滴水,应该
期刊
与军队大院一样,机关大院文化也是北京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三里河为中心兴建了各大部委的办公地。随后各个机关大院也相继建成。这里也成了新北京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由此形成了大院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各机关大院中,计委大院很有代表性,从大院陆续走出过21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200多位部长、副部长。当时,计委的红塔礼堂位列北京四大礼堂之首(其他三个是地质、物资、
期刊
史学家应该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不与现实生活牵强附会,  把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由此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本质认识,才能为现实的关怀提供一种历史的资源。  夜读历史,读到这样一段话:  史家假若没有了对人类命运的根本关怀,没有了对人性的深刻反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历史的沉重拖到海底,再浮不到海面上,向世人说清楚:大海的故事究竟精彩在哪里?(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这是历史学家虞云国在讨论“历史与现实
期刊
“薇”简介  康同薇是大名鼎鼎的维新领袖康有为不同太太生出的多个子女中的头一个女孩,也是康家不断创造“中国第一”的姐妹花中最出众的一朵(另一朵是她的妹妹康同璧)。康有为的得意门生麦仲华娶了老师的这位才女(康有为的几个女儿基本都嫁给了他的学生)。  编辑  根据康有为的自传《我史》记载,1892年,年仅15岁的康同薇,就已经根据《二十四史》编辑整理了《各国风俗制度考》,作为她父亲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
期刊
人物  民国时的江浙财阀陈光甫。  陈光甫(1881年12月17日-1976年7月1日),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陈光甫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上海商业银行的创办人,知名银行家、企业家。他经营的上海银行首创一元起存,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储蓄银行。  他是我国金融史上的一位奇人,也被不少论者列为“民国百人”之一。他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