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看到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女郎夏洛特》一画时,观众轻易就会被画面中那种摄人心魄的美所俘获。远处的树丛和河流上漂泊的苇草渲染了一种忧郁凄清的气氛。画面中央的小舟上坐着一位少女,美丽却又哀伤,她仰首望着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眼神中却又流露着绝望。船上的蜡烛,基督受难的雕像,垂到水中的毛毯,毛毯上色彩斑斓的图案,众多精致的细节像一个个谜语一样,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凄美至极的故事。
这幅画的渊源可追溯到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诗——The Lady of Shalott(《女郎夏洛特》),是他以著名的中世纪传奇故事亚瑟王传奇为蓝本创作而成。美丽的女郎夏洛特受到诅咒被囚禁隔绝在城堡之中,只能通过一面镜子来观看外面的世界。她日夜不停的织着毯子,将她从镜中看到的景象织在手中的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是,当某一天骑士兰斯洛特骑马从窗下经过的时候,夏洛特从镜子中看到了他的身影,她的心瞬间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击中了。她情不自禁地离开纺织机冲到窗子前追看兰斯洛特,诅咒立刻降临了,织毯撕裂,镜子破碎。夏洛特意识到自己被紧紧束缚的命运,如果她走出城堡,去追寻兰斯洛特,去追寻爱情与自由,那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虽然夏洛特清晰的预知了自己的全部不幸,却仍旧义无反顾地乘着小舟去寻找她的爱人,她顺流漂向兰斯洛特所在的城堡卡默洛特,一路唱着忧郁的歌。她离兰斯洛特越来越近,她的身体也一点点变得冰冷。终于,她的歌声停止了,她在到达之前静静的死去。
丁尼生的这首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因而流传甚广。这则爱情悲剧也成为拉斐尔前派和其追随者们钟情表现的主题,威廉·霍尔曼·亨特、登特·加伯利尔·罗塞蒂,阿瑟·修斯都曾画过这一题材。在表现夏洛特小姐的众多画作中,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作品可谓经典之最,他曾经三次创作这一题材。其中,画于1888年的这一版本堪称完美。
在这幅画里,夏洛特小姐身着白裙,右手轻轻的抓着缆绳,她抬头望向远方,一脸的伤感与绝望。夏洛特织就的挂毯下端一直垂到水里,挂毯上绣着兰斯洛特与他的随从们骑在马上的情景,左侧的另一方图案是夏洛特自己站在城堡前的身影,这个细节也颇耐人寻味。因为夏洛特一直以来在毯子上编织的都是镜像,是现实的影子。而始终被囚禁在城堡里的夏洛特在毯子上却是自由自在的站在城堡之外的,这无疑是夏洛特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愿望。她梦想着自己能够到达兰斯洛特的身边——她的自由和爱情之地。夏洛特的面前摆放着三支蜡烛,其中的两支已经被风吹灭,仅燃的一支的火焰也被吹得飘摇欲熄。这暗示着夏洛特的生命也快走向尽头。船头的基督受难雕像暗示着夏洛特为了爱情受难赴死的命运和无怨无悔的心情。
女郎夏洛特这一形象代表着维多利亚时期对理想女性的要求:她们纯洁、神秘、坚贞不移地致力于她们女性的任务。许多美术史研究者将诗歌和画中的纺织机解读为维多利亚时期强加在女性身上的限制,而施加在夏洛特身上的诅咒则意味着社会对于女性所规定的种种道德规范。这些诗人和画家在创作中同时也完成了他们成为英雄的梦想,他们像勇敢的骑士一样去解救了被囚禁的夏洛特。他们赞美夏洛特的觉醒,赞美她为了爱情和自由甘愿走向死亡的勇气和信念。这也契合了拉斐尔前派自身的信条:把追求浪漫与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而沃特豪斯的这一画作无疑堪称完美。
今年,加拿大歌手罗琳娜·麦肯妮特(Loreena McKennitt)发行了The Journey So Far全新精选大碟,其中收录了她的《夏洛特小姐》(The Lady of Shalott)这一歌曲。罗琳娜空灵忧伤的声音与爱尔兰味道的配乐完美相合,宛若天籁。丁尼生的诗歌在罗琳娜的吟唱下哀婉凄清,格外打动人心。或许,听着罗琳娜的歌声来欣赏沃特豪斯的画作是个不错的选择,让我们一起怀念那个美丽勇敢的女孩——夏洛特。
这幅画的渊源可追溯到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诗——The Lady of Shalott(《女郎夏洛特》),是他以著名的中世纪传奇故事亚瑟王传奇为蓝本创作而成。美丽的女郎夏洛特受到诅咒被囚禁隔绝在城堡之中,只能通过一面镜子来观看外面的世界。她日夜不停的织着毯子,将她从镜中看到的景象织在手中的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是,当某一天骑士兰斯洛特骑马从窗下经过的时候,夏洛特从镜子中看到了他的身影,她的心瞬间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击中了。她情不自禁地离开纺织机冲到窗子前追看兰斯洛特,诅咒立刻降临了,织毯撕裂,镜子破碎。夏洛特意识到自己被紧紧束缚的命运,如果她走出城堡,去追寻兰斯洛特,去追寻爱情与自由,那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虽然夏洛特清晰的预知了自己的全部不幸,却仍旧义无反顾地乘着小舟去寻找她的爱人,她顺流漂向兰斯洛特所在的城堡卡默洛特,一路唱着忧郁的歌。她离兰斯洛特越来越近,她的身体也一点点变得冰冷。终于,她的歌声停止了,她在到达之前静静的死去。
丁尼生的这首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因而流传甚广。这则爱情悲剧也成为拉斐尔前派和其追随者们钟情表现的主题,威廉·霍尔曼·亨特、登特·加伯利尔·罗塞蒂,阿瑟·修斯都曾画过这一题材。在表现夏洛特小姐的众多画作中,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作品可谓经典之最,他曾经三次创作这一题材。其中,画于1888年的这一版本堪称完美。
在这幅画里,夏洛特小姐身着白裙,右手轻轻的抓着缆绳,她抬头望向远方,一脸的伤感与绝望。夏洛特织就的挂毯下端一直垂到水里,挂毯上绣着兰斯洛特与他的随从们骑在马上的情景,左侧的另一方图案是夏洛特自己站在城堡前的身影,这个细节也颇耐人寻味。因为夏洛特一直以来在毯子上编织的都是镜像,是现实的影子。而始终被囚禁在城堡里的夏洛特在毯子上却是自由自在的站在城堡之外的,这无疑是夏洛特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愿望。她梦想着自己能够到达兰斯洛特的身边——她的自由和爱情之地。夏洛特的面前摆放着三支蜡烛,其中的两支已经被风吹灭,仅燃的一支的火焰也被吹得飘摇欲熄。这暗示着夏洛特的生命也快走向尽头。船头的基督受难雕像暗示着夏洛特为了爱情受难赴死的命运和无怨无悔的心情。
女郎夏洛特这一形象代表着维多利亚时期对理想女性的要求:她们纯洁、神秘、坚贞不移地致力于她们女性的任务。许多美术史研究者将诗歌和画中的纺织机解读为维多利亚时期强加在女性身上的限制,而施加在夏洛特身上的诅咒则意味着社会对于女性所规定的种种道德规范。这些诗人和画家在创作中同时也完成了他们成为英雄的梦想,他们像勇敢的骑士一样去解救了被囚禁的夏洛特。他们赞美夏洛特的觉醒,赞美她为了爱情和自由甘愿走向死亡的勇气和信念。这也契合了拉斐尔前派自身的信条:把追求浪漫与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而沃特豪斯的这一画作无疑堪称完美。
今年,加拿大歌手罗琳娜·麦肯妮特(Loreena McKennitt)发行了The Journey So Far全新精选大碟,其中收录了她的《夏洛特小姐》(The Lady of Shalott)这一歌曲。罗琳娜空灵忧伤的声音与爱尔兰味道的配乐完美相合,宛若天籁。丁尼生的诗歌在罗琳娜的吟唱下哀婉凄清,格外打动人心。或许,听着罗琳娜的歌声来欣赏沃特豪斯的画作是个不错的选择,让我们一起怀念那个美丽勇敢的女孩——夏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