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新生从高中生活直接向大学生活过渡,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学生会出现适应不良的心理,本文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不良心理 成因
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大学新生在学习、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和家庭期待等方面都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由此引发大学生适应不良心理。
一、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的常见表现
1.间歇心理。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体验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经过三年超负荷的拼搏及身心能量的过度透支,大学生入学后几乎身心俱惫,相当部分同学滋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由于心理紧张系统解除,学习上无动力,行为上提不起劲,喘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比较普遍。
2.自负心理。部分学生从高中考入大学,就认为完成了人生终极使命,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负。
3.茫然心理。中学阶段人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充实和快节奏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的挖掘。考入大学后,潜在目标实现,人们进入理想的重新建构期,以保持行为的必要张力。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由于目标的迷乱往往使人缺乏方向感,无所适从,再加上高校管理不像中学那么直接和严格,学生的自由度较大,禁锢惯了的学生在突如其来的自由面前,反而茫然不知所措。许多新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导致比较强烈的焦虑、茫然、百无聊赖的感觉,有些同学甚至以过度的娱乐和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
4.失落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没有录取到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只是抱着权宜之计入学,入学后心理别扭和沮丧,退学或转系的意念强烈,由于对录取学校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二是有的新生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生活想象得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入学后却发现并非完全如此,过高的期望值与大学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5.自卑和畏缩心理。产生这种心理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经济或生理条件较差,甚至有生理残疾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部分同学高考成绩不理想,录取到较低层次学校,或者在同班同学中高考分数较低,自感矮人三分,自尊心受挫;三是一些新生入学后发现,高校的某些价值标准与中学不同,在高校,衡量个体价值和能力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个体的兴趣、才华、风度、交往能力等都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品质,那些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或者一心埋头苦读而很少注意全面素质发展的同学,深感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劣势而滋生自卑心理;四是角色地位变化诱发的自卑心理,大学生多是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过去经常被老师赞扬,自我感觉良好,进入高校后,却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种学习位置的重新洗牌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对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预期,一遇挫折,他们往往自我评价失真,从而诱发自卑心理。
6.怀旧心理。进入高校后,生活学习环境变化巨大。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急剧变化,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和同伴,这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某些年龄小,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家庭惯了的女生,想家、闹情绪、人际关系紧张的事情时有发生,怀旧心理油然而生。
二、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中,正值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出现多元化倾向,各种思想冲击着这一代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有考大学这一至高无尚的人生目标,加上管理较严,受冲击和影响较小。然而从中学进入大学后,随着管理方式的变化,学习压力的降低,学生自由增多,自主增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思想冲击下,很多学生变得无所适从,而社会的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也使大学生们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同时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不适应的心理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学生很难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这种不适应又会使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多数大学生缺乏对这种变化的预料,在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适应变化,很容易出现适应性受挫,出现心理问题。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中学生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并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生则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虽然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学生进入外地学习,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同学们生活习惯的不一致等都会使学生出现适应受挫感,导致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得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就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大学新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新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正处在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便会引发学生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而产生挫折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又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他们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得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还离校出走、自杀,等等。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大学新生由适应不良的心理而引发的问题,学校教育者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特殊阶段的心理挫折,帮助他们改善挫折情境,培养心理承受力,提高大学新生心理素质,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曹元娣.浅议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第4卷,(2).
[3]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1999,(02).
[4]耿励,范雪芹.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挫折[J].天中学刊,2003.2,第18卷,(1).
[5]张旭东.对大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第30卷,(1).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不良心理 成因
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大学新生在学习、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和家庭期待等方面都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由此引发大学生适应不良心理。
一、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的常见表现
1.间歇心理。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体验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经过三年超负荷的拼搏及身心能量的过度透支,大学生入学后几乎身心俱惫,相当部分同学滋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由于心理紧张系统解除,学习上无动力,行为上提不起劲,喘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比较普遍。
2.自负心理。部分学生从高中考入大学,就认为完成了人生终极使命,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负。
3.茫然心理。中学阶段人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充实和快节奏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的挖掘。考入大学后,潜在目标实现,人们进入理想的重新建构期,以保持行为的必要张力。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由于目标的迷乱往往使人缺乏方向感,无所适从,再加上高校管理不像中学那么直接和严格,学生的自由度较大,禁锢惯了的学生在突如其来的自由面前,反而茫然不知所措。许多新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导致比较强烈的焦虑、茫然、百无聊赖的感觉,有些同学甚至以过度的娱乐和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
4.失落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没有录取到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只是抱着权宜之计入学,入学后心理别扭和沮丧,退学或转系的意念强烈,由于对录取学校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二是有的新生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生活想象得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入学后却发现并非完全如此,过高的期望值与大学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5.自卑和畏缩心理。产生这种心理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经济或生理条件较差,甚至有生理残疾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部分同学高考成绩不理想,录取到较低层次学校,或者在同班同学中高考分数较低,自感矮人三分,自尊心受挫;三是一些新生入学后发现,高校的某些价值标准与中学不同,在高校,衡量个体价值和能力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个体的兴趣、才华、风度、交往能力等都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品质,那些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或者一心埋头苦读而很少注意全面素质发展的同学,深感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劣势而滋生自卑心理;四是角色地位变化诱发的自卑心理,大学生多是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过去经常被老师赞扬,自我感觉良好,进入高校后,却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种学习位置的重新洗牌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对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预期,一遇挫折,他们往往自我评价失真,从而诱发自卑心理。
6.怀旧心理。进入高校后,生活学习环境变化巨大。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急剧变化,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和同伴,这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某些年龄小,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家庭惯了的女生,想家、闹情绪、人际关系紧张的事情时有发生,怀旧心理油然而生。
二、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中,正值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出现多元化倾向,各种思想冲击着这一代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有考大学这一至高无尚的人生目标,加上管理较严,受冲击和影响较小。然而从中学进入大学后,随着管理方式的变化,学习压力的降低,学生自由增多,自主增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思想冲击下,很多学生变得无所适从,而社会的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也使大学生们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同时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不适应的心理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学生很难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这种不适应又会使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多数大学生缺乏对这种变化的预料,在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适应变化,很容易出现适应性受挫,出现心理问题。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中学生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并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生则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虽然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学生进入外地学习,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同学们生活习惯的不一致等都会使学生出现适应受挫感,导致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得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就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大学新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新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正处在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便会引发学生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而产生挫折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又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他们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得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还离校出走、自杀,等等。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大学新生由适应不良的心理而引发的问题,学校教育者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特殊阶段的心理挫折,帮助他们改善挫折情境,培养心理承受力,提高大学新生心理素质,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曹元娣.浅议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第4卷,(2).
[3]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1999,(02).
[4]耿励,范雪芹.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挫折[J].天中学刊,2003.2,第18卷,(1).
[5]张旭东.对大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第30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