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让人切齿,在怒目中让你有一种愤美;读《琵琶行》、《长恨歌》让人感伤,在感伤中透出浓浓的凄美;而读像《暮江吟》一样的杂律诗,则让你舒坦,在舒坦中显露出优美。《暮江吟》虽不能和《长恨歌》、《琵琶行》媲美,但它仍是白诗中不可多得的一枚珍品,诗体虽小却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笔者在品读白居易《暮江吟》时发现,诗人给我们以“三美”的享受:自然美、心境美与语言美。
一、自然美
诗人用他那独具慧眼的审美眼光给我们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秋日江月夜”的自然美景图。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构成第一副“秋日江水”图。一轮秋阳在一天的照射后薄于西山。恰巧这时几缕晚云飘逸而至,迫近太阳,诗人忽觉眼前光线一亮,于是抬头仰望,只见太阳光被云遮住一部分,一束阳光直射傍晚时澄清、悠缓的江面,顿时江水幻化出一片壮丽奇妙的景象,清静无色的江水霎时呈现出红绿相间的绚丽色彩。诗人驻足了,这一短暂的自然景观着实让他心旷神怡,自然界竟有如此迷人的画面,真乃天公弄巧。日照江,江映日,好一副“秋日江水”图。第三、四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依照时间的变化,“秋日江水”图又变成了“深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傍晚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同样九月初三的夜晚又让诗人兴奋不已。日落月升,一弯新月如同一张坚实的神弓。清幽的月色下,草木上的露水玲珑剔透,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真像珍珠一样,让人爱不释手。露似珠、月如弓,在深秋夜里形成的这副“深秋月夜”图与前面“秋日江水”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诗人巧妙的以时间转移为线,将它们贯穿在一起,用“串”字结构形成“秋日江月夜”的动态画面,这样的诗境彰显出此诗的自然美,给人以高度的审美愉悦。
二、心境美
在自然美的映照下,诗人的心境起了悄然的变化,所谓神与物游,物境改变了心境。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白居易因作讽谕诗遭到朝廷的嫉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的第二年,白居易坐思自己的处世哲学,“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白居易在自己人生处世哲学的引领下,决定退出昏暗的朝廷,为远祸全身,干脆去做地方官,闲散官。《暮江吟》就是白居易退出朝廷出任地方官杭州刺史的路上做的。诗中反映了白居易离开乌烟瘴气的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独善时逍遥自由的心境与大自然如画的美景不期而遇,这样的心境在物境的美中得到了释放、展示。优美的物境使诗人暂时忘却美政失败后的烦恼,在自然美景中他的心境得到了超脱,顿感自由无束,这种超脱升华为一种心理的最高境界——禅趣,这样的心境让人神往。这足见诗人当时的心境是美的,这种心境美外化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耐人寻味、深思。
三、语言美
《暮江吟》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词准确、凝练、形象、传神,可谓一字千金。如一“残”字,准确的写出太阳被云半遮半掩时的样子,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诗的开头说的是“一道残阳”只一束阳光,同时,又表达出年个另一层意思,将落的夕阳称之为残阳。又如一“铺”字使这首诗境界顿生,将无形无状的阳光描摹的有形可感,使阳光不但有一种量感,而且有一种质感,仿佛有人将阳光这块美丽的锦缎平整的铺在清缓的江面上,作者不用“照”、“射”等词而用“铺”用词是何等精工、凝练,传神之处少有人及。二是修辞手法成功运用。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把“露水”比作“珍珠”,把“九月初三的新月”比作 “弯弓”,生动贴切的描摹出事物的形美,表达出诗人对露珠与新月的喜爱,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感情,比喻手法的 恰当运用,使整首诗的语言显得那样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虽为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但它包蕴了一定的美学思想,它给我们展现了语言这个载体上所承载的自然美与诗人的心境美。白居易的这首诗《暮江吟》是内美(自然美、心境美)与外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它们三位一体,共同构建了《暮江吟》的艺术价值。
一、自然美
诗人用他那独具慧眼的审美眼光给我们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秋日江月夜”的自然美景图。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构成第一副“秋日江水”图。一轮秋阳在一天的照射后薄于西山。恰巧这时几缕晚云飘逸而至,迫近太阳,诗人忽觉眼前光线一亮,于是抬头仰望,只见太阳光被云遮住一部分,一束阳光直射傍晚时澄清、悠缓的江面,顿时江水幻化出一片壮丽奇妙的景象,清静无色的江水霎时呈现出红绿相间的绚丽色彩。诗人驻足了,这一短暂的自然景观着实让他心旷神怡,自然界竟有如此迷人的画面,真乃天公弄巧。日照江,江映日,好一副“秋日江水”图。第三、四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依照时间的变化,“秋日江水”图又变成了“深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傍晚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同样九月初三的夜晚又让诗人兴奋不已。日落月升,一弯新月如同一张坚实的神弓。清幽的月色下,草木上的露水玲珑剔透,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真像珍珠一样,让人爱不释手。露似珠、月如弓,在深秋夜里形成的这副“深秋月夜”图与前面“秋日江水”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诗人巧妙的以时间转移为线,将它们贯穿在一起,用“串”字结构形成“秋日江月夜”的动态画面,这样的诗境彰显出此诗的自然美,给人以高度的审美愉悦。
二、心境美
在自然美的映照下,诗人的心境起了悄然的变化,所谓神与物游,物境改变了心境。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白居易因作讽谕诗遭到朝廷的嫉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的第二年,白居易坐思自己的处世哲学,“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白居易在自己人生处世哲学的引领下,决定退出昏暗的朝廷,为远祸全身,干脆去做地方官,闲散官。《暮江吟》就是白居易退出朝廷出任地方官杭州刺史的路上做的。诗中反映了白居易离开乌烟瘴气的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独善时逍遥自由的心境与大自然如画的美景不期而遇,这样的心境在物境的美中得到了释放、展示。优美的物境使诗人暂时忘却美政失败后的烦恼,在自然美景中他的心境得到了超脱,顿感自由无束,这种超脱升华为一种心理的最高境界——禅趣,这样的心境让人神往。这足见诗人当时的心境是美的,这种心境美外化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耐人寻味、深思。
三、语言美
《暮江吟》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词准确、凝练、形象、传神,可谓一字千金。如一“残”字,准确的写出太阳被云半遮半掩时的样子,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诗的开头说的是“一道残阳”只一束阳光,同时,又表达出年个另一层意思,将落的夕阳称之为残阳。又如一“铺”字使这首诗境界顿生,将无形无状的阳光描摹的有形可感,使阳光不但有一种量感,而且有一种质感,仿佛有人将阳光这块美丽的锦缎平整的铺在清缓的江面上,作者不用“照”、“射”等词而用“铺”用词是何等精工、凝练,传神之处少有人及。二是修辞手法成功运用。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把“露水”比作“珍珠”,把“九月初三的新月”比作 “弯弓”,生动贴切的描摹出事物的形美,表达出诗人对露珠与新月的喜爱,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感情,比喻手法的 恰当运用,使整首诗的语言显得那样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虽为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但它包蕴了一定的美学思想,它给我们展现了语言这个载体上所承载的自然美与诗人的心境美。白居易的这首诗《暮江吟》是内美(自然美、心境美)与外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它们三位一体,共同构建了《暮江吟》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