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能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近年高考的3 1 2改革政策也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汲取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要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构建严谨的教学逻辑
云南省现有教材以专题体例为主,内容跳跃性大、时序颠倒、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结构,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其进行再创造,超越教材的知识逻辑,对顺应学生认知逻辑具有良好效果。比如:针对中国近代史,人民版教材在必修一(侵略与求民主)、必修二(民族经济发展历程)、必修三(社会生活的变迁)来分别阐述中国向近代社会艰难转型的历程。在这部分授课过程中,围绕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及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对教材进行单元史的重新整合,强化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在灌输系统、科学历史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够辩证认识中国近代史知识,最终达到不继强化提升、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层次和内容的目的。
二、 把握核心素养,将其渗透教学过程中
我国教育家张华中这样阐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历史知识应包括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史观知识;历史核心能力包括运用时空知识准确表达历史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核心态度主要包括对自身态度、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对世界和各民族的态度。”因此高中生应具备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目的。然而,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进行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忽略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整合相关联系,最终确立教学目标,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深入情境中,深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能力的素养。比如:针对中国古代史:君主专制强化历程的教学,以唐朝三省六部为例,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及三省长官,通过情境感受政令从起草到执行的历程。最后提出问题:这一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最终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情境,学会从特定历史背景去分析问题,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从历史表象中探寻事物的因果关系,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对各种不同的解释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培养历史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 充分发挥史料运用的作用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近年来,高考题目也特别注重史料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善于在课堂上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积极解读史料,分析史料,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和应试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比如: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课中,我在课堂中引入材料: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此段材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效的理解苏联在进行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所拥有的一切理论基础只有在课堂上得到优化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所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也是教学的核心。首先,教师应了解学情,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其次利用有效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的方式,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爱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总结知识结构和主线,从而达到知识和观点系统化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所学将实际相结合,运用幽默的语言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有效的呈现课程逻辑及重难点,增加教学直观性。另外,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展现较多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有效进行知识整合,达到体系教学目的。比如:我在讲授《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运用了中英兵力及伤亡对比材料,同时图片展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距。引导学生思考:占有“优势”的中国,为何会失败呢?这样展示即突破了重难点又达到了学生合作探究、积极参与课堂的目的。
五、 结语
縱观当前的课标及学生学习状况,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深挖教材,在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中优化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3]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6).
[4]张颖.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作者简介:
杨海燕,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衡水实验中学西山学校。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汲取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要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构建严谨的教学逻辑
云南省现有教材以专题体例为主,内容跳跃性大、时序颠倒、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结构,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其进行再创造,超越教材的知识逻辑,对顺应学生认知逻辑具有良好效果。比如:针对中国近代史,人民版教材在必修一(侵略与求民主)、必修二(民族经济发展历程)、必修三(社会生活的变迁)来分别阐述中国向近代社会艰难转型的历程。在这部分授课过程中,围绕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及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对教材进行单元史的重新整合,强化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在灌输系统、科学历史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够辩证认识中国近代史知识,最终达到不继强化提升、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层次和内容的目的。
二、 把握核心素养,将其渗透教学过程中
我国教育家张华中这样阐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历史知识应包括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史观知识;历史核心能力包括运用时空知识准确表达历史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核心态度主要包括对自身态度、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对世界和各民族的态度。”因此高中生应具备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目的。然而,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进行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忽略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整合相关联系,最终确立教学目标,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深入情境中,深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能力的素养。比如:针对中国古代史:君主专制强化历程的教学,以唐朝三省六部为例,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及三省长官,通过情境感受政令从起草到执行的历程。最后提出问题:这一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最终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情境,学会从特定历史背景去分析问题,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从历史表象中探寻事物的因果关系,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对各种不同的解释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培养历史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 充分发挥史料运用的作用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近年来,高考题目也特别注重史料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善于在课堂上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积极解读史料,分析史料,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和应试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比如: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课中,我在课堂中引入材料: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此段材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效的理解苏联在进行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所拥有的一切理论基础只有在课堂上得到优化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所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也是教学的核心。首先,教师应了解学情,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其次利用有效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的方式,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爱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总结知识结构和主线,从而达到知识和观点系统化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所学将实际相结合,运用幽默的语言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有效的呈现课程逻辑及重难点,增加教学直观性。另外,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展现较多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有效进行知识整合,达到体系教学目的。比如:我在讲授《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运用了中英兵力及伤亡对比材料,同时图片展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距。引导学生思考:占有“优势”的中国,为何会失败呢?这样展示即突破了重难点又达到了学生合作探究、积极参与课堂的目的。
五、 结语
縱观当前的课标及学生学习状况,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深挖教材,在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中优化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3]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6).
[4]张颖.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作者简介:
杨海燕,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衡水实验中学西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