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桃姐96岁老保姆高玉清一生守候一个家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5歲时,她不幸失去丈夫和子女,被婆家赶出家门,又遭到周围人的嫌弃。她独自外出做保姆,勤劳朴实的品格得到了主人的认可。令她感动的是,主人家对她视如亲人。
  “文革”年代,她依然对遭受磨难的主人家不离不弃。为抚育主人家的子女,她没有再嫁。她的抚育,也塑造了主人家子女的优秀品格。
  当她老了,身体瘫痪,主人家的子女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她的义务,视她为亲娘……
  重阳节,是“高娘”高玉清的96岁生日。刘家三女儿刘健鸣一大早就伺候着“高娘”洗漱,为她梳理稀疏的白发,让她干净妥帖地坐在寿宴厅老寿星的座位上,等候刘家三代十几口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成都,欢聚一堂。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喜悦:刘健鸣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买了当地的小吃当寿礼;刘家老大拉着老寿星的手,泛红双眼回忆过往:“高娘那会儿最疼我,我去当兵时,她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哭,还偷偷塞了5元钱给我。”85岁的刘家老太太则凑到她耳边大声吼道:“高姐,生日快乐!”
  高玉清其实已听不到人们的声音,但祝福和说笑,她能看得分明,“我都懂”的幸福,清清楚楚写在她的脸上。
  谁能知晓,这位福寿绵绵的老人不过是61年前刘家雇用的保姆?
  孤苦无依,终于找到容身之处
  1954年,35岁的高玉清来到刘家。主人刘致台和许曼云都在成都新津县政府上班,因为工作繁忙,他们迫切需要为尚未出生的儿子找一位保姆。
  高玉清则急需这份工作。丈夫解放前就去世,她独自为丈夫守灵三天;夫死从子,两个孩子却先后夭折。没了丈夫与孩子,婆家将她扫地出门。回到一贫如洗的娘家,多一个人的口粮,就会增加一分弟弟这个家中唯一劳力者的负担。
  她看得出婆家对她的恐惧,娘家多养她一人的为难,更敏感地察觉出邻居们的避而远之,“克夫克子”,这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否定。高玉清对“家”心生绝念,拒绝父母提出的再嫁请求后,她背着行囊一个人出了家门。
  卑微到尘埃里的人最怕失去。第一次见到主家,她对着女主人毕恭毕敬低下头,称呼了一声“太太”;进门后不停给自己找活儿干,生怕拖沓半步便被人厌弃;她话很少,除了询问每天吃什么,再无更多的语言。
  看着高玉清生活得如履薄冰,许曼云感到不适应和心酸。她一把拉过高玉清坐到身边:“高姐,你帮助我们,我感谢你,千万别把自己当下人,大家都是同志关系。”
  “同志?”高玉清刚要缩回去的手僵住了。这是一个她听过许多次、却从不敢往自己身上套的称呼。在女主人的要求下,高玉清开始和雇主一家同桌吃饭。她拘谨地往嘴里扒饭时,女主人拿过她的碗夹满了菜,“想吃什么吃什么。”
  家的温暖渐渐消融了高玉清的自卑,她急切地想做更多的事以回报对方的善意。许曼云生产后奶水不多,孩子饿得啼哭不止,高玉清急得彻夜难眠,四处打听催奶的方子。一位朋友介绍了都江堰的一位郎中,“有个很灵的偏方。”新津到都江堰有100多公里远,找不到车,她一咬牙,揣了点口粮竟徒步走去都江堰拿回了那个方子。
  孩子终于吃饱,甜甜入睡。看着高玉清长满水泡的双脚,许曼云哽咽着说:“姐,以后我们就是亲姐妹。”
  对这句“亲姐妹”,她百感交集。孩子过“百天”那天,许曼云叫上她一块儿去了相馆,“拍全家福。”摄影师招呼大家站好时,见她还杵在一边不动,许曼云又一把把她拉到了身边。
  活了35年,高玉清有了人生第一张照片。两条麻花辫儿,侧身站在“妹妹”许曼云身后,露出腼腆的笑容。从这一天开始,刘家的每一张全家福里都有她的身影。说是亲姐妹,就真的是亲姐妹!
  我帮你们撑起这个家
  不久,刘致台调到郫县工作,高玉清的户口有机会落户刘家并一起迁到郫县。刘家的户口簿上从此多了一页,“保姆,高玉清”,这页纸一直保留至今。
  高玉清认定了这个家,她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刘家的孩子,像亲妈一样给他们亲手缝制衣服、做好一日三餐、督促学习……她做的其实比亲妈更多。十年动乱,郫县也没能幸免。作为干部的刘致台与许曼云每天戴着牛鬼蛇神的高帽游街受批斗。精神和肉体折磨让许曼云心生绝念,那天游街回来,她摘下前同事给她戴上的批斗牌,伏在桌角大哭。高玉清煮了一碗荷包蛋端到她面前:“你要挺住,家里还有5个孩子。’荷包蛋的氤氲热气与这句朴实的话,给了她活下去的决心。
  没多久,许曼云和丈夫被关到“牛棚”进行改造。停了工资,5个孩子每人每月只有10元的生活费。许曼云一边流泪一边绝望地劝高玉清离开:“高姐,我们没有资格再留你,有好的着落你就走,我不怪你。”
  她没有多少文化,但做人的道理她比谁都明白。没人给她发工资了,高玉清还是坚持留了下来。越是艰难时刻,她越不能走。既然把这个家当做了自己的家,作为家里唯一的大人,此刻她就是孩子们的主心骨。
  没了家长,没了收入,一家人的生计全落在了高玉清一个人身上。孩子们饭不够吃,她就买来大筐的红萝卜煮饭。吃不饱,这是刘健鸣最深刻的记忆。几个孩子都在长身体阶段,红萝卜饭只能撑过上半月,下半月高玉清就带着他们去地里挖野菜。
  日子陡然清贫,跟在一个保姆身后挖野菜的孩子们,却并没失了章法,反而因心疼高娘提早成熟:再饿也会排队盛饭,吃完第一碗心满意足地抹嘴巴,没人去盛第二碗。在他们心中,高娘瘦弱的脊背是唯——座不会倒塌的山。
  祖传玉镯和豆瓣鱼
  高娘为孩子们卖掉祖传玉镯的事,在刘健鸣心底耿耿于怀了几十年。冬天,连野菜都找不到了,最小的孩子饿得嗷嗷哭。不久后,刘健鸣突然发现高娘左手腕空空荡荡。“高娘,你的手镯呢?”“卖了。”高玉清随口回答。
  玉镯不仅是珍贵的祖传之物,更是高玉清关于35岁前生活唯一的纪念。但在求生的年代,它就只值5元钱。
  可在高玉清看来,没有什么比孩子更宝贵,没有哪一样东西比爱更值得珍惜。这份爱也有严厉的时候。为了让弟妹们吃饱,老大跑去别家的菜园里偷菜,事情败露,高玉清痛打了他一顿。他不服气,给外地“改造”的母亲写信告状,母亲却这样回信:“我不在,高娘就是你们的妈妈,她怎么教育,你们就怎么听!”   生活终究恢复了正常,5个孩子把高玉清当妈妈对待,外人服里,她还是刘家的保姆。1980年代,她于“文革”期间忠义护主的事传开后,有人开出高薪“挖角”,却被她拒绝。
  后来许曼云夫妇给她介绍了不少对象,包括条件上佳的南下干部,却都被高玉清拒绝,她舍不得离开孩子们。
  1992年,刘致台工作调动到成都,高玉清户口再次随之迁移。在她的照顾下,孩子们渐渐长大,当兵、求学、结婚,她和许曼云送走了每个孩子。
  可刘家人只要在成都的,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聚一聚。因为每到周五,他们都会接到高娘的电话:“周末早点回来,给你们做好吃的。”
  这是品尝“妈妈的味道”的时候。每次高玉清都会给孩子们做一道豆瓣鱼。鲫鱼多刺,小辈们不爱吃,可每次端上桌,五兄妹都会谈兴大发。这是一道有故事的菜。在吃不上肉的年头,熟悉农村生活的高玉清跑到乡下的田里,亲手抓回鲫鱼。郫县出豆瓣,那时的调料最美味的就是豆瓣,厨房里传出豆瓣鱼浓郁的香气,是5个孩子对美食的所有想象。
  看着不再年轻的孩子们叽叽喳喳,高玉清安静地坐在一旁含笑看着他们。所有的执着付出,不正是为了此刻眼前这个完整温馨的家吗。
  当她老了
  1998年,高玉清终于结束了刘家的保姆生涯。男主人刘致台过世,兄妹几人心疼母亲与高玉清,给她们请了保姆。高玉清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你们不要我了。”一家人赶忙哄她:“怎么可能,我们绝不会让你离开。”
  做了45年保姆,高玉清与许曼云一起成了家里被侍奉的对象。8年后,她的一场病让几个孩子意识到,给高娘养老不只是请个保姆那样简单。一天,正在洗澡的高玉清昏迷在了浴缸里,右边身体瘫痪。看着病床上头发凌乱、面色枯黄、两条枯藤般的手臂埋在宽大病号服里的高娘,刘健鸣的眼泪唰地掉了下来。
  和电影《桃姐》一样,如何养老的问题也横亘在子女们面前。有人提议高娘病好了,给她找个好点的敬老院。刘健鸣与二哥一起反对:“高娘伺候了我们一辈子,就是亲妈,哪个子女舍得让身体瘫痪的母亲住敬老院?”她最后拍板:“接到温江来,我退休了,看病也方便。”
  刘健鸣作为排行中间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忽略。可她在高娘这里得到了完整的关注和爱,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最亲密。丈夫却忍不住给妻子泼冷水。女儿还在上初中,高娘手脚完全不能动,大小便要靠人帮忙,他对照顾老人没多大信心。“你帮我抬轮椅就行。”刘健鸣坚定地说。
  高玉清搬到了温江,刘健鸣买了张小床给女儿,自己跟高娘睡大床;高娘大小便不能自控,刘健鸣每夜起身好几次给她接尿,翻动身体;从卧室到客厅装有方便器的特殊座椅不过5米远,但高娘常常在这短短的距离里弄脏裤子,刘健鸣每天忍着异味给她换好几次衣服;听朋友说针灸能治疗偏瘫,她又每天推高玉清去理疗。高娘的身体渐渐有了知覺,连丈夫也在一次陪老人去医院理疗后兴高采烈地和妻子分享好消息:“高娘的脚有反应了,有力气了!”
  不是亲女,胜似亲女,2015年,刘家人和高玉清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采访的媒体络绎不绝。接受《家人》采访那天,刘健鸣夫妇正陪高娘在楼下散步,96岁的老人头发丝毫不乱、神态安详。刘健鸣在右边搀着自己,女婿蹲在她脚边,双手抬着她的脚往前“迈步”。“再走一步。”他们鼓励高玉清。高娘身体左斜,吃力地抬起右脚,脚步落地,她抬头看着刘健鸣,笑得像个求表扬的孩子。
其他文献
名人的恩怨向来引人关注,对思想家来说同样如此。《卢梭与休谟:他们的时代恩怨》就将关注的目标对准了活动于十八世纪但影响至今持久不衰的两位明星思想家——卢梭与休谟。  说卢梭与休谟是明星思想家,是因为两人在生前都已名满天下,死后更是随时间流逝而声誉日隆、影响弥巨,至今拥有不计其数的拥趸。作为极具独创性的思想家,卢梭以其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作品在政治理论、文学、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可以说,“卢梭改
期刊
天福号,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么,一说天福号,您老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对了,没错儿,就是酱肘子!天福号的酱肘子!  天福号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738年,屈指一算,都有278年了,绝对的北京老字号。可它的创始人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是一个名叫刘凤翔的山东人。  和今天带身手艺来京打工的外地人差不多,当年,这个刘师傅也是带着一身酱肉手艺从山东掖县来北京闯天下的!刚来北京
期刊
李敖曾说:“只有胡适和殷海光是我来台湾后,所能看到的算是可以赞美的知识分子,其他的人都不够看。傅斯年死得太早!要是再看了不起的知识分子,我只有照镜子,看我自己。”由于他崇拜殷海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学着殷的样子,一年四季都穿长袍。
期刊
扬帆进北平第一天就受到周恩来的两次批评,感到很委屈,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说:“看来,不是扬帆同志犯了工作不负责的错误,而是我犯了官僚主义的毛病。我找个时间,向他道歉,作检讨。”就这样,在一天晚上,周恩来找到扬帆,开口就说:“扬帆同志,对不起,叫你受委屈了!我是来向你作检讨的。”  周恩来是全世界公认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像这样一位伟人对待下级却是充满与众不同的人情味儿,体现
期刊
李晓军 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教授,  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4月7日,由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李晓军书画作品展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胡继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张景
期刊
2015年4月,一条募捐救父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发布这条消息的是个仅有8岁的美国小男孩,他将自己的照片放到募捐网页上,希望通过网友们的力量,帮助他年仅39岁却患了严重肾病的父亲渡过难关。网友们纷纷解囊,短短几天就募集到了7万多美元的换肾手术费。  歪打正着握拳萌照诞生  萨姆2006年9月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妈妈兰妮是位摄影师,爸爸贾斯汀是位蓝领工人,虽然家中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但萨姆的降生
期刊
我是4岁时跟爷爷奶奶家一起搬到北京的。当年,我们住在鼓楼西大街中绦胡同里的一个小四合院内。开始,母亲怕我和外面的“野孩子”学环了,不让我出门,但只要她一不注意,我就撤丫子了。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拆城墙,我家旁边的城墙都被夷为了平地,原来有城墙阻隔着的那条小河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成了我和小伙伴的“天堂”,春天我们在河边放风筝,夏天我们在河边逮蝴蝶和抓“老琉璃”(蜻蜓),秋天我们在河堤上玩“警
期刊
他外婆的父亲孔华清是陕甘督办,是冯玉祥的拜把兄弟;他的父系家族是满族钮祜禄氏,出了六位皇后,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东太后慈安太后。他在台湾生台湾长,祖籍在北京,外公是高级军官,童星起家,成为台湾著名演员、导演,是他把阮经天从配角带到影帝宝座。  《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钮承泽作为嘉宾参与节目拍摄,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  接到央视的邀请,
期刊
由东方飞云国际影视出品的大型古装武侠剧《新萧十一郎》已于2月9日大年初二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萧十一郎(严屹宽饰)自幼与狼为伍,十二岁时,他从狼口中救下年幼的沈璧君(甘婷婷饰),感激之余,沈璧君将一串玉坠挂在他的脖子上,自此两个孩子在彼此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十年后,萧十一郎已是江湖中声名响亮的大盗,所到之处从不失手。这日,失踪四年的妖女风四娘(李依晓饰)找到萧十一郎,想搭伙干一桩大买卖:原
期刊
一提起甘婷婷,观众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她在《新水浒传》里扮演的“潘金莲”,自从出演了这个角色,甘婷婷不仅为观众所熟知,更是被人贴上了“风情万种”的标签。此后,甘婷婷也出演过《深宫谍影》、《隋唐演义》、《十月围城》、《华胥引》等多部优秀作品,希望改变大家对她的刻板印象。如今甘婷婷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古装武侠剧《新萧十一郎》中饰演“白莲花”沈璧君,这不仅是她和武侠教父鞠觉亮继《新水浒传》、《十月围城》之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