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在线课程;线上教学;育人元素;沟通;专业课程思政
一、实施在线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专业育人包含了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是每位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做到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国家、行业和个人发展三个层面将思政目标实现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成长为有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技术型人才。这三个层面的具体目标如下文所述。
(1)国家层面: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教学,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认识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热爱祖国,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行业层面: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与职业道德。
(3)个人发展层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与学科认同感。
(二)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在线教学手段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交媒体时代,理工科专业教师需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利用信息技术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专业课堂。在线教学有诸多优点,但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教学手段,都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用好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与多样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課不停学”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在保证在线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切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地用好在线教学工具,是值得着力实践与探讨的问题。
二、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开展在线课程思政教学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1.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论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
(1)理论教学目标:为适应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及生态环保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污(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以及环境生物监测所必需的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资源化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2)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下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增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认识与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国家与社会利益。②培养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以及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③形成严谨求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学科认同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沟通交流能力。
2.教学思路
教师在课堂中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答疑解惑的作用,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倾向,结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从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实际着手,采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突出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既不能思政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也不能课程思政化,刻板地在每节课都进行思政教育,过于生硬和形式化。思政教学的关键是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配合度,让学生从心理上能够自觉地接受。本课程深入挖掘资源,包括中外典型人物、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典型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表1),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课前一课中一课后一课程反思全方位全过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结合专业相关视频、热点、书籍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使学生能坚定立场,理性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诱惑与误导,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才干。
(二)教学支撑条件
1.平台
在线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推动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本课程作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要在MOOC平台进行建设,已先后运行四期。课程平台大数据可有效便捷地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科学研判学情。课程教研组在往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优化,完善学习框架与导学、督学工作,保持在线资源时代性,体现行业文化与学科自信。
而开放化的信息也可能产生信息安全的威胁,在网络中浸泡成长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或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给予学生充分关注,帮助学生过滤有害信息,对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信息判断上进行实时有力的引导。
2.教师
抓好课程思政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课程为克服只有一名任课教师容易出现一言堂的弊端而组建课程团队,开展跨学科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教师在丰富学科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正确把握思政工作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才能做到明道、信道、行道。面对青年一代,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学生为中心,自觉从学生的视角和需要出发,以家国情怀和青年情怀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三)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
在开课前,教师除了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建好课程平台,还需要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停课不停学”的全员云端学习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事先营造好学习氛围,如提前发布公告,明确在线学习计划、内容与要求,并随机点名要求学生整装出镜,保持学习的仪式感。随着教学的开展,每次课前根据平台学情分析与师生的反馈,实时做好教学设计的微调。 2.课中
“讲授+讨论”是现在比较常用的课堂互动教学手段,但是如果互动太过生硬,让学生一直处于头脑风暴的被动的紧张状态,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应付心理。因此需要选择时代案例,从学生视角出发,让学生在共情式、反思性的实际案例情境中去感悟,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力求做到有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现以表1中若干案例举例说明。
(1)案例1“绪论”:微生物向人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危害。针对这一知识内容,列举弗莱明从失败的实验中发现青霉素的“幸运”、顾方舟研制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逆风而行,将专业内容讲授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世界,了解如何做到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用这些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历程,引导学生培养善于发现、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说明了人类与疾病的战斗从未停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团结应对,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
(2)案例2“病毒”、案例7“环境微生物新技术”:从病毒的基本知识内容拓展到疫情全球暴发下各国的担当及各行业的应对情况对比,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从白衣战士最美逆行,到千千万万青年在战疫中表现出的果敢、无畏、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明白奋斗的意义;由基因工程等环境微生物新技术的发展延伸到核酸檢测、无人化技术、人工智能在抗疫中的大显身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硬科技引领时代的未来,这也是对“学习无用论”的强有力反击,鼓励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
通过论述正是这种力扛重担、知难而上的责任感,支撑着环保工作者在默默地为社会守着最后一道防线:给排水系统的安全保障,医疗废物的消毒与处置。引入专业实习基地青口危废中心职业案例,让学生思考作为未来的环保工程师,需要具备何种专业素养,如何体现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提升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不轻言放弃,也不为名利所惑。
(3)案例8“微生物学实验”:通过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建立职业规范,同时引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珍惜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对于国外节节攀升的新冠肺炎确诊数据,谁也没有理由幸灾乐祸,因为每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国与其他国家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体现的是大国的务实与担当以及面对困难的大爱与大义,而不是甩锅、推责。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政府官网中的环保政策、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等信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养成求实、严谨、公正的职业规范意识与职业道德,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3.课后
立德树人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工作前伸后延,做好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朋友,课上课下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需求,而不能根据教师单方面的意愿在课堂上开展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教师可利用MOOC平台布置课后主题讨论、统计分析学情,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方式进行引导;另外通过课程QQ群和学生进行实时、持续、有效沟通,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消费观、生活习惯、关注的热点话题甚至是他们的表情包,从中获知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做好学生工作。
(四)思政教学目标考核
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过程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活跃度、学习态度、小组合作能力等都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依据,赋予一定权重。
(2)课后主题讨论融入思政元素:如引入环保案例,要求学生进行评判或是要求学生进行职业代人说明自己的做法,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
(3)课程总结论文: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前沿技术的外延学习能力,对课程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案例的专业性表达和研讨能力,对环境保护的学科认同感、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三、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
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这条渠道应包括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线互动过程中表现得活跃、积极,虽然大家隔着屏幕相距遥远,却在线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而这种教学效果的产生是以师生平时多交流沟通为基础的。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教师需要走下去,与学生敞开心扉,关注学生的所思所需,才能种好这片责任田。
但是,案例教学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最终是否能够支撑素质目标的达成,需要进行课后的反思与改进:思政教育是否与课程目标、专业目标相契合,是否与学生反馈一致,是否与理论教学活动联系紧密。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将思政教学纳入课程考评,可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但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政教学达成度的评价,达到明确可量化可操作的效果,是本课程需要持续改进的重点,还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经验互鉴、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完善。
一、实施在线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专业育人包含了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是每位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做到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国家、行业和个人发展三个层面将思政目标实现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成长为有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技术型人才。这三个层面的具体目标如下文所述。
(1)国家层面: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教学,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认识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热爱祖国,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行业层面: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与职业道德。
(3)个人发展层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与学科认同感。
(二)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在线教学手段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交媒体时代,理工科专业教师需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利用信息技术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专业课堂。在线教学有诸多优点,但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教学手段,都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用好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与多样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課不停学”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在保证在线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切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地用好在线教学工具,是值得着力实践与探讨的问题。
二、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开展在线课程思政教学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1.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论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
(1)理论教学目标:为适应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及生态环保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污(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以及环境生物监测所必需的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资源化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2)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下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增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认识与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国家与社会利益。②培养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以及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③形成严谨求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学科认同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沟通交流能力。
2.教学思路
教师在课堂中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答疑解惑的作用,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倾向,结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从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实际着手,采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突出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既不能思政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也不能课程思政化,刻板地在每节课都进行思政教育,过于生硬和形式化。思政教学的关键是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配合度,让学生从心理上能够自觉地接受。本课程深入挖掘资源,包括中外典型人物、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典型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表1),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课前一课中一课后一课程反思全方位全过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结合专业相关视频、热点、书籍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使学生能坚定立场,理性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诱惑与误导,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才干。
(二)教学支撑条件
1.平台
在线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推动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本课程作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要在MOOC平台进行建设,已先后运行四期。课程平台大数据可有效便捷地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科学研判学情。课程教研组在往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优化,完善学习框架与导学、督学工作,保持在线资源时代性,体现行业文化与学科自信。
而开放化的信息也可能产生信息安全的威胁,在网络中浸泡成长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或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给予学生充分关注,帮助学生过滤有害信息,对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信息判断上进行实时有力的引导。
2.教师
抓好课程思政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课程为克服只有一名任课教师容易出现一言堂的弊端而组建课程团队,开展跨学科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教师在丰富学科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正确把握思政工作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才能做到明道、信道、行道。面对青年一代,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学生为中心,自觉从学生的视角和需要出发,以家国情怀和青年情怀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三)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
在开课前,教师除了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建好课程平台,还需要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停课不停学”的全员云端学习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事先营造好学习氛围,如提前发布公告,明确在线学习计划、内容与要求,并随机点名要求学生整装出镜,保持学习的仪式感。随着教学的开展,每次课前根据平台学情分析与师生的反馈,实时做好教学设计的微调。 2.课中
“讲授+讨论”是现在比较常用的课堂互动教学手段,但是如果互动太过生硬,让学生一直处于头脑风暴的被动的紧张状态,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应付心理。因此需要选择时代案例,从学生视角出发,让学生在共情式、反思性的实际案例情境中去感悟,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力求做到有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现以表1中若干案例举例说明。
(1)案例1“绪论”:微生物向人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危害。针对这一知识内容,列举弗莱明从失败的实验中发现青霉素的“幸运”、顾方舟研制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逆风而行,将专业内容讲授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世界,了解如何做到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用这些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历程,引导学生培养善于发现、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说明了人类与疾病的战斗从未停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团结应对,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
(2)案例2“病毒”、案例7“环境微生物新技术”:从病毒的基本知识内容拓展到疫情全球暴发下各国的担当及各行业的应对情况对比,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从白衣战士最美逆行,到千千万万青年在战疫中表现出的果敢、无畏、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明白奋斗的意义;由基因工程等环境微生物新技术的发展延伸到核酸檢测、无人化技术、人工智能在抗疫中的大显身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硬科技引领时代的未来,这也是对“学习无用论”的强有力反击,鼓励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
通过论述正是这种力扛重担、知难而上的责任感,支撑着环保工作者在默默地为社会守着最后一道防线:给排水系统的安全保障,医疗废物的消毒与处置。引入专业实习基地青口危废中心职业案例,让学生思考作为未来的环保工程师,需要具备何种专业素养,如何体现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提升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不轻言放弃,也不为名利所惑。
(3)案例8“微生物学实验”:通过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建立职业规范,同时引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珍惜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对于国外节节攀升的新冠肺炎确诊数据,谁也没有理由幸灾乐祸,因为每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国与其他国家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体现的是大国的务实与担当以及面对困难的大爱与大义,而不是甩锅、推责。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政府官网中的环保政策、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等信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养成求实、严谨、公正的职业规范意识与职业道德,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3.课后
立德树人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工作前伸后延,做好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朋友,课上课下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需求,而不能根据教师单方面的意愿在课堂上开展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教师可利用MOOC平台布置课后主题讨论、统计分析学情,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方式进行引导;另外通过课程QQ群和学生进行实时、持续、有效沟通,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消费观、生活习惯、关注的热点话题甚至是他们的表情包,从中获知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做好学生工作。
(四)思政教学目标考核
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过程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活跃度、学习态度、小组合作能力等都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依据,赋予一定权重。
(2)课后主题讨论融入思政元素:如引入环保案例,要求学生进行评判或是要求学生进行职业代人说明自己的做法,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
(3)课程总结论文: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前沿技术的外延学习能力,对课程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案例的专业性表达和研讨能力,对环境保护的学科认同感、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三、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
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这条渠道应包括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线互动过程中表现得活跃、积极,虽然大家隔着屏幕相距遥远,却在线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而这种教学效果的产生是以师生平时多交流沟通为基础的。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教师需要走下去,与学生敞开心扉,关注学生的所思所需,才能种好这片责任田。
但是,案例教学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最终是否能够支撑素质目标的达成,需要进行课后的反思与改进:思政教育是否与课程目标、专业目标相契合,是否与学生反馈一致,是否与理论教学活动联系紧密。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将思政教学纳入课程考评,可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但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政教学达成度的评价,达到明确可量化可操作的效果,是本课程需要持续改进的重点,还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经验互鉴、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