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教学《雷雨》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句话时,我问:“你看过下雷阵雨吗,下雨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看到下雨时很高兴,心情很舒服,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下一场雷阵雨比较凉爽,而且下雨过后还可能看彩虹。”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悟出:这句话应该读得高兴一些。再如教学《春雨》文中开头和结尾“春雨沙沙,春雨沙沙”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春雨时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春雨细细、蒙蒙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春雨沙沙下的情景呢?”学生就懂得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的技巧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互评互学,不断提高。
三、采用多种诵读教学手段,激发积极性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我们指导学生读书,如果总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指名读、分行读、齐读、小组比赛读、接龙读等。让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但要注意读得有层次性,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重在变化,逐步深入。如教学第一册《比尾巴》一课时,通过问答式的读,使学生知道兔、猴、孔雀尾巴各自具有的特征。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達情意的韵律,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像《纸的故事》这样有对话情节的课文时,学生喜欢分角色读,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扮角色读。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对课文理解更加正确深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光靠课内练习,必须要辅之以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例如经常组织学生收听广播、欣赏录音、组织讲演会、诗歌朗诵会、参加读报活动、排演小话剧等,使学生通过这些朗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活用激励性评价语,树立学生的信心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富有艺术的激励评价语如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一把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一颗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里。课堂上,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如能用肯定性、激励性的语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便能从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情感到朗读当中。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说一些朗读评价语言,如“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这些评价语看似随手拈来,但非常富有表现力和鼓动性。如此真诚、亲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鼓舞呢?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是心灵的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比如我指导学生读《秋天的雨》中的两个句子(课件出示):“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在一名学生读完第一句后带着欣赏的目光说:“呀,你的读让人觉得凉快极了,黄黄的叶子肯定要感谢你读出了它带来凉快。”这位学生听了,小脸红红的,兴奋不已地对我说:“老师,我还想读读第二句。”于是,这位学生又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还情不自禁地做起“飘哇飘哇”的动作,可投入了。读完后,同学们都不由得鼓起掌来。我高兴地说:“谢谢你给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飘了那么久,累了吧?快坐下休息吧。”这位学生兴奋地坐下来。在教师评价语的激励下,其他同学读朗读的信心增强了,积极参与课文朗读,《秋天的雨》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趣。因此,我们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朗读表现,善用、巧用、活用评价语言,艺术地、创造性地去评价学生的朗读活动,能发挥朗读评价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在读书声中尽情流淌。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教学《雷雨》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句话时,我问:“你看过下雷阵雨吗,下雨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看到下雨时很高兴,心情很舒服,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下一场雷阵雨比较凉爽,而且下雨过后还可能看彩虹。”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悟出:这句话应该读得高兴一些。再如教学《春雨》文中开头和结尾“春雨沙沙,春雨沙沙”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春雨时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春雨细细、蒙蒙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春雨沙沙下的情景呢?”学生就懂得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的技巧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互评互学,不断提高。
三、采用多种诵读教学手段,激发积极性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我们指导学生读书,如果总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指名读、分行读、齐读、小组比赛读、接龙读等。让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但要注意读得有层次性,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重在变化,逐步深入。如教学第一册《比尾巴》一课时,通过问答式的读,使学生知道兔、猴、孔雀尾巴各自具有的特征。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達情意的韵律,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像《纸的故事》这样有对话情节的课文时,学生喜欢分角色读,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扮角色读。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对课文理解更加正确深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光靠课内练习,必须要辅之以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例如经常组织学生收听广播、欣赏录音、组织讲演会、诗歌朗诵会、参加读报活动、排演小话剧等,使学生通过这些朗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活用激励性评价语,树立学生的信心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富有艺术的激励评价语如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一把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一颗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里。课堂上,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如能用肯定性、激励性的语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便能从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情感到朗读当中。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说一些朗读评价语言,如“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这些评价语看似随手拈来,但非常富有表现力和鼓动性。如此真诚、亲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鼓舞呢?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是心灵的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比如我指导学生读《秋天的雨》中的两个句子(课件出示):“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在一名学生读完第一句后带着欣赏的目光说:“呀,你的读让人觉得凉快极了,黄黄的叶子肯定要感谢你读出了它带来凉快。”这位学生听了,小脸红红的,兴奋不已地对我说:“老师,我还想读读第二句。”于是,这位学生又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还情不自禁地做起“飘哇飘哇”的动作,可投入了。读完后,同学们都不由得鼓起掌来。我高兴地说:“谢谢你给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飘了那么久,累了吧?快坐下休息吧。”这位学生兴奋地坐下来。在教师评价语的激励下,其他同学读朗读的信心增强了,积极参与课文朗读,《秋天的雨》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趣。因此,我们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朗读表现,善用、巧用、活用评价语言,艺术地、创造性地去评价学生的朗读活动,能发挥朗读评价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在读书声中尽情流淌。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