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政治生涯与胡锦涛相似,加之与胡锦涛的密切联系,胡春华被视为未来中国最高领导层极可能的候选之一。
10月5日,人民网旗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胡春华:用综合指标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包括人均GDP等》为题,报道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谈发展方式转变。这是近期该网站推出的迎接十七届五中全会系列报道之一。
报道整理了胡春华今年以来的若干相关讲话,如3月15日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所称“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以及8月23日在某座谈会上强调的“采用综合指标科学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既要包括GDP、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经济增长指标,更重要的是包括民生改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社会事业等发展指标”。
媒体对于胡春华的高调关注不难理解。事实上,自2006年出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始,到2008年调任河北省代省长,直至去年底升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他就一直是众所瞩目的焦点。
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曾屡创中国政坛“第一”:27岁当上副厅,43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45岁成为最年轻的省长,46岁更成为主政一方的省市一把手。其在西藏和团中央的政治生涯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颇有几分相似,加之与胡锦涛的密切联系,胡春华甚至被海外媒体视为未来中国最高领导层极可能的候选之一。
超前眼光
胡春华1963年4月生于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马岩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随母姓,母亲是妇女队长,父亲是生产队的保管员。家中7个兄弟姐妹,胡春华排行第四,早年大姐已过世。
媒体报道了胡春华年少时的艰苦:读初中离家4公里,读高中离家6.5公里,他都徒步往返,“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但他学习优异,1979年,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仅16岁的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五峰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他到水电站工地背河沙,一个暑假挣了100多元,加上其父东挪西借,才凑齐路费和学费。
刚进北大时,胡春华是班上年龄最小,个头也最小的学生,同学们叫他“小不点”。天资加上勤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担任系团委书记等职务。1983年,他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本可留在北京工作,但他却主动申请远赴西藏。
当年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作为3名毕业生代表之一,胡春华表示,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改变了自己的家乡,一个曾经闭塞的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下决心去西藏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也能实现现代化。
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为报道,也受到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锦涛的关注和鼓励。几年后,与胡春华同时进藏的4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只有6个人留了下来,其中就包括胡春华。
有分析称,10多年后的1995年中央正式开展了干部援藏工作,截至今年7月31日已选派6批共4741名干部进藏工作,其中多数人都因此获得超常规拔擢。而反观当初胡春华的进藏固然带有理想色彩,但他的仕途飞跃显然也与这一选择息息相关,更衬出其超前的眼光与过人的胆识。
进藏20年
到了拉萨,胡春华最初被分配至西藏自治区团委任组织部干事,主要负责抄写校对文件。后到西藏青年报社工作,1985年底调入西藏饭店,任党委副书记兼人事部经理等职。
1987年8月,年僅24岁的他出任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消息人士称,由于当时胡春华实在太年轻,并未相应地把他提拔为副厅级,仍为正处级。直到1990年2月,他的级别才变为副厅级。但时年不足27岁的胡春华,仍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副厅级官员之一。
1992年3月,胡春华获得外放机会,到林芝地区担任行署任副专员;9个月后,便升任自治区团委书记。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年到1992年底的这段时间,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正是胡锦涛。1995年7月,胡春华再次被外放到山南地区任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间,到中央党校培训部一年制中青班学习,学习结束后不久,即升任山南地委常务副书记(正地级,主持地委工作)。
1997年12月,胡春华被调入共青团中央工作,从而结束了他在西藏工作的第一阶段,共14年。在团中央期间,他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34岁的他,成为全中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官员之一。胡春华曾分管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据老报人回忆,他对报社员工“很是信任与尊重”。其间,他还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学习。
4年团中央工作经历之后,胡春华2001年7月再次进藏,历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兼秘书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区党委党校校长等职。到2006年底离开西藏时,他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西藏人给了胡春华这样的评价:“稳重、持平,爱下基层;精明能干,办事能力极强。”公开报道也显示,胡春华在西藏工作近20年里,西藏7个地级市去了6个,75个县市跑了50多个。对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他步行前往检查工作,一来一回走了15天。
“小胡锦涛”
2006年12月,在人生仕途上一路屡抢“第一”的胡春华二进团中央,接替周强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并在次年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
不过,胡春华在近五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并未创造“第一”。自1984年12月始,历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分别是胡锦涛、宋德福(已去世)、李克强、周强和胡春华,他们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年龄分别是42岁、39岁、38岁、38岁、43岁,胡春华年龄最大。
离开这一职务后,胡锦涛调任贵州省委书记,当时年仅43岁;宋德福先出任人事部部长,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组长,再出任福建省委书记,当时已54岁;李克强、周强均直接调往地方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前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43岁,后者任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46岁。胡春华的过渡期也只有一年多,出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45岁。
而与以往的团中央第一书记到职前的资历相比较,胡春华的地方资历优势最强。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他似乎也与大机关里的懒散浮躁作风难以融合。在2007年3月的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他罕见地痛斥部分团干部心态浮躁、忙于应酬、夸夸其谈、行为张扬,要求团系统的官员低调做人,多到基层,少说多干。
海外媒体在总结当时已被视为“中共第六代领军人物”的胡春华履历时,将其与胡锦涛相提并论,甚至称胡春华为“小胡锦涛”。
二人的政治生涯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除了都在西藏工作过、都曾执掌团中央并由团中央调任地方党政一把手外,与胡春华主动赴藏工作类似,当年胡锦涛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不久也奔赴甘肃刘家峡水电站。胡春华还被认为是胡锦涛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期间的重要助手,是胡锦涛的嫡系人马。
胡锦涛从贵州来到西藏后,1989年3月间,是他得到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肯定的重要转折。而时任自治区团委副书记的胡春华,担任胡锦涛处理西藏问题联络组成员,与胡锦涛一起经历了那段动荡时期,得到他的肯定。中国网络在介绍胡春华背景时也毫不避讳地说:“在胡锦涛身边的31个多月里,他的精明能干与超强的办事能力,给胡锦涛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据传,1992年,在胡锦涛被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钦定为第四代接班人后,他亲自打电话,让当时年仅29岁的胡春华升任共青团西藏区委书记。此后,其对胡春华的提拔更可谓不遗余力。反观胡春华在西藏任职时发表的讲话,言必称胡锦涛,四平八稳、毫不逾矩,即使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时,他也说胡锦涛关于《江选》的有关讲话是精辟概要、理论指南。
三鹿事件危机
2008年3月,胡春华空降河北省委副书记,4月被任命为河北省副省长、代理省长。时年45岁的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长。次年1月,正式当选河北省省长。
但很快迎接他的是一连串严峻的挑战。先是2008年7月,蔚县李家洼煤矿发生特大矿难,造成30多名矿工死亡,事故发生后,矿主和县乡政府有关干部串通瞒报事故。包括蔚县县委书记李宏兴等25名党政干部因此受到处理。而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更让河北成了舆论漩涡的中心。
三鹿事件堪称近年来中国最重大的食品危机。据报道,事件起于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而人为加入三聚氰胺,引起婴儿泌尿系统结石。三鹿集团从当年3月份开始就陆续接到相关投诉,虽开展了一些调查,在确认奶粉质量出现问题后,采取了召回部分市场的产品、封存还没有出库的产品等措施,但直到8月2日才向石家庄市政府报告;而石家庄市政府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布,并直到9月9日才向河北省政府报告。
2008年9月15日,卫生部公布,截至当天8时,全国医疗机构共临床诊断1253名患儿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其中2名已死亡。而到目前,另据统计,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已导致中国30万婴儿患病,超过5万患儿入院治疗,至少6名儿童死亡。
在此后的大规模问责中,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食药监局、质监局等部门负责人,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被免职,三鹿集团党委书记田文华被免职和刑拘。同年9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也被免职。2009年1月,田文华因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无期徒刑。
外媒分析称,这也是胡春华仕途的危机,如果处理不慎,很可能前途尽毁。其此前一直在西藏和团中央工作,从政20多年亦未曾遇到任何重大危机,尤其是独当一面之时。而在危机中的反应与处理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针对河北系列危机,胡春华痛斥地方官“没出事麻痹大意,出了事麻木不仁”,展示出雷霆之怒。总体而言,他表现得还算中规中矩,尤其是配合中央查处三鹿事件时不偏不倚,雷厉风行。
报道还指,胡春华彼时到任时间不长,也因此能得以逃过问責。同时,河北官场本土势力强大,“空降部队”虽有尚方宝剑,但强龙始终压不过地头蛇。被免的吴显国就是河北地方实力派的中坚人物,当地民间甚至流传,其曾在省委常委会上与胡春华面对面拍桌子,丝毫不给任何颜面。
内蒙新政
经受住三鹿事件考验的胡春华,2009年11月接替储波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开始主政一方,成为中国政坛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值得关注的是,在同期这波地方大员人事变动中,与胡春华同为46岁的新任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加上周强等,均被视为第六代接班群体的有力竞争者。
在胡春华到来前,北方能源重镇内蒙古2000年至2008年连续8年GDP增长领跑全国,年均增幅17.6%,被经济界称为“内蒙古现象”。凭借丰富的资源,曾经破烂不堪的鄂尔多斯,如今成为内蒙古最富裕的地区,2009年人均GDP超过了香港。
然而,支撑这些辉煌数字的全是资源型产业,煤炭、电力、乳业、化工、钢铁等重点产业也都离不开资源消耗。同时,经济的增长并未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长,内蒙古城镇居民、农牧民平均收入仍低于全国水平。
2010年内蒙古“两会”上,胡春华的执政思路即已相当清晰。
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胡春华提出为民生“办好十件实事”,实施“十大工程”的承诺,民生工程投资高达512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大幅提高当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两项指标分别为11%和10%,高于2009年的9.8%和6.1%。当地政经观察人士解读,胡春华希望利用民生指标倒逼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胡春华推出的结构调整战略则包括:一是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电路港一体化经营,拓展煤化工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全面提高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二是加大非煤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内蒙古产业体系的重子。按照规划,内蒙古今后几年将打造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百万千瓦光伏产业基地、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煤化工基地。
为了给产业结构调整留下空间,胡春华决定适度放缓2010年经济发展速度:GDP增长目标为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
而显然,前述媒体整理的胡春华今年以来若干讲话,其要旨亦与他的这一执政思路一脉相承。
此外,胡春华还提出了“呼包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蓝图。呼包鄂三地集资源、技术、装备制造于一体,占据内蒙古一半以上的GDP收入,但三地产业发展存在趋同的现象。胡春华要求,要加紧制定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呼包鄂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三地之间在物流、金融、信息、交通、产业发展上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10月5日,人民网旗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胡春华:用综合指标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包括人均GDP等》为题,报道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谈发展方式转变。这是近期该网站推出的迎接十七届五中全会系列报道之一。
报道整理了胡春华今年以来的若干相关讲话,如3月15日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所称“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以及8月23日在某座谈会上强调的“采用综合指标科学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既要包括GDP、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经济增长指标,更重要的是包括民生改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社会事业等发展指标”。
媒体对于胡春华的高调关注不难理解。事实上,自2006年出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始,到2008年调任河北省代省长,直至去年底升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他就一直是众所瞩目的焦点。
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曾屡创中国政坛“第一”:27岁当上副厅,43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45岁成为最年轻的省长,46岁更成为主政一方的省市一把手。其在西藏和团中央的政治生涯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颇有几分相似,加之与胡锦涛的密切联系,胡春华甚至被海外媒体视为未来中国最高领导层极可能的候选之一。
超前眼光
胡春华1963年4月生于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马岩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随母姓,母亲是妇女队长,父亲是生产队的保管员。家中7个兄弟姐妹,胡春华排行第四,早年大姐已过世。
媒体报道了胡春华年少时的艰苦:读初中离家4公里,读高中离家6.5公里,他都徒步往返,“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但他学习优异,1979年,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仅16岁的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五峰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他到水电站工地背河沙,一个暑假挣了100多元,加上其父东挪西借,才凑齐路费和学费。
刚进北大时,胡春华是班上年龄最小,个头也最小的学生,同学们叫他“小不点”。天资加上勤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担任系团委书记等职务。1983年,他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本可留在北京工作,但他却主动申请远赴西藏。
当年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作为3名毕业生代表之一,胡春华表示,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改变了自己的家乡,一个曾经闭塞的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下决心去西藏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也能实现现代化。
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为报道,也受到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锦涛的关注和鼓励。几年后,与胡春华同时进藏的4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只有6个人留了下来,其中就包括胡春华。
有分析称,10多年后的1995年中央正式开展了干部援藏工作,截至今年7月31日已选派6批共4741名干部进藏工作,其中多数人都因此获得超常规拔擢。而反观当初胡春华的进藏固然带有理想色彩,但他的仕途飞跃显然也与这一选择息息相关,更衬出其超前的眼光与过人的胆识。
进藏20年
到了拉萨,胡春华最初被分配至西藏自治区团委任组织部干事,主要负责抄写校对文件。后到西藏青年报社工作,1985年底调入西藏饭店,任党委副书记兼人事部经理等职。
1987年8月,年僅24岁的他出任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消息人士称,由于当时胡春华实在太年轻,并未相应地把他提拔为副厅级,仍为正处级。直到1990年2月,他的级别才变为副厅级。但时年不足27岁的胡春华,仍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副厅级官员之一。
1992年3月,胡春华获得外放机会,到林芝地区担任行署任副专员;9个月后,便升任自治区团委书记。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年到1992年底的这段时间,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正是胡锦涛。1995年7月,胡春华再次被外放到山南地区任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间,到中央党校培训部一年制中青班学习,学习结束后不久,即升任山南地委常务副书记(正地级,主持地委工作)。
1997年12月,胡春华被调入共青团中央工作,从而结束了他在西藏工作的第一阶段,共14年。在团中央期间,他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34岁的他,成为全中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官员之一。胡春华曾分管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据老报人回忆,他对报社员工“很是信任与尊重”。其间,他还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学习。
4年团中央工作经历之后,胡春华2001年7月再次进藏,历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兼秘书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区党委党校校长等职。到2006年底离开西藏时,他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西藏人给了胡春华这样的评价:“稳重、持平,爱下基层;精明能干,办事能力极强。”公开报道也显示,胡春华在西藏工作近20年里,西藏7个地级市去了6个,75个县市跑了50多个。对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他步行前往检查工作,一来一回走了15天。
“小胡锦涛”
2006年12月,在人生仕途上一路屡抢“第一”的胡春华二进团中央,接替周强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并在次年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
不过,胡春华在近五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并未创造“第一”。自1984年12月始,历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分别是胡锦涛、宋德福(已去世)、李克强、周强和胡春华,他们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年龄分别是42岁、39岁、38岁、38岁、43岁,胡春华年龄最大。
离开这一职务后,胡锦涛调任贵州省委书记,当时年仅43岁;宋德福先出任人事部部长,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组长,再出任福建省委书记,当时已54岁;李克强、周强均直接调往地方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前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43岁,后者任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46岁。胡春华的过渡期也只有一年多,出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45岁。
而与以往的团中央第一书记到职前的资历相比较,胡春华的地方资历优势最强。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他似乎也与大机关里的懒散浮躁作风难以融合。在2007年3月的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他罕见地痛斥部分团干部心态浮躁、忙于应酬、夸夸其谈、行为张扬,要求团系统的官员低调做人,多到基层,少说多干。
海外媒体在总结当时已被视为“中共第六代领军人物”的胡春华履历时,将其与胡锦涛相提并论,甚至称胡春华为“小胡锦涛”。
二人的政治生涯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除了都在西藏工作过、都曾执掌团中央并由团中央调任地方党政一把手外,与胡春华主动赴藏工作类似,当年胡锦涛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不久也奔赴甘肃刘家峡水电站。胡春华还被认为是胡锦涛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期间的重要助手,是胡锦涛的嫡系人马。
胡锦涛从贵州来到西藏后,1989年3月间,是他得到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肯定的重要转折。而时任自治区团委副书记的胡春华,担任胡锦涛处理西藏问题联络组成员,与胡锦涛一起经历了那段动荡时期,得到他的肯定。中国网络在介绍胡春华背景时也毫不避讳地说:“在胡锦涛身边的31个多月里,他的精明能干与超强的办事能力,给胡锦涛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据传,1992年,在胡锦涛被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钦定为第四代接班人后,他亲自打电话,让当时年仅29岁的胡春华升任共青团西藏区委书记。此后,其对胡春华的提拔更可谓不遗余力。反观胡春华在西藏任职时发表的讲话,言必称胡锦涛,四平八稳、毫不逾矩,即使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时,他也说胡锦涛关于《江选》的有关讲话是精辟概要、理论指南。
三鹿事件危机
2008年3月,胡春华空降河北省委副书记,4月被任命为河北省副省长、代理省长。时年45岁的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长。次年1月,正式当选河北省省长。
但很快迎接他的是一连串严峻的挑战。先是2008年7月,蔚县李家洼煤矿发生特大矿难,造成30多名矿工死亡,事故发生后,矿主和县乡政府有关干部串通瞒报事故。包括蔚县县委书记李宏兴等25名党政干部因此受到处理。而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更让河北成了舆论漩涡的中心。
三鹿事件堪称近年来中国最重大的食品危机。据报道,事件起于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而人为加入三聚氰胺,引起婴儿泌尿系统结石。三鹿集团从当年3月份开始就陆续接到相关投诉,虽开展了一些调查,在确认奶粉质量出现问题后,采取了召回部分市场的产品、封存还没有出库的产品等措施,但直到8月2日才向石家庄市政府报告;而石家庄市政府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布,并直到9月9日才向河北省政府报告。
2008年9月15日,卫生部公布,截至当天8时,全国医疗机构共临床诊断1253名患儿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其中2名已死亡。而到目前,另据统计,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已导致中国30万婴儿患病,超过5万患儿入院治疗,至少6名儿童死亡。
在此后的大规模问责中,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食药监局、质监局等部门负责人,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被免职,三鹿集团党委书记田文华被免职和刑拘。同年9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也被免职。2009年1月,田文华因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无期徒刑。
外媒分析称,这也是胡春华仕途的危机,如果处理不慎,很可能前途尽毁。其此前一直在西藏和团中央工作,从政20多年亦未曾遇到任何重大危机,尤其是独当一面之时。而在危机中的反应与处理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针对河北系列危机,胡春华痛斥地方官“没出事麻痹大意,出了事麻木不仁”,展示出雷霆之怒。总体而言,他表现得还算中规中矩,尤其是配合中央查处三鹿事件时不偏不倚,雷厉风行。
报道还指,胡春华彼时到任时间不长,也因此能得以逃过问責。同时,河北官场本土势力强大,“空降部队”虽有尚方宝剑,但强龙始终压不过地头蛇。被免的吴显国就是河北地方实力派的中坚人物,当地民间甚至流传,其曾在省委常委会上与胡春华面对面拍桌子,丝毫不给任何颜面。
内蒙新政
经受住三鹿事件考验的胡春华,2009年11月接替储波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开始主政一方,成为中国政坛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值得关注的是,在同期这波地方大员人事变动中,与胡春华同为46岁的新任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加上周强等,均被视为第六代接班群体的有力竞争者。
在胡春华到来前,北方能源重镇内蒙古2000年至2008年连续8年GDP增长领跑全国,年均增幅17.6%,被经济界称为“内蒙古现象”。凭借丰富的资源,曾经破烂不堪的鄂尔多斯,如今成为内蒙古最富裕的地区,2009年人均GDP超过了香港。
然而,支撑这些辉煌数字的全是资源型产业,煤炭、电力、乳业、化工、钢铁等重点产业也都离不开资源消耗。同时,经济的增长并未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长,内蒙古城镇居民、农牧民平均收入仍低于全国水平。
2010年内蒙古“两会”上,胡春华的执政思路即已相当清晰。
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胡春华提出为民生“办好十件实事”,实施“十大工程”的承诺,民生工程投资高达512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大幅提高当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两项指标分别为11%和10%,高于2009年的9.8%和6.1%。当地政经观察人士解读,胡春华希望利用民生指标倒逼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胡春华推出的结构调整战略则包括:一是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电路港一体化经营,拓展煤化工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全面提高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二是加大非煤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内蒙古产业体系的重子。按照规划,内蒙古今后几年将打造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百万千瓦光伏产业基地、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煤化工基地。
为了给产业结构调整留下空间,胡春华决定适度放缓2010年经济发展速度:GDP增长目标为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
而显然,前述媒体整理的胡春华今年以来若干讲话,其要旨亦与他的这一执政思路一脉相承。
此外,胡春华还提出了“呼包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蓝图。呼包鄂三地集资源、技术、装备制造于一体,占据内蒙古一半以上的GDP收入,但三地产业发展存在趋同的现象。胡春华要求,要加紧制定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呼包鄂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三地之间在物流、金融、信息、交通、产业发展上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