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新出台的QE2将引发全球流动性过剩,给世界经济复苏添加更多不确定性。
当地时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QE2),将在2011年6月底前以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的方式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宣布,联邦基金利率仍维持在0-0.25%的水平不变。
美联储的决议进一步向市场表明,美元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对主要货币贬值,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水平,以刺激本国的经济和出口,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发达经济体不排除政策跟进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出台,国际资本市场立即反响强烈:外汇市场上,美元对非美货币大幅下跌,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一度冲高到1∶1.4282,创今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而日本东京股市日经股指则连日攀升。
据报道,出于对美联储可能出台更多量化宽松的担忧,日本央行特意将下一次的议息会议提早到11月5日召开。不过,日本最终并没有采取跟进措施,暂未宣布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考虑到在美联储宣布决策后日元没有出现太大幅度的上涨,因此选择了暂时观望。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段时间日本仍很可能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以抵消美联储二次宽松的影响。
当天会议结束后,日本央行总裁白川方明即表示,当局依然“很可能”扩大资产收购规模。针对日元持续走强、通缩加大的不利局面,日本央行于10月初曾推出了一只5万亿日元的基金,用于收购国债、公司债等资产。
英国和欧洲央行也没有针对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马上做出反应。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没有通过立即扩大债券购买规模的计划,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5%不变。欧洲央行亦表示,该行管理委员会在月度例会上也决定维持所有官方利率不变。
2010年上半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可谓闹得沸沸扬扬,以希腊为首的“欧猪五国”(PIGS)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PD)比重一度超过100%,致使国际资本市场上欧元汇率一泻千里。由于欧洲政府迅速采取了包括紧缩财政、一揽子联合救援计划等举措,加上欧元的贬值带动了欧元区的出口,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拉动作用。
此次美联储的单方面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疑将使欧元迅速升值,从而削弱欧元区经济的竞争力,有可能使欧元区陷入通缩状态,使得刚渡过主权信用风波的欧元区再次陷入危机。目前,欧元区接近3%的通胀率已经使得欧洲央行无法抑制欧元升值,进一步加大了通货紧缩的风险,从而增加主权债务的估值。
虽然英国和欧洲央行都没有针对联储的最新举动马上做出反应,但业内人士认为,一旦美元因为二次量化而继续走软、进而对英镑、欧元等货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或是欧洲自身的经济复苏乏力,不管是英国还是欧元区,都可能推迟利率政策回归正常化的步伐,甚至也重新走回量化宽松的老路。
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雪上加霜
此次QE2,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新增的6000亿美元,等于是让美元贬值20%。势必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推涨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输入型通胀”。
基金跟踪研究机构EPFR的统计显示,今年截至10月底,其跟踪的各类新兴市场股票基金累计净流入464亿美元资金,而2009年全年的流入也不过94亿美元。而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当前经济面临的首要威胁正是通胀,大量热钱涌入无疑令通胀压力雪上加霜。
由于国际汇率结构状况和贸易结构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国家面对“输入型通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加息回收国内流动性,美元贬值的大部分成本由此就转嫁到了这些国家身上。对那些经济复苏较快并较早实行宽松退出政策的国家影响尤其明显。
一方面,涌入的热钱通过套息交易的方式赚取息差,同时还会对各类风险资产进行投机性炒作,推高固定资产,如房地产的价格,增加市场泡沫;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使得以美元储备为主的外汇资产及美元债权严重缩水,其美元债务得到稀释的同时,却令持有国家蒙受巨额的美元资产汇兑损失。
为此,德国财长朔伊布勒指出,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不会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美元持续贬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热钱流入新兴经济体市场有可能会对其出口造成毁灭性影响等等,这些都将给全球经济复苏添加更多的变数。
而一旦美国经济企稳复苏,美联储又会迅速收回流动性,导致在各新兴经济体的热钱迅速回流美国,推高的资产泡沫会在短期内迅速破灭,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造成致命打击。
日前,巴西央行已经公开表示已决定调高外资投资本国债券的金融交易税,并采取其他审慎措施,以防止美国宽松政策所带来的信贷泡沫。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美联储此次在市场上购买大量债券,会一定程度上推升固定收益类债券的价格,压低市场收益率,降低借贷成本,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挖掘潜在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国内经济的复苏和降低失业率。
但美国堪萨斯联储主席托马斯・霍恩指出,收购更多债券的风险高于利益。这种继续处于较高水平的货币融通性提高了未来金融不平衡性的风险,将在长期内导致通胀预期上升,从而令经济产生动摇。
此外,新的宽松货币政策还将引发全球范围的“汇率战”。在巴西财长公开断言一场货币战争已经打响后,IMF总裁卡恩日前也表示担忧“发生货币战争”的可能性,而“汇率战”亦将伤及全球贸易和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是现实风险
日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美国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将产生副作用。他说,新一轮量化宽松对创造美国就业和保持美国本土低通胀有好处。美国经济复苏较弱,失业率相對高且通胀率水平较低,从这种目标出发,在美国政策利率很低的情况下,采用适量宽松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是,美元是一种国际性货币,是储备货币,其不仅有储备目的,全球相当多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用美元,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也使用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资源类价格暴涨,这些将导致各国被迫“输入”通胀。
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复苏势头良好,但高物价、高通胀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0月消费价格指数(CPI)更是达到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4.4%。
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仍停留在金融危机时的最低水平,负利率效应明显,导致大量游资涌入楼市,推高资产泡沫。为此,10月19日,中国央行在时隔3年后首次调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向市场发出遏制恶性投机需求的强烈信号。
继中国加息之后,印度、澳大利亚也相继加息,资产管制日趋严格。而新兴国家被动采用加息等货币价格政策,以及资本管制等手段,为的正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热钱涌入及通胀走高。
但从全球资本流通的角度考虑,加息在收紧国内流动性的同时,会受到国际套利热钱,尤其是通过经常项下的母子公司跨国贸易方式注入的热钱的对冲影响。而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无疑将加剧通胀预期。
而通胀预期又引发加息和加息预期。近期,外界对于中国可能在年内再次加息的预期也因此有所升温。渣打银行11月5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可能在年底前再次加息。世界银行亦在报告中建议,为了抑制通胀预期,中国需要进一步上调利率。
但加息对复苏中的新兴经济体将是不可承受之重。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动力更多的来自财政政策,当财政政策的效应释放殆尽,到那时,如果利率处于高位,货币不断升值,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就可能嘎然而止。
而当全球通胀时代来临时,各国也将不得不提高利率来抵御通胀,美联储亦不例外。那时大量热钱将撤出新兴市场回归美国,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则被迫熄火,这意味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中断,由此面临“二次探底”的现实风险。
当地时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QE2),将在2011年6月底前以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的方式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宣布,联邦基金利率仍维持在0-0.25%的水平不变。
美联储的决议进一步向市场表明,美元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对主要货币贬值,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水平,以刺激本国的经济和出口,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发达经济体不排除政策跟进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出台,国际资本市场立即反响强烈:外汇市场上,美元对非美货币大幅下跌,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一度冲高到1∶1.4282,创今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而日本东京股市日经股指则连日攀升。
据报道,出于对美联储可能出台更多量化宽松的担忧,日本央行特意将下一次的议息会议提早到11月5日召开。不过,日本最终并没有采取跟进措施,暂未宣布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考虑到在美联储宣布决策后日元没有出现太大幅度的上涨,因此选择了暂时观望。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段时间日本仍很可能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以抵消美联储二次宽松的影响。
当天会议结束后,日本央行总裁白川方明即表示,当局依然“很可能”扩大资产收购规模。针对日元持续走强、通缩加大的不利局面,日本央行于10月初曾推出了一只5万亿日元的基金,用于收购国债、公司债等资产。
英国和欧洲央行也没有针对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马上做出反应。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没有通过立即扩大债券购买规模的计划,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5%不变。欧洲央行亦表示,该行管理委员会在月度例会上也决定维持所有官方利率不变。
2010年上半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可谓闹得沸沸扬扬,以希腊为首的“欧猪五国”(PIGS)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PD)比重一度超过100%,致使国际资本市场上欧元汇率一泻千里。由于欧洲政府迅速采取了包括紧缩财政、一揽子联合救援计划等举措,加上欧元的贬值带动了欧元区的出口,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拉动作用。
此次美联储的单方面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疑将使欧元迅速升值,从而削弱欧元区经济的竞争力,有可能使欧元区陷入通缩状态,使得刚渡过主权信用风波的欧元区再次陷入危机。目前,欧元区接近3%的通胀率已经使得欧洲央行无法抑制欧元升值,进一步加大了通货紧缩的风险,从而增加主权债务的估值。
虽然英国和欧洲央行都没有针对联储的最新举动马上做出反应,但业内人士认为,一旦美元因为二次量化而继续走软、进而对英镑、欧元等货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或是欧洲自身的经济复苏乏力,不管是英国还是欧元区,都可能推迟利率政策回归正常化的步伐,甚至也重新走回量化宽松的老路。
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雪上加霜
此次QE2,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新增的6000亿美元,等于是让美元贬值20%。势必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推涨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输入型通胀”。
基金跟踪研究机构EPFR的统计显示,今年截至10月底,其跟踪的各类新兴市场股票基金累计净流入464亿美元资金,而2009年全年的流入也不过94亿美元。而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当前经济面临的首要威胁正是通胀,大量热钱涌入无疑令通胀压力雪上加霜。
由于国际汇率结构状况和贸易结构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国家面对“输入型通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加息回收国内流动性,美元贬值的大部分成本由此就转嫁到了这些国家身上。对那些经济复苏较快并较早实行宽松退出政策的国家影响尤其明显。
一方面,涌入的热钱通过套息交易的方式赚取息差,同时还会对各类风险资产进行投机性炒作,推高固定资产,如房地产的价格,增加市场泡沫;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使得以美元储备为主的外汇资产及美元债权严重缩水,其美元债务得到稀释的同时,却令持有国家蒙受巨额的美元资产汇兑损失。
为此,德国财长朔伊布勒指出,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不会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美元持续贬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热钱流入新兴经济体市场有可能会对其出口造成毁灭性影响等等,这些都将给全球经济复苏添加更多的变数。
而一旦美国经济企稳复苏,美联储又会迅速收回流动性,导致在各新兴经济体的热钱迅速回流美国,推高的资产泡沫会在短期内迅速破灭,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造成致命打击。
日前,巴西央行已经公开表示已决定调高外资投资本国债券的金融交易税,并采取其他审慎措施,以防止美国宽松政策所带来的信贷泡沫。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美联储此次在市场上购买大量债券,会一定程度上推升固定收益类债券的价格,压低市场收益率,降低借贷成本,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挖掘潜在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国内经济的复苏和降低失业率。
但美国堪萨斯联储主席托马斯・霍恩指出,收购更多债券的风险高于利益。这种继续处于较高水平的货币融通性提高了未来金融不平衡性的风险,将在长期内导致通胀预期上升,从而令经济产生动摇。
此外,新的宽松货币政策还将引发全球范围的“汇率战”。在巴西财长公开断言一场货币战争已经打响后,IMF总裁卡恩日前也表示担忧“发生货币战争”的可能性,而“汇率战”亦将伤及全球贸易和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是现实风险
日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美国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将产生副作用。他说,新一轮量化宽松对创造美国就业和保持美国本土低通胀有好处。美国经济复苏较弱,失业率相對高且通胀率水平较低,从这种目标出发,在美国政策利率很低的情况下,采用适量宽松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是,美元是一种国际性货币,是储备货币,其不仅有储备目的,全球相当多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用美元,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也使用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资源类价格暴涨,这些将导致各国被迫“输入”通胀。
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复苏势头良好,但高物价、高通胀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0月消费价格指数(CPI)更是达到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4.4%。
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仍停留在金融危机时的最低水平,负利率效应明显,导致大量游资涌入楼市,推高资产泡沫。为此,10月19日,中国央行在时隔3年后首次调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向市场发出遏制恶性投机需求的强烈信号。
继中国加息之后,印度、澳大利亚也相继加息,资产管制日趋严格。而新兴国家被动采用加息等货币价格政策,以及资本管制等手段,为的正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热钱涌入及通胀走高。
但从全球资本流通的角度考虑,加息在收紧国内流动性的同时,会受到国际套利热钱,尤其是通过经常项下的母子公司跨国贸易方式注入的热钱的对冲影响。而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无疑将加剧通胀预期。
而通胀预期又引发加息和加息预期。近期,外界对于中国可能在年内再次加息的预期也因此有所升温。渣打银行11月5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可能在年底前再次加息。世界银行亦在报告中建议,为了抑制通胀预期,中国需要进一步上调利率。
但加息对复苏中的新兴经济体将是不可承受之重。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动力更多的来自财政政策,当财政政策的效应释放殆尽,到那时,如果利率处于高位,货币不断升值,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就可能嘎然而止。
而当全球通胀时代来临时,各国也将不得不提高利率来抵御通胀,美联储亦不例外。那时大量热钱将撤出新兴市场回归美国,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则被迫熄火,这意味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中断,由此面临“二次探底”的现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