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创新文化向年轻一代流传,让他们认同、共享创新文化,那么创新就有了传续。
有学者称,“依靠人才与科技,中国经济有望在20年内继续高速增长,成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并肩的超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十二五”这一新的历史坐标下,海淀看到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积聚多年的科教资源更是平添了海淀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的信心。如果创新文化向年轻一代流传,让他们认同、共享创新文化,那么创新就有了传续。
近期,海淀发挥独有的科教与人文资源优势,通过“优秀学子走进中关村” 活动,为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年轻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8月26日,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主办、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科学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优秀学子走进中关村” 活动在位于中关村地区的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举行。
从8月26日到9月2日,30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示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2012级大学新生走进中关村、走进中科院,感受科技创新,体验科教之旅,领略北京精神。值得提出的是,参加本次活动的30名优秀高校学子,是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不同民族地区、各学科师范专业的学生中筛选产生的。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被誉为“中国硅谷”。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中关村地区汇聚着众多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科学普及和科教旅游资源。
中关村街道举办此次活动,正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响应海淀区《关于建设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努力打造中关村科普教育及科教旅游示范基地。
正如活动诠释的主题,30多名学子利用7天的时间“走进中关村,感受科技创新;走进中关村,体验科教之旅;走进中关村,领略北京精神”。
活动全程由两名中国科学院专家陪同指导,带领学生深入走进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让他们聆听中国科学院专家讲授科学知识,与科学家亲密接触,并动手参与做科学实验。
活动第一天,学子们来到新建的中国科学院院史馆,通过各时期重大科学事件、重要科学成果、重点科学人物等文物及多媒体展示,了解到中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体验了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钱学森和郭永怀两位科学家的原办公室,了解到大科学家的魅力人生。
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研究所,在科普长廊上徜徉,观看全国最大的3D电影,也是他们此次行程的内容之一。他们了解到,从观测灾害的角度,卫星从太空观测地球有效成像,有效地收集数据,从而为国家解决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演示了生物识别、智能交通、视觉监控三项技术在现今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三种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在这里探索到指纹的奥秘、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人脸识别技术和动画片《小狐狸发明记》的制作过程。在智能交通方面,缩微智能车向同学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智能交通生活,扳手腕机器人、机器鱼让他们流连忘返。
中国科技馆是包括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的综合性、多功能新型社会教育阵地。馆里的展品设计,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活动,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着力于培养思维方法和挖掘智能潜力。学子们在这些活动中与科学家们互动、亲自动手试验,体验到科技的魅力、享受到科学的乐趣、领悟到了科研创新的伟大精神。
中国科技馆的展品涉猎了电磁学、力学、热学、人体反应、声学、光学、核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囊括了120项展示技术。如60万伏高压静电表演大型装置、反映近代新成就的直传列车、反映超导试验在内的表演台、进行多项力学气浮客源试验的高精度平台演示项目等。
这些展品紧紧把握住了基础理论与高科技、新技术相结合,启发学子们去探讨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里,学子们以微生物世界的发现、开拓与未来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为课题,作了《大型真菌王国奇趣游》科普报告。随后,他们参观了微生物展示馆、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
他们还去了中国科学院计算网络信息中心,参观了大型计算机网络、超级计算机、科学数据库、“中国科普博览网操作办公室”、国家顶级域名管理运行设施。
正是在人文环境的熏陶下,中国的自然科技得到了长足发展。“学子走进中关村”活动从开始直到结束,人文科学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参观期间,中关村街道和中科院安排学子们去了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八达岭长城、体育健儿挥洒热血的鸟巢,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些让他们学会珍视人的创造力和理智,也目睹了科学技术的造益。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年轻学子全心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发展中。
有学者称,“依靠人才与科技,中国经济有望在20年内继续高速增长,成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并肩的超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十二五”这一新的历史坐标下,海淀看到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积聚多年的科教资源更是平添了海淀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的信心。如果创新文化向年轻一代流传,让他们认同、共享创新文化,那么创新就有了传续。
近期,海淀发挥独有的科教与人文资源优势,通过“优秀学子走进中关村” 活动,为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年轻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8月26日,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主办、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科学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优秀学子走进中关村” 活动在位于中关村地区的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举行。
从8月26日到9月2日,30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示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2012级大学新生走进中关村、走进中科院,感受科技创新,体验科教之旅,领略北京精神。值得提出的是,参加本次活动的30名优秀高校学子,是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不同民族地区、各学科师范专业的学生中筛选产生的。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被誉为“中国硅谷”。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中关村地区汇聚着众多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科学普及和科教旅游资源。
中关村街道举办此次活动,正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响应海淀区《关于建设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努力打造中关村科普教育及科教旅游示范基地。
正如活动诠释的主题,30多名学子利用7天的时间“走进中关村,感受科技创新;走进中关村,体验科教之旅;走进中关村,领略北京精神”。
活动全程由两名中国科学院专家陪同指导,带领学生深入走进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让他们聆听中国科学院专家讲授科学知识,与科学家亲密接触,并动手参与做科学实验。
活动第一天,学子们来到新建的中国科学院院史馆,通过各时期重大科学事件、重要科学成果、重点科学人物等文物及多媒体展示,了解到中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体验了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钱学森和郭永怀两位科学家的原办公室,了解到大科学家的魅力人生。
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研究所,在科普长廊上徜徉,观看全国最大的3D电影,也是他们此次行程的内容之一。他们了解到,从观测灾害的角度,卫星从太空观测地球有效成像,有效地收集数据,从而为国家解决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演示了生物识别、智能交通、视觉监控三项技术在现今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三种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在这里探索到指纹的奥秘、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人脸识别技术和动画片《小狐狸发明记》的制作过程。在智能交通方面,缩微智能车向同学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智能交通生活,扳手腕机器人、机器鱼让他们流连忘返。
中国科技馆是包括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的综合性、多功能新型社会教育阵地。馆里的展品设计,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活动,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着力于培养思维方法和挖掘智能潜力。学子们在这些活动中与科学家们互动、亲自动手试验,体验到科技的魅力、享受到科学的乐趣、领悟到了科研创新的伟大精神。
中国科技馆的展品涉猎了电磁学、力学、热学、人体反应、声学、光学、核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囊括了120项展示技术。如60万伏高压静电表演大型装置、反映近代新成就的直传列车、反映超导试验在内的表演台、进行多项力学气浮客源试验的高精度平台演示项目等。
这些展品紧紧把握住了基础理论与高科技、新技术相结合,启发学子们去探讨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里,学子们以微生物世界的发现、开拓与未来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为课题,作了《大型真菌王国奇趣游》科普报告。随后,他们参观了微生物展示馆、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
他们还去了中国科学院计算网络信息中心,参观了大型计算机网络、超级计算机、科学数据库、“中国科普博览网操作办公室”、国家顶级域名管理运行设施。
正是在人文环境的熏陶下,中国的自然科技得到了长足发展。“学子走进中关村”活动从开始直到结束,人文科学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参观期间,中关村街道和中科院安排学子们去了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八达岭长城、体育健儿挥洒热血的鸟巢,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些让他们学会珍视人的创造力和理智,也目睹了科学技术的造益。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年轻学子全心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