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于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于肝细胞癌(HCC)术后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行手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HCC患者共18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Ⅲ级,体质指数(BMI)为(22.8±4.6) kg/m2。其中,男169例,平均年龄56岁;女16例,平均年龄53岁。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185例患者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53例,吸入麻醉组132例。近期随访对比术后疼痛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远期随访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2 h NRS为2.0(0~2.0)分,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吸入麻醉组的3.0(1.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1,P=0.001),而两组术后24 h的NRS分别为3.0(2.0~5.0)分和3.0(3.0~4.0)分,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5,P=0.972)。两组在术后镇静、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种麻醉方式对于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亦显示两种麻醉方式不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对于HCC长期预后无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不同场强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6年1至11月招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4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肝穿前1周内随机先后接受了同一厂家1.5和3.0 T磁共振的DWI序列扫描,两次扫描间隔15 min之内,扫描方案为呼吸触发DWI(RT-DWI),利用感兴趣区域(ROI)方法测量两个场强下肝脏的穿刺部位附近的AD
目的探索前列腺癌(PCa)间歇内分泌治疗的最佳停药方式。方法研究纳入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泌尿外科经前列腺组织穿刺活检确诊的120例PCa患者,根据2015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分为高危、中危以及低危。对所有患者进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当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下降至0.2 μg/L时,观察组继续用药3个月后停药,而对照组则立即停药。当患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高危因素并总结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至2016年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过程中发生颈内动脉破裂的27例患者(28侧病变)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针对同时期所有接受颈动脉体瘤切除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高危因素。结果28例病变中,瘤体直径≥5 cm有15例(53.6%),Shamblin Ⅲ型病变有20例(
目的了解国内实验室抗凝蛋白检测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实施抗凝蛋白检测的规范化及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 500家参加全国凝血试验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的实验室进行网络调查,筛选出已开展或准备开展抗凝蛋白检测的274家实验室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及质控物检测调查。对问卷回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质控物检测结果按试剂品牌分组,计算各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s)及变异系数(CV),以组内剔除离群值后的中位数为靶
目的分析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桥血管远期通畅率。方法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1 12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OPCABG,其中男937例,女192例,年龄29~83(62.0±9.6)岁,随访出院后桥血管通畅率及重复再血管化率。结果随访成功率93.8%(1 059/1 129),随访时间为29~192(95.6±34.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段淋巴结解剖在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8年8月至2016年7月同一手术组总数为3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分析段淋巴结解剖与病理分期(采用第七版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抗癌联合会肺癌分期系统)的联系,探讨段淋巴结解剖在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期中的作用。结果肺门淋巴结、叶间淋巴结、叶淋巴结和段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为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