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接近尾声,货币紧缩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这是当下投资理财要把握的大趋势。
央行行长周小川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已经到达了尾部,这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是寿终正寝。他的话音还在,市场上的资金荒已经出现。虽然央行还不曾有正式的加息举动,但是伴随着“一行三会”去金融杠杆,开启的缩表行动,市场资金成本已应声而涨。而且,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进一步发展,钱贵、钱紧料将成为常态。面对这一切,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钱究竟有多紧?
进入2017年,过去一直叫嚷的资产荒已经不为人所关注,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资金的饥渴。
根据央行5月12日晚间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M2余额为16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年末低0.7个百分点。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M2增速放缓意味着流动性收紧。
如果你还没有切身感受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下6月的数据,你就会明白资金的成本开始变得多么金贵。
来自债券市场的数据显示,中国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6月8日涨6个基点至3.66%,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3.65%。有统计显示,这是自2006年以来,国债收益率曲线仅出现两次倒挂。这种情况第一次出现是在2013年6月资金紧缩的时候。
而银行间市场的数据也是如此。6月初至今,30天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大涨51个基点,是2013年以来同期涨幅最大的一次。
银行理财产品在去年的时候,许多预期收益率还低于4%,有的甚至下探到2%。但是在今年年初,这个数据已经回暖到了4%。进入6月,预期收益率达到5%的银行理财产品比比皆是。类似余额宝之类的宝宝类的基金产品,也随着资金成本的提升,其预期收益率在近期都超过了4%。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不时有银行房贷利率调整的消息传出。限购城市,针对二套以及以上房子的政策不说,就拿首套房,许多地方的利率折扣在悄然之间已经没有了,基本上都开始执行基准利率。有地方甚至传出首套房贷利率要上浮1.1倍、1.2倍。据知情人士说,去年银行可以通过同业存单以2.8%的利率融资,所以在4.9%的贷款基准利率下,即便是房贷利率打8折也有利可图。但到了今年形势已经发了巨大变化,今年第一季度同业存单利率升至4.5%,银行也只有通过取消打折来应对资金的紧张。
近期。还有一个乌龙消息闹得沸沸扬扬。6月6日。央行进行了4980亿元MLF操作,随之市场上就传出了“央妈向市场狂撒4980亿”“历史性放水,单日2.49万亿货币量投放”等消息。而真实的情况则是,6月6日、7日、16日共有4313亿元MLF到期,因此,央行本月通过MLF向市场净投放为667亿元。这消息的出现,说明了市场流动性的收紧,让许多人变得焦虑。
信用市场开始结冰
诸多情况,说明資金紧张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许多投资者也很关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资金紧张。要知道在去年,大家都还经常见到许多手里有大把钞票的人,为无处可投资而发愁,而现在情况却正好相反。像债券市场,因为资金成本过高,许多产品还没发出去就已经胎死腹中。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辞,6月是个敏感时间点,这个月份按照惯例是银行的年中考核时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资金紧张的情况出现。但是今年的担忧似乎更加急迫些。这是因为今年有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流动性波动加剧。
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多部门近日密集召开会议,多举措掀起了一场金融监管的风暴。银监会从3月28日开始,陆续对外公布了7个文件。并且配合专项整治。证监会则称,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准确研判各种风险,并放大招对一些违规现象和人进行处理。保监会则表示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行业回归风险保障的本意。
“一行三会”紧锣密鼓采取针对措施对所辖金融领域乱象进行整治,强监管已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的主导因素。比如银监会发布一系列政策对银行同业、理财以及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之处来自同业业务收缩。信用的收缩、负债的收缩,让资金变得昂贵起来。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4月13日在天风证券第二季度宏观周期大类资产策略峰会上发表观点认为,下一步紧货币、紧信用是必然趋势。他还说,今年的市场特征与2013年相似,就是各个层级的信用融资市场,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利率都出现了显著的上升。信用市场开始结冰,资产荒转化为负债荒。
美国加息,值得关注
全球如此凉热,此轮钱贵、钱紧与美国加息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元打喷嚏全球都会跟着感冒,中国也不例外,只是影响程度的深浅而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导了一轮货币宽松周期。而在2015年12月美联储第一次加息以来,美元升值周期已经确立。美元走强,也迫使大多数国家跟着要做出应对。
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也随即小幅上调部分货币市场中短期利率,将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利率全线上调10个基点,6个月及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也较前次操作上调10个基点。尽管央行对此解释说此举并非加息,但在美联储加息后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作出此举动,也让市场闻到了些许味道。
有人甚至发表观点说,尽管我们没有加息,但是随着“一行三会”的强监管措施的推进,国内资金利率已经在持续攀升,这就相当于隐形加息了。
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又宣布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次美联储加息也是在大家的预料中。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说,中国经济相对稳定,金融去杠杆是主旋律,货币政策难言放松。有人预估货币市场利率还会有适度的变化,这符合当前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有助于金融控杠杆、防风险。
无论怎样,美国加息是主流预期。市场上有人已经开始寻找美联储第三次或第四次加息的线索。路透社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美联储今年将再加息两次。此前公布的5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就缩减4.5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达成共识。
现金为王是不是一个坑?
面对货币紧缩,资金变得昂贵,现金为王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也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海通证券姜超和方正证券的任泽平为此还争吵了起来。
姜超认为,随着货币紧缩,2017年以来现金收益率大幅度上升,对投资者而言,现金为王是短期主要策略。当然,所谓的现金为王并不是纯粹的持币,而是配置货币类资产。与他的观点相异,任泽平则认为现金为王是一个坑。他说,现金只有在危机时期拿一拿,在平时的大类资产配置时,是不能拿现金的。他说,过去这一两年,北京的房价翻了一倍。随便一套房子涨个500万元、1000万元,手里的钞票就贬值了,多少人能挣1000万元?他认为现金为王是个坑。而且这个坑很大。他说今年股市的收益率肯定超过现金,房地产市场也有长期的投资价值。
争议归争议,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货币宽松时代已经过去。这意味着我们在做投资理财的时候,一定要认清钱贵这个大趋势,进而控制好风险,在保本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央行行长周小川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已经到达了尾部,这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是寿终正寝。他的话音还在,市场上的资金荒已经出现。虽然央行还不曾有正式的加息举动,但是伴随着“一行三会”去金融杠杆,开启的缩表行动,市场资金成本已应声而涨。而且,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进一步发展,钱贵、钱紧料将成为常态。面对这一切,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钱究竟有多紧?
进入2017年,过去一直叫嚷的资产荒已经不为人所关注,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资金的饥渴。
根据央行5月12日晚间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M2余额为16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年末低0.7个百分点。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M2增速放缓意味着流动性收紧。
如果你还没有切身感受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下6月的数据,你就会明白资金的成本开始变得多么金贵。
来自债券市场的数据显示,中国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6月8日涨6个基点至3.66%,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3.65%。有统计显示,这是自2006年以来,国债收益率曲线仅出现两次倒挂。这种情况第一次出现是在2013年6月资金紧缩的时候。
而银行间市场的数据也是如此。6月初至今,30天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大涨51个基点,是2013年以来同期涨幅最大的一次。
银行理财产品在去年的时候,许多预期收益率还低于4%,有的甚至下探到2%。但是在今年年初,这个数据已经回暖到了4%。进入6月,预期收益率达到5%的银行理财产品比比皆是。类似余额宝之类的宝宝类的基金产品,也随着资金成本的提升,其预期收益率在近期都超过了4%。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不时有银行房贷利率调整的消息传出。限购城市,针对二套以及以上房子的政策不说,就拿首套房,许多地方的利率折扣在悄然之间已经没有了,基本上都开始执行基准利率。有地方甚至传出首套房贷利率要上浮1.1倍、1.2倍。据知情人士说,去年银行可以通过同业存单以2.8%的利率融资,所以在4.9%的贷款基准利率下,即便是房贷利率打8折也有利可图。但到了今年形势已经发了巨大变化,今年第一季度同业存单利率升至4.5%,银行也只有通过取消打折来应对资金的紧张。
近期。还有一个乌龙消息闹得沸沸扬扬。6月6日。央行进行了4980亿元MLF操作,随之市场上就传出了“央妈向市场狂撒4980亿”“历史性放水,单日2.49万亿货币量投放”等消息。而真实的情况则是,6月6日、7日、16日共有4313亿元MLF到期,因此,央行本月通过MLF向市场净投放为667亿元。这消息的出现,说明了市场流动性的收紧,让许多人变得焦虑。
信用市场开始结冰
诸多情况,说明資金紧张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许多投资者也很关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资金紧张。要知道在去年,大家都还经常见到许多手里有大把钞票的人,为无处可投资而发愁,而现在情况却正好相反。像债券市场,因为资金成本过高,许多产品还没发出去就已经胎死腹中。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辞,6月是个敏感时间点,这个月份按照惯例是银行的年中考核时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资金紧张的情况出现。但是今年的担忧似乎更加急迫些。这是因为今年有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流动性波动加剧。
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多部门近日密集召开会议,多举措掀起了一场金融监管的风暴。银监会从3月28日开始,陆续对外公布了7个文件。并且配合专项整治。证监会则称,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准确研判各种风险,并放大招对一些违规现象和人进行处理。保监会则表示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行业回归风险保障的本意。
“一行三会”紧锣密鼓采取针对措施对所辖金融领域乱象进行整治,强监管已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的主导因素。比如银监会发布一系列政策对银行同业、理财以及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之处来自同业业务收缩。信用的收缩、负债的收缩,让资金变得昂贵起来。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4月13日在天风证券第二季度宏观周期大类资产策略峰会上发表观点认为,下一步紧货币、紧信用是必然趋势。他还说,今年的市场特征与2013年相似,就是各个层级的信用融资市场,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利率都出现了显著的上升。信用市场开始结冰,资产荒转化为负债荒。
美国加息,值得关注
全球如此凉热,此轮钱贵、钱紧与美国加息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元打喷嚏全球都会跟着感冒,中国也不例外,只是影响程度的深浅而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导了一轮货币宽松周期。而在2015年12月美联储第一次加息以来,美元升值周期已经确立。美元走强,也迫使大多数国家跟着要做出应对。
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也随即小幅上调部分货币市场中短期利率,将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利率全线上调10个基点,6个月及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也较前次操作上调10个基点。尽管央行对此解释说此举并非加息,但在美联储加息后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作出此举动,也让市场闻到了些许味道。
有人甚至发表观点说,尽管我们没有加息,但是随着“一行三会”的强监管措施的推进,国内资金利率已经在持续攀升,这就相当于隐形加息了。
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又宣布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次美联储加息也是在大家的预料中。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说,中国经济相对稳定,金融去杠杆是主旋律,货币政策难言放松。有人预估货币市场利率还会有适度的变化,这符合当前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有助于金融控杠杆、防风险。
无论怎样,美国加息是主流预期。市场上有人已经开始寻找美联储第三次或第四次加息的线索。路透社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美联储今年将再加息两次。此前公布的5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就缩减4.5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达成共识。
现金为王是不是一个坑?
面对货币紧缩,资金变得昂贵,现金为王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也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海通证券姜超和方正证券的任泽平为此还争吵了起来。
姜超认为,随着货币紧缩,2017年以来现金收益率大幅度上升,对投资者而言,现金为王是短期主要策略。当然,所谓的现金为王并不是纯粹的持币,而是配置货币类资产。与他的观点相异,任泽平则认为现金为王是一个坑。他说,现金只有在危机时期拿一拿,在平时的大类资产配置时,是不能拿现金的。他说,过去这一两年,北京的房价翻了一倍。随便一套房子涨个500万元、1000万元,手里的钞票就贬值了,多少人能挣1000万元?他认为现金为王是个坑。而且这个坑很大。他说今年股市的收益率肯定超过现金,房地产市场也有长期的投资价值。
争议归争议,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货币宽松时代已经过去。这意味着我们在做投资理财的时候,一定要认清钱贵这个大趋势,进而控制好风险,在保本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