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受校园暴力,家长必须马上报警!!!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634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连续看到多起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先是文山十几个女中学生围殴一个同学,然后是昆明一个女生被同学欺负到跳楼,还有某地一个男生在学校被打到颅骨破裂。校园暴力层出不穷确实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是个新问题,事实上,古今中外,只要有校园,有青春,就有暴力存在。
  多数时候,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人们总会把责任和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认为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监管和惩罚是遏制校园暴力的根本。事实上,这些措施都不能减少校园暴力,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处于青春觉醒的顶峰,是人生最无法无天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逆反心理最强的一段。孩子们不会因为教育和监管而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那些监管很有可能激发一部分孩子的逆反,使之变本加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强化教育和监管,但是老师和学生数量的对比,注定了学校无法监控到所有孩子的分分秒秒,所以预防孩子遭受校园暴力侵害,主要靠孩子自己和家长。一家一两个孩子,与其指望学校,不如靠自己,或者我说得再直接一点,这事只能靠自己。
  在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孩子并不是偶尔被欺负一次,多数严重的暴力事件,受害者都是多次长期被欺凌的。当这种事被曝光,大家只会感叹现在的孩子太坏或者学校睁眼瞎,却不去问一个问题:孩子长期被欺负,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如果孩子在第一次被欺负的时候就告诉家长,结果会大不同。
  为什么很多孩子长期被欺负却不告诉家长呢?这里面当然有施暴者威胁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家长缺乏信任,而这种信任缺失正是很多长期校园暴力没有被及时遏制的最主要原因。在我接待的大量家长育儿咨询中,家长与孩子之间信任的缺乏是非常普遍的,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对此并不自知,甚至也不重视。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家长能够持久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懂自己、理解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帮自己。你觉得这种信任是天经地义的吗?不是。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不愿告诉家长,除了本来就缺乏信任,还有一些直接的原因。很多中国家长存在一个怪异的心理:就是孩子被欺负了,回来告诉家长,家长不是替孩子撑腰,反而去数落自己孩子,有的会嫌自己孩子惹事,不离那些坏孩子远点,有的嫌自己孩子没本事,质问孩子怎么不打回去。还有些家长的反应比较夸张,控制不住情绪,要去找学校、老师和对方家长闹,这会让孩子感觉很紧张、很尴尬,觉得没面子,以后不好在学校混,会成为同学的笑柄。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对受害者都是不够宽容和仁慈的,正是家长的这些反应,让孩子宁可默默受辱,也不愿向家长倾诉和求助。
  能够让孩子充分信任自己,需要家长调动很大的智慧,具体来说,家长需要做这样一些事:
  1.从小培养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朋友关系。很多孩子有了心事,宁可告诉朋友,也不告诉家长,就是因为与家长没有建立这种地位对等的朋友关系。家长不能指望这种关系会自然建立,更不能指望孩子先把家长当朋友,而是要在自己的心里,先真诚地把孩子当成朋友,而不只是自己的孩子。仅这一点,多数家长都没做到。人的情感是对等的,只有你拿孩子当朋友,他们才会拿你当朋友。从我女儿两岁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今天,我就经常问她谁是你这段时间最好的朋友,她的回答基本没变过,她最好的朋友第一是妈妈,第二是爸爸,第三才是各种小朋友。
  2.家长要习惯经常甚至每天询问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保持不间断的沟通。不要怕琐碎,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跟家长讲述自己一天的点点滴滴,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的,只有家长不间断地询问,孩子才有机会接受这种训练,才有可能把自己在学校遭遇的事情比较清晰地告知家长。我们在很多校园暴力事件中都看到,那些受害者会告诉媒体,自己不知道如何跟家长讲自己的遭遇,这就是家长没有经常主动与孩子沟通的结果。家长一方面要让孩子愿意跟自己讲,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孩子能讲出来,讲得明白。
  3.当孩子跟家长主动讲出自己在学校的遭遇时,不论何事,家长都要首先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且无条件地表示支持。相信、支持之后,再去判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急于去数落自己的孩子。只要你数落一次孩子,他们就再也不跟你交心了,因为委屈比殴打对他们的伤害更大,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万不可委屈他们。
  4.当孩子跟家长倾诉自己遭遇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冷静,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因为你如果炸了,孩子会很恐惧,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道爸爸妈妈会干出什么来,不知道后面的发展会不会让自己陷入更窘迫的局面。即便家长心中有千般恨,也要先压住,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家长以此来判断如何处理,如何帮助孩子。家长情绪失控会有两个后果,一是无法准确判断事情的严重性,二是无法选择采用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5.当家长确定孩子遭受了校园暴力时,必须及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但不限于找学校、找对方家长、直接找施暴者和报警,这些方式也可以同时使用,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被伤害一方维护自身权利经常没有那么顺利,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推诿、否认、袒护和回避,而家长出手帮助孩子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务必一次性解决问题,否则后患无穷。前段时间我接受一位妈妈的咨询,她的儿子就在遭受校园暴力,找学校和家长,对方反应都比较冷淡,没有实质回应。我当时建议她马上带孩子去报警,报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那个小学生抓起来,而是让对方家长和学校足够重视这件事。这位妈妈按我说的做了,其实派出所也不愿管这种事,但是报警就必须接警做笔录,这就够了。当她做完笔录,给学校和对方家长都发短信告知,对方马上重视起来,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可以有效保护这个孩子的措施,包括禁止那个孩子再接近她的孩子,如果发现那个孩子与她的孩子再有任何形式的肢体接触,立即劝退那个孩子。基本上,她所希望得到的结果,都得到了。所以家长在出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你最应该要的不是指责学校、要求道歉,不是报复,而是避免伤害再次发生。
  6.家长日常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预防伤害教育。其核心就是让孩子避免吃眼前亏。比如,对上了小学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身上放上十块八块钱,告诉孩子万一遇到跟自己要钱的坏孩子,就把钱给对方,但是一定要回来告诉爸妈。这钱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要吃眼前亏的,而不是对作恶的纵容,因为家长知道孩子遇劫后,是要及时出手解决的,而不是每天带钱给人家进贡。还有就是一些避险的知识、求救的知识和逃跑的知识,别觉得这是认怂,当你的孩子被打得鼻青脸肿,你把那些坏孩子都打扁也晚了。还有一个小贴士送给家长们:就是要提醒孩子,在外面尽量避免与陌生人对视,青春期太多无厘头的暴力,起因都是一次对视。
  7.有条件的,还是要让孩子学一点基本的防卫。女孩可以学学跆拳道,男孩可以学学武术散打,学这些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我经常跟女儿说: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能有一些基本的防卫技能,才能有这个自信。
  最后再次强调:校园暴力不会根除,避免被伤害不能全靠学校,更应该靠家长自己,与孩子做朋友,获得孩子充分的信任,是避免孩子长期遭遇欺凌的根本之道,其他一切大道理都不是。
其他文献
孩子在美国的小学里被欺负之后  一天,儿子从学校回家,他对我说他在学校被bully了。“bully”在美国是个很流行的词,中文直译是“霸凌”,直白地说,就是“被欺负”。  儿子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心里难过就哭了。班里几个男孩联合起来笑话他,他们笑话他的方式也蛮有创意——在他名字后面加了个“nah”,每天“Hannah”、“Hannah”地跟在他屁股后面起哄,意思说他哭鼻子就是个女孩儿。  听了儿子的
期刊
前阵子,南京初二一学生开玩笑,往要好的同学小涵的保温杯中倒了些墨汁,小涵运动完口渴,端起杯子就喝,因为匆忙,也没觉出味来。结果,恶心呕吐,胸口发闷,苯酚中毒了。好好的“玩笑”,玩大了。  玩大了的玩笑真不少。同学起立回答问题,偷偷撤掉他的凳子,致其摔伤导致残疾的事并不鲜见;在拐角隐藏,等同学来了跳出来大喊一声吓出心脏病的事儿也有;将男女同学头像PS到一起放在网上令女生自尊受损、心理受伤……  其实
期刊
从小爱车的我,不到10岁就独自坐在了驾驶位上  上幼儿园之前,每逢出去玩,在街上看到车,我都会问爸妈:那是什么牌子的车?等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车,我一眼就能认出来,并说出牌子。  爸爸为此很自豪,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就会拿出那本《世界名车大全》图册,让我说出上边各种车的名字。面对亲朋好友的赞扬,爸爸脸上总冒着幸福的红光。  我的玩具小汽车,大大小小好几十辆,好多是从国外买来的。  爸爸做房地产生意,这
期刊
曾经以为我在德国十年间最失败的经历莫过于读幼儿教育专业的博士半途而废,但现在回想起来,最令自己自豪的事情恰恰是利用这读书的时间,用我的儿子Kai做试验品,体验了德国从零岁开始的早教,从而静下心来学习做妈妈。  女人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  对每个新妈妈来说,当妈都是人生一次最重大的角色转换。当听到有人说“女人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时,我欣喜到几乎泪奔!  几乎是在知道自己怀孕了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了要自
期刊
小区物业组织了一次孩子们的自制食品展示活动。我和女儿暖暖带着自制的棒棒糖也加入了行列。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一直站在暖暖的摊位旁,眼巴巴地看着五颜六色的糖果。我跟她笑着打了个招呼。  小女孩的姥爷说:“我们从来不让孩子吃糖。”我说:“吃多了是不好,但是偶尔吃一次没关系。”孩子姥爷说:“我们是一颗都不给她吃。”各家有各家的管教方法,我笑笑,也没再跟他争。  说话间,小女孩不知不觉地靠近了糖果摊,怯生生
期刊
马戏?课?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被德国人组合到一起。  前不久,女儿所在的小学发来通知,学校将有整整一个星期不上课,全校的孩子都要向马戏演员学习各种表演技能。附在通知后面的是整个活动的任务分配表,包括需要家长帮助安装、拆卸帐篷, 看护学生练习,为演出贡献蛋糕以及最后要帮忙打扫卫生等。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因为想看看德国马戏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被安排在走钢丝项目中。第一天去帮忙,就看见学校草
期刊
我们带着儿子,在泰山脚下的朋友家做客。  儿子看到主人阿姨脸上有些伤痕,待人接物清静平和。喝酒时,一位叔叔向主人阿姨举杯,对儿子说:你这位不爱说话的阿姨,可了不起,我给你讲个她的故事。她脸上的伤疤,是因为一次车祸。那时,阿姨肚子里装着哥哥,她坐的公共汽车突然起火。担心汽车爆炸,她也只能跟着大家跳车。她是医生,懂得头朝下跳可以保护小孩。结果,你的哥哥安然无恙,阿姨受了重伤。  爸爸说:阿姨真是了不起
期刊
有一天陪孩子吃饭时,他忽然抬头看了我一眼,问道:“爸爸,我吃饱了没有?”  瞬间的错愕之后是震惊,继而是深深的羞惭。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他的身边总有人在不停地催促,不停要敦劝:“再来一大口!把这碗饭吃完!”而当他屡次申诉自己“吃饱了”之时,也没有人把他的话当回事儿,到后来更是直接夺过他手里的筷子或勺子,连哄带吓把饭菜塞下去。  可恶的大人!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当发现哭闹无效、作势欲呕无效、扔掉
期刊
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常会怒不可遏,可我们没有想过:一时的意气用事,不但不能让孩子明白到底“错”在哪里,而且让错误永远再犯。怎么办?这其实是一个套餐。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先不妨静心思考几个问题。  孩子做的很多事没有恶意动机,只是发生了不愉快的结果  今天一早,好友萌萌说要去买一个新手机,昨晚她的手机“洗澡”了。  “掉进洗衣机里了?”我问。  不是!昨晚女儿很开心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上班
期刊
刚做班主任时,班里连续发生盗窃事件。很多学生带的生活费,会在课间或午休时间不翼而飞。在学生缴纳伙食费的前一天晚上,小娜的两百元钱不见了。因为数额较大,这件事让整个宿舍的同学都感到了压力,人人都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费尽一番力气后,我终于寻到了“小偷”的踪影——一个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女生。思索良久,我掏出了自己的两百元钱,谎称是在小娜的床底下发现的,并宣布“盗窃”事件是一场虚惊。全班同学的心情一下子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