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成本投入从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逐渐转变为现在由学生家庭和个人进行成本补偿,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针对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建立切实有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解决。
关键字: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2.74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经费短缺的局面,因而实行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高等教育免费时代结束,对一部分学生实行收费政策,至此,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和就学困难问题初现端倪,这意味着国家独揽统包高等教育经费的局面结束,而新的经济体制开始建立起来,即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这种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99 年开始,国家逐渐推广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各高校也都各自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有所缓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顺利完成学业。
一、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度大
当前形势下,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还没有对贫困生的认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自身家庭经济情况来划分,由学生申请填写表格,并且由本人自己到相应的政府部门盖章,通常情况下为月生活费在当地低保线以下的学生即可算贫困生。显然,贫困生的认定机制太过简单,不完善。主要表现:没有有效的收入申报和监控制度、没有全面的评议和公示、没有对评选结果的跟踪调查以及动态监管等。这些漏洞使得个别人能够有机可乘,一些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各种关系顺利地在当地开出各种所谓的贫困证明,故意地谎报收入,拖欠学费,申请资助。从这可看出,学校在贫困生认定方面的监控制度是不健全的,到底是否真的贫困,学校没有去实地调查去证实这一点,这就出现了虚假贫困而获资助的现象。这使得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反而得不到资助。
2、资金渠道狭窄
学生资助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以及金融贷款等。然而,当前社会并未形成合理的慈善捐赠制度,对于管理和使用获赠的资金方面还不够透明、公开,缺乏相关方面的规范,因此使得有些想献爱心去帮助他人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无偿捐赠出去的资金的流向使用不能够确定是不是真的给予了那些真正生活困难的人群,所以积极性不高。另外,国家助学贷款因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意识而未能及时到位,只是单纯的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系这样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这就显得太不现实了。因此,在资助金额额度方面与学生实际需要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3、忽视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我们只是通过经济资助解决了贫困生的物质需求,然而因贫困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却还没有甚至很难得到解决。物质上的困难可以是一时的,而心理问题却是影响一生的大问题。如果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那么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还会成为严重的社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资助,缺一不可。
二、 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贫困生认定标准体系
各高校必须在总结原有贫困生认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的需要,对传统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多角度全方面适应新形势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进行制度建设,拓宽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使其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2)建立相应的贫困生经济状况动态的信息档案。 (3)建立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的指标系统。
2、扩宽筹资渠道
构建和完善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仅依靠国家和高校,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行。目前,我国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制定与贫困生相关的政策,但在扩大筹资渠道方面却还很少,现在的筹措资金方面还是主要依靠国家和高校解决。筹资渠道要想扩大其实真正缺乏的是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所以,要想社会各方进行融合,就需要我国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要对社会捐资助学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支持社会各方捐资助学。
3、构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助平台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困顿,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在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要及时了解,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信心,勇于面对现实,正视个人价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敢于挑战的精神,成为学习、生活上的强者。例如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教师引导等帮助其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关键字: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2.74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经费短缺的局面,因而实行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高等教育免费时代结束,对一部分学生实行收费政策,至此,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和就学困难问题初现端倪,这意味着国家独揽统包高等教育经费的局面结束,而新的经济体制开始建立起来,即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这种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99 年开始,国家逐渐推广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各高校也都各自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有所缓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顺利完成学业。
一、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度大
当前形势下,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还没有对贫困生的认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自身家庭经济情况来划分,由学生申请填写表格,并且由本人自己到相应的政府部门盖章,通常情况下为月生活费在当地低保线以下的学生即可算贫困生。显然,贫困生的认定机制太过简单,不完善。主要表现:没有有效的收入申报和监控制度、没有全面的评议和公示、没有对评选结果的跟踪调查以及动态监管等。这些漏洞使得个别人能够有机可乘,一些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各种关系顺利地在当地开出各种所谓的贫困证明,故意地谎报收入,拖欠学费,申请资助。从这可看出,学校在贫困生认定方面的监控制度是不健全的,到底是否真的贫困,学校没有去实地调查去证实这一点,这就出现了虚假贫困而获资助的现象。这使得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反而得不到资助。
2、资金渠道狭窄
学生资助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以及金融贷款等。然而,当前社会并未形成合理的慈善捐赠制度,对于管理和使用获赠的资金方面还不够透明、公开,缺乏相关方面的规范,因此使得有些想献爱心去帮助他人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无偿捐赠出去的资金的流向使用不能够确定是不是真的给予了那些真正生活困难的人群,所以积极性不高。另外,国家助学贷款因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意识而未能及时到位,只是单纯的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系这样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这就显得太不现实了。因此,在资助金额额度方面与学生实际需要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3、忽视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我们只是通过经济资助解决了贫困生的物质需求,然而因贫困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却还没有甚至很难得到解决。物质上的困难可以是一时的,而心理问题却是影响一生的大问题。如果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那么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还会成为严重的社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资助,缺一不可。
二、 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贫困生认定标准体系
各高校必须在总结原有贫困生认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的需要,对传统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多角度全方面适应新形势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进行制度建设,拓宽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使其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2)建立相应的贫困生经济状况动态的信息档案。 (3)建立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的指标系统。
2、扩宽筹资渠道
构建和完善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仅依靠国家和高校,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行。目前,我国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制定与贫困生相关的政策,但在扩大筹资渠道方面却还很少,现在的筹措资金方面还是主要依靠国家和高校解决。筹资渠道要想扩大其实真正缺乏的是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所以,要想社会各方进行融合,就需要我国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要对社会捐资助学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支持社会各方捐资助学。
3、构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助平台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困顿,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在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要及时了解,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信心,勇于面对现实,正视个人价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敢于挑战的精神,成为学习、生活上的强者。例如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教师引导等帮助其解决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