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须防哮喘

来源 :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冬后,有些人遇到冷空气就喷嚏不止、流涕不断,甚至引发哮喘。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但引发哮喘最常见的原因是:
  1.吸人性过敏原:花粉、尘螨、皮毛、烟雾、蚊香、油漆及各种涂料气味。
  2.摄人性过敏原:虾蟹、牛奶、鸡蛋、鱼类、竹笋、某些水果。
  3.接触性过敏原:口红和其它化妆品、某些外用药膏、碘酒、橡皮胶布、塑料玩具等。
  4.注射药物性过敏原:注射青霉素、预防接种疫苗等。
  5.冷过敏原:冷风、冷饮、冷空调等。
  那么,冬日如何预防哮喘的复发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去除病因。远离过敏原在冬季,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室内。在室内过敏原中,最重要的是尘螨。尘螨主要以从人和动物身上脱落的皮屑为食,人们可以在灰尘积聚最多的地方发现它们。尘螨尤其喜好被褥、睡椅和地毯。当尘螨生长时,它们会脱掉自己的外壳,这些脱落的外壳和它们排出的粪便会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包括鼻子、眼睛发痒和哮喘发作。解决办法是:经常清洗晾晒窗帘、床单、被罩和枕套。经常吸去吊扇顶部和天花板上的灰尘。购买和使用能隔离灰尘的床垫套子。这种套子可以作为一层隔离罩,隔开尘螨和它们的食物来源——人。没有食物来源,尘螨就会挨饿致死。每周用热水洗一次内衣,并用烘干机烘干。
  防止感冒 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时,一定要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风寒,淋雨雪。要特别注意颈部的保暖,衣服不宜过紧,避免穿戴含有动物皮毛的衣物或装饰物,最好穿用光滑、柔软、平整的纯棉织品。外出戴口罩,既可以预防感冒,又可以保暖。对流感疫苗不过敏者,可注射流感疫苗。
  合理膳食 饮食应既清淡又富有营养,不吃能引起哮喘发作的食物和“发物”,少吃辛辣厚腻的食品。宜食用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注意补钙,钙除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作用外,还具有抗过敏等功能。所以,哮喘病人可多吃些含钙高的食品。但用海产品补钙时,要注意防过敏。忌食鱼虾、肥肉等助湿生痰的食物。另外,注意补充水分,哮喘发作时更应有意识地多饮水,以利于痰液的排出。但由心功能不全而引发的心源性哮喘患者则不宜过多饮水,否则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
  科学锻炼 正确恰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呼吸道的耐寒能力,提高免疫力,但必须掌握好方法和锻炼强度。由于冬季天气寒冷,锻炼时首先要注意保暖;冬季大雾天气较为多见,空气比较污浊,应在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户外锻炼,空气过差时,最好不到户外活动,否则不但起不到健身作用,还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运动时注意不要过量,避免疲劳。
  生活安排合理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温暖,定期进行必要的通风,通风时要避免直吹,防止着凉。晚上夜起时,注意穿好衣服,最好先在床边坐一会儿,适应一下再下床行动,以免受凉和发生意外。保持乐观的情绪,不要过度紧张和忧郁,不要过度劳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生活无规律等。
  练习有效地咳嗽、排痰 有效咳嗽的方法:坐位或站立,身体向前倾斜,采用缩唇式呼吸方法做几次呼吸,然后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同时用手抵向腹部。有效排痰的方法:坐位,深呼吸、屏气,然后用力进行两次短而有力的咳嗽,将痰从肺的深部咳出。咳嗽时间不要太长,宜在早晨起床后或餐前半小时及睡前进行。
其他文献
产后的那段日子累得不行,说夸张点,连走路都打瞌睡。尽管这样,我还是满怀激情地做好照顾小宝宝的每一个纲节。初为人父的老公跟我一样,乐呵呵地忙前忙后。可每当宝宝熟睡时,他总会变着花样亲我吻我,或是在我身上磨磨蹭蹭的。我知道老公的意思,但我对性生活的态度本来就不很积极,更何况按医嘱月子里不宜进行性生活,故我总是及时地“扼杀”老公的进一步举动,并温柔地安慰他:再忍一忍,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每当此时,老公都
方一 肋软骨炎方  药物组成 丹参30克,红花、瓜蒌、薤白各15克,青、陈皮各12克,广木香、川楝子、白芷、威灵仙、香附、延胡索各15克。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运用:加减变化: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疼痛较重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偏寒者加细辛3克、麻黄10克;伴咳嗽胸痛者加款冬花、紫菀、姜半夏各15克。    方二 复方活血汤  药物组成 当归15克,柴胡6克,桃仁
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习各项才艺,但是往往忽视了让孩子接受视力检查的好时机。要想让孩子永远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其实父母们也有不少工作要做。    安排好幼儿眼科检查时间    美国眼科医学会建议的幼儿眼科检查时间表:  1.出生到三个月:通常在出生时由儿科医师检查。但如早产儿,或有家族史,或有明显眼科异常者,须由眼科医师检查。  2.六个月到一岁:通常在健儿门诊检查。  3.三岁(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