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CDIO国际化工程师培养理念,思考我国高校给排水专业建设的改革,存在“构思C-设计D”与“实践I-运作O”脱节、重CD轻IO、缺乏信息流反馈的现象,致使以工程为载体的培养理念形式化。本文基于ISO过程质控理论——戴明环PDCA研究,通过对“输入-过程-输出”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深度、师生素质提升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学改革“过程”的增值效应,在给排水专业改革实践中达到培养学生具备“厚基础、宽口径、适用能力强”及“三个能力”的CDIO培养理念。
全文查看链接
(3)实践环节的深度。现代工程涉及的专业门类越来越广,协同配合越加紧密。按ISO戴明环理念,“管理职责”是接收市场关注焦点、制定方针和目标、划分过程参与人员的职责权限、沟通协调内外关系,是过程有序性、高效性的保证。目前很多高校在实践环节的深度上无疑与实际工程差距显著。目前我们给排水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环节,基于CDIO教育模式已经部分学生采用的“真题真做”的方式,因缺乏必要的深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如下:①团队协同方面。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为了避免学生彼此抄袭,通常采用1人1题的方式,如此与实际工程中职责明确、团队协同、三校两审的要求差距显著。建议今后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这类大学实践环节采用项目组的方式,以4到5人为一个项目组,分别设置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设计人、校核人的角色,老师作为审核审定人指导把关,通过几个工程项目的实践使每个学生轮流熟悉每个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传统实践环节中老师-学生的单线单向联系,实现了学生之间良性互动、彼此提高,培养了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协同能力。②系统调控能力的培养。传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通常要求学生用某给定工艺完成项目的设计,学生缺乏方案确定的过程。在实际工程中,方案的制定需要工程师具有把握市场动态、整合专业知识、兼顾各方利益的系统调控能力,比如大型项目的方案研究需要考虑的因素已不仅仅是传统“技术、经济”两个方面,有时还需考虑环境生态因素,甚至还需考量工程可能引发的社会政治影响。由此可见,系统方案的制定相比完成生产过程中某一具体环节更考验人的宏观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倡导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环节引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完整流程,培养学生在工程活动中的系统调控能力、商务意识。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