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2年,著名的俄国地理学者弗阿奥布鲁切夫受俄国地理学会的派遣,从恰克图出发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地理考察,他的著作《从恰克图到伊犁》记载了这次考察活动,其中用一章篇幅写了他当时在肃州的见闻,从这些见闻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断面了解当时肃州的社会生活风貌。
肃州的学校
奥布鲁切夫笔下描述的肃州的小学教育,是沿袭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形式——私塾,还不是20世纪初以后出现的新式小学。
“学校都设在居民区附近的庙里,一进入便是被大树遮盖着的大院,大门对面的墙上立着一块木板,高约一米,上面写着孔夫子的名字和称赞他的中国象形文字。另一个墙角上挂着长条形的,上面画着老天爷(玉皇大帝)形象的纸画,在木板和纸画的前面,放着充满细沙的金属浇铸的圆形带脚的炉子(香炉),炉中插着点燃的蜡烛和冒烟的香,墙前的木椅上坐着一位老师,旁边还有一张小桌,小桌上放着薄薄一本书和两根竹拐杖(惩戒学生的器具)。学生们盘着腿坐在铺着席子的地上,每个人的前面有一个像长凳似的小桌,桌上摆着笔、墨和写字本。老师是位瘦瘦的老头儿,稀薄的髭,小小的胡子,头上带一顶红珠子小黑帽和一副牛角镶框的大眼镜,正在单调地、千篇一律地朗读书中某种词句,然后学生们再重复地齐声朗读几遍,这些词句都是孔夫子的各种训诫编纂而成的。学生们把这些词句,用心地写在用淡黄色纸做的本本上,这些纸好像是吸墨的……如果有的学生某些地方写得不正确,老师就用竹拐杖在学生背后摇晃几下,但并不抽打,然后就让这位不幸的学生连写几篇。”
“毕业以后,那些最有钱的父母把儿子送到某一家店铺里,以便使他深造算盘,写信,进而获得发财致富的本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19世纪末的肃州教育有如下特点:教育指导思想是孔孟之道,教学内容是四书五经,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管理学生可用肉体惩戒。
肃州城里的监狱
“当时肃州的监狱在高高的土城之下的一个胡同里,监狱门很小,先是一小院,小院的一半是狱吏的小平房,又穿过两个门便进到一个被高高的土墙围起来的大院里,紧靠土墙便是许多隔离开的小屋,很像单间马棚,小屋的门开着,囚犯们正在院里自由活动,每个人的左手都用锁链紧紧的捆绑在后背上,只剩下右手可以自由活动,以便囚犯自己能够给自己准备饭吃……每天发给犯人七两黄米和三个铜钱,以便买柴烧……官家不发给囚犯衣服,不少人衣不遮体。”
“在一个普通的小房里,地上铺着又脏又破的草席,有一个木桶,地上挤着十二个犯人,不少人还戴着刑具——有孔眼的能把犯人脖颈夹住的枷锁,也有时戴手铐……两只手长长地捆绑在铁棍上,用铁链紧紧地捆上脖子。小房是个肮脏的监牢,臭气熏人,蚊虫满屋。戴枷锁的犯人呼吸几个月之后,就都病倒了,而且常常受到诽谤和误会……”
“这个监狱同样也是为法院里那些贪官污吏服务的。当然也有发生稀奇古怪的事情的时候。被诬告而冤枉的人,在确认陷害自己的人的街门上上吊自杀,以使陷害者被当局怀疑而按杀人罪进行侦讯,或者把他长期禁锢在这个监狱里。通用的刑具除铁链、枷锁外,还有棍、皮鞭、挤压手指和脚趾用的老虎钳和抽打嘴巴用的皮拍子……拷问时强迫被拷问的人跪在石头、盐粒甚至碎玻璃上。”
“再说一说稀奇古怪的惩治办法,狱吏对于那些越狱逃亡的囚犯,把他抓回后在相当时间内反锁在最脏的房子里。又如债主可以按法律规定把全家搬进自己债务人的房子里住,如果这种事办不到,就夺取他的财产占为己有,或者把他的房屋和土地拍卖出去。”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为什么肃州人把监狱俗称“高庄子”,原来正如作者描写的情景:这里的监狱是用土夯筑的高高的土城,宛如旧社会河西乡村常见的屯庄。肃州人常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晚清肃州监狱的惨无人道,营私舞弊,冤案比比,令人发指。这不正是摇摇欲坠的清末专制黑暗统治的真实写照吗。
肃州官吏的宴饮及娱乐
晚清的肃州税务官斯普林格尔德是比利时人,是李鸿章推荐的朝廷命官,而且兼管着一些地方行政及诉讼,因而是他全权接待俄国探险家奥布鲁切夫。他完全按中国官员的传统方式宴请和安排这位俄国探险家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肃州当时上层社会的宴饮和娱乐场面。
“在主人的客厅里,我们坐在八仙桌周围的方形椅上。首先是饮茶,是用没有耳平底不大的茶碗,侧面还有个开口,以便不用揭盖就可以饮茶;中国人饮茶不放糖,有点清淡但芳香。当我们一小口一小口饮茶时,桌上已摆满十二种下酒的小菜,有各式各样的酸辣菜,小黄瓜泡菜,小萝卜片,火腿,鸭蹼,红烧酸辣肉块,豆腐脑,切成小块的便于筷子夹住的变鸭蛋。筷子是中国人吃饭必须用的……端在桌面上的面包呈短条形,是蒸熟的,而且切成薄片。
汤是由燕窝做的,价值极为昂贵,据说是特别讲究的宴会上必有的佳肴。这种汤据主人说有青春壮阳之效,我们是用烧瓷的小勺舀汤喝。按礼节第二道汤应是由鱼翅和海参做的,但他们在肃州几经努力还是没有弄到。
然后吃烧小猪,肉已切成小块放在每个人前面的瓷碟里,肉皮是绯红色的,鲜嫩清脆,并佐以某种黑蘑姑和桂皮碎块。第三个菜是咸海鱼片,用煮熟的玉兰片作佐料,其味好像芦笋;第四个菜是油泼新鲜黄瓜片和煮熟的四季萝卜片,萝卜片放油后还浇上糖汁,……往下接着是煮得熟烂的母鸡,佐以绿色的白菜叶,这种白菜据说是叶子卷起,呈圆形,和俄国的一种白菜一样,长得叶薄体高圆柱形。第六个菜是用烤的各种馅的小包子做的,有沙枣馅、杏干馅、瓜籽馅和核桃馅等。”
“在就餐时喝的中国烧酒,是米类酿造的,净化得不好,有点杂醇味道,但很猛烈。酒是用酒壶放在滚水上加热的,然后再斟入几乎一口能吞下的小酒盅中。甜食品是中国的点心——小酥糕和各式各样的糖果做的……给我们吃的米酒亦属点心一类,酒是黄色的,稍浑,但饮之甚舒畅。宴会完毕,我们开始用中国式的烟斗抽烟,是东方的水烟筒:带有一个水盒,能托在手上,还带一个能吸两次烟的烟盒。他们抽的烟是特别制的,红棕色,并且掺上一些盐,据说是为了在干燥气候下也能保持潮湿状态。”
“在宴会上为了能开怀畅饮,他们有一种猜拳游戏,大声呼出酒令,例如‘四季发财、七子登科、五福临门’等。”
“宴会后,主人安排了另一种娱乐,斗蟋蟀。把两只同性别的蟋蟀放在缸里,他们便很快交战。”
奥布鲁切夫的著作中记载的肃州社会生活的几个方面,正好反映的是19世纪末肃州这个西北边陲古城的特色。
肃州的学校
奥布鲁切夫笔下描述的肃州的小学教育,是沿袭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形式——私塾,还不是20世纪初以后出现的新式小学。
“学校都设在居民区附近的庙里,一进入便是被大树遮盖着的大院,大门对面的墙上立着一块木板,高约一米,上面写着孔夫子的名字和称赞他的中国象形文字。另一个墙角上挂着长条形的,上面画着老天爷(玉皇大帝)形象的纸画,在木板和纸画的前面,放着充满细沙的金属浇铸的圆形带脚的炉子(香炉),炉中插着点燃的蜡烛和冒烟的香,墙前的木椅上坐着一位老师,旁边还有一张小桌,小桌上放着薄薄一本书和两根竹拐杖(惩戒学生的器具)。学生们盘着腿坐在铺着席子的地上,每个人的前面有一个像长凳似的小桌,桌上摆着笔、墨和写字本。老师是位瘦瘦的老头儿,稀薄的髭,小小的胡子,头上带一顶红珠子小黑帽和一副牛角镶框的大眼镜,正在单调地、千篇一律地朗读书中某种词句,然后学生们再重复地齐声朗读几遍,这些词句都是孔夫子的各种训诫编纂而成的。学生们把这些词句,用心地写在用淡黄色纸做的本本上,这些纸好像是吸墨的……如果有的学生某些地方写得不正确,老师就用竹拐杖在学生背后摇晃几下,但并不抽打,然后就让这位不幸的学生连写几篇。”
“毕业以后,那些最有钱的父母把儿子送到某一家店铺里,以便使他深造算盘,写信,进而获得发财致富的本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19世纪末的肃州教育有如下特点:教育指导思想是孔孟之道,教学内容是四书五经,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管理学生可用肉体惩戒。
肃州城里的监狱
“当时肃州的监狱在高高的土城之下的一个胡同里,监狱门很小,先是一小院,小院的一半是狱吏的小平房,又穿过两个门便进到一个被高高的土墙围起来的大院里,紧靠土墙便是许多隔离开的小屋,很像单间马棚,小屋的门开着,囚犯们正在院里自由活动,每个人的左手都用锁链紧紧的捆绑在后背上,只剩下右手可以自由活动,以便囚犯自己能够给自己准备饭吃……每天发给犯人七两黄米和三个铜钱,以便买柴烧……官家不发给囚犯衣服,不少人衣不遮体。”
“在一个普通的小房里,地上铺着又脏又破的草席,有一个木桶,地上挤着十二个犯人,不少人还戴着刑具——有孔眼的能把犯人脖颈夹住的枷锁,也有时戴手铐……两只手长长地捆绑在铁棍上,用铁链紧紧地捆上脖子。小房是个肮脏的监牢,臭气熏人,蚊虫满屋。戴枷锁的犯人呼吸几个月之后,就都病倒了,而且常常受到诽谤和误会……”
“这个监狱同样也是为法院里那些贪官污吏服务的。当然也有发生稀奇古怪的事情的时候。被诬告而冤枉的人,在确认陷害自己的人的街门上上吊自杀,以使陷害者被当局怀疑而按杀人罪进行侦讯,或者把他长期禁锢在这个监狱里。通用的刑具除铁链、枷锁外,还有棍、皮鞭、挤压手指和脚趾用的老虎钳和抽打嘴巴用的皮拍子……拷问时强迫被拷问的人跪在石头、盐粒甚至碎玻璃上。”
“再说一说稀奇古怪的惩治办法,狱吏对于那些越狱逃亡的囚犯,把他抓回后在相当时间内反锁在最脏的房子里。又如债主可以按法律规定把全家搬进自己债务人的房子里住,如果这种事办不到,就夺取他的财产占为己有,或者把他的房屋和土地拍卖出去。”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为什么肃州人把监狱俗称“高庄子”,原来正如作者描写的情景:这里的监狱是用土夯筑的高高的土城,宛如旧社会河西乡村常见的屯庄。肃州人常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晚清肃州监狱的惨无人道,营私舞弊,冤案比比,令人发指。这不正是摇摇欲坠的清末专制黑暗统治的真实写照吗。
肃州官吏的宴饮及娱乐
晚清的肃州税务官斯普林格尔德是比利时人,是李鸿章推荐的朝廷命官,而且兼管着一些地方行政及诉讼,因而是他全权接待俄国探险家奥布鲁切夫。他完全按中国官员的传统方式宴请和安排这位俄国探险家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肃州当时上层社会的宴饮和娱乐场面。
“在主人的客厅里,我们坐在八仙桌周围的方形椅上。首先是饮茶,是用没有耳平底不大的茶碗,侧面还有个开口,以便不用揭盖就可以饮茶;中国人饮茶不放糖,有点清淡但芳香。当我们一小口一小口饮茶时,桌上已摆满十二种下酒的小菜,有各式各样的酸辣菜,小黄瓜泡菜,小萝卜片,火腿,鸭蹼,红烧酸辣肉块,豆腐脑,切成小块的便于筷子夹住的变鸭蛋。筷子是中国人吃饭必须用的……端在桌面上的面包呈短条形,是蒸熟的,而且切成薄片。
汤是由燕窝做的,价值极为昂贵,据说是特别讲究的宴会上必有的佳肴。这种汤据主人说有青春壮阳之效,我们是用烧瓷的小勺舀汤喝。按礼节第二道汤应是由鱼翅和海参做的,但他们在肃州几经努力还是没有弄到。
然后吃烧小猪,肉已切成小块放在每个人前面的瓷碟里,肉皮是绯红色的,鲜嫩清脆,并佐以某种黑蘑姑和桂皮碎块。第三个菜是咸海鱼片,用煮熟的玉兰片作佐料,其味好像芦笋;第四个菜是油泼新鲜黄瓜片和煮熟的四季萝卜片,萝卜片放油后还浇上糖汁,……往下接着是煮得熟烂的母鸡,佐以绿色的白菜叶,这种白菜据说是叶子卷起,呈圆形,和俄国的一种白菜一样,长得叶薄体高圆柱形。第六个菜是用烤的各种馅的小包子做的,有沙枣馅、杏干馅、瓜籽馅和核桃馅等。”
“在就餐时喝的中国烧酒,是米类酿造的,净化得不好,有点杂醇味道,但很猛烈。酒是用酒壶放在滚水上加热的,然后再斟入几乎一口能吞下的小酒盅中。甜食品是中国的点心——小酥糕和各式各样的糖果做的……给我们吃的米酒亦属点心一类,酒是黄色的,稍浑,但饮之甚舒畅。宴会完毕,我们开始用中国式的烟斗抽烟,是东方的水烟筒:带有一个水盒,能托在手上,还带一个能吸两次烟的烟盒。他们抽的烟是特别制的,红棕色,并且掺上一些盐,据说是为了在干燥气候下也能保持潮湿状态。”
“在宴会上为了能开怀畅饮,他们有一种猜拳游戏,大声呼出酒令,例如‘四季发财、七子登科、五福临门’等。”
“宴会后,主人安排了另一种娱乐,斗蟋蟀。把两只同性别的蟋蟀放在缸里,他们便很快交战。”
奥布鲁切夫的著作中记载的肃州社会生活的几个方面,正好反映的是19世纪末肃州这个西北边陲古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