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近几年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了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它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关键词:教育;发展;模式;合作
目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还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教师风格比较单一,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不注重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其中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一、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它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就当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中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浅层次合作
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发展,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二)中层次合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三)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给予硬件、软件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就这点来年,从政府到高校已完全达成共识。然而毋庸置疑,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二)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看清形势,他们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亏损,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并不一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三)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1.学校配套设施跟不上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2.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双师素质教师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拿一个工程系列职称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恰好这又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3.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
校企合作需要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的问题。
三、解决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 (二)政府积极参与、鼓励企业参与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务院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调研,吸收国内外办学经验,充分听取企业和院校的意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制订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对积极、主动、有效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信贷优先等措施,对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企业给以表彰和奖励,鼓励企事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三)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后,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针对半工半读特点,平衡工学之间矛盾,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
(四)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化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可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其途径有:一是青年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一般1至3年;二是青年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五)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想要更好的发展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那就必须在教学管理改革上加大力度,不断的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结合多数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行改革:
1.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
学校可把三年学制分为两段,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半工半读制,在企业一边工作(包括实习)一边学习。
2.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
比如“2+1”模式和“2.5+0.5”模式,为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规定,学生两年或两年半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先发放结业证,让学生顺利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在三年学习期满时换发职业教育毕业文凭。
3.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
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可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4.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就业或创业阶段可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拿到毕业证书,但还是建议年限不能太久,否则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机制。
5.建立以“就业顶岗实习”为主,辅以“订单”培养和双元制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
学生可以每学期在学校与企业各学习一半时间,最后一学年为见习年,逐渐培养出“中国式”的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妮.成功:教育.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教学的研究,2012(3): 102
[2] 林丽.职教论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2(14):16-18
[3] 苏宗敏.沿海企业与科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2012(3):109-111
[4] 姜小军.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对策研究,2011(3): 3-4
作者简介:蔡德都,(1982年-),男,汉族,四川隆昌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务处,教育学学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教育;发展;模式;合作
目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还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教师风格比较单一,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不注重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其中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一、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它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就当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中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浅层次合作
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发展,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二)中层次合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三)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给予硬件、软件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就这点来年,从政府到高校已完全达成共识。然而毋庸置疑,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二)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看清形势,他们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亏损,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并不一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三)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1.学校配套设施跟不上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2.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双师素质教师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拿一个工程系列职称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恰好这又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3.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
校企合作需要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的问题。
三、解决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 (二)政府积极参与、鼓励企业参与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务院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调研,吸收国内外办学经验,充分听取企业和院校的意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制订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对积极、主动、有效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信贷优先等措施,对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企业给以表彰和奖励,鼓励企事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三)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后,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针对半工半读特点,平衡工学之间矛盾,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
(四)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化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可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其途径有:一是青年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一般1至3年;二是青年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五)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想要更好的发展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那就必须在教学管理改革上加大力度,不断的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结合多数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行改革:
1.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
学校可把三年学制分为两段,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半工半读制,在企业一边工作(包括实习)一边学习。
2.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
比如“2+1”模式和“2.5+0.5”模式,为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规定,学生两年或两年半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先发放结业证,让学生顺利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在三年学习期满时换发职业教育毕业文凭。
3.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
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可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4.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就业或创业阶段可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拿到毕业证书,但还是建议年限不能太久,否则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机制。
5.建立以“就业顶岗实习”为主,辅以“订单”培养和双元制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
学生可以每学期在学校与企业各学习一半时间,最后一学年为见习年,逐渐培养出“中国式”的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妮.成功:教育.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教学的研究,2012(3): 102
[2] 林丽.职教论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2(14):16-18
[3] 苏宗敏.沿海企业与科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2012(3):109-111
[4] 姜小军.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对策研究,2011(3): 3-4
作者简介:蔡德都,(1982年-),男,汉族,四川隆昌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务处,教育学学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