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以“雄、奇、灵、秀”闻名遐迩,天柱山所在地安徽潜山县的特色佳肴(俗称“土菜”)也别具风味。
干红萝卜丝
红萝卜俗名丁香萝卜、黄萝卜、赤萝卜,是潜山县的土特产之一,堪称“潜山一绝”。
潜山人栽种红萝卜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其中最好的产地在该县梅城镇东风村,即位于安徽省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太平塔以南。东风村的胡萝卜“个大、皮薄、嫩脆、味美、产量高,品质优良”,被省有关专家命名为“东风胡萝卜”,载入了《安徽省蔬菜资源名录》一书。据当地村民介绍,东风一带旱地土壤好,单根鲜重125~210克,肉皮橙红色,汁少、味甜,肉质细密。红萝卜颇有营养价值,其中之一便是“它在人体内,能很快转化为维生素A,对人体能起到明目养心、调节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
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们常吃大荤生怕胆固醇等升高,于是倡导多吃“绿色蔬菜”,红萝卜自然也在其列。如将红萝卜丝炒瘦肉丝、炒粉丝等。在天柱山游玩的中外游客的餐桌上,炒干红萝卜丝是食谱中的“主角”之一。
潜山干红萝卜丝不仅颇有知名度,而且有特殊香气。据老人们说,潜山的干红萝卜丝出县城后会显得格外香,周边县市不少食客都知道。其实,红萝卜丝有异香并不奇怪。这是因为,将红萝卜制成红萝卜丝,首先要用刨具将红萝卜刨成很细的丝,然后放在由竹子编成的晒具上日晒夜露。最终,约5000克鲜红萝卜只能晒出500克干红萝卜丝。在这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过程中,潜山的竹子和天柱山麓的阳光、晨雾和微风之类,无疑使红萝卜丝的气味悄然发生了变化。
泥鳅
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又名黄鳅、鳅鱼。它身体圆柱形,尾端侧扁,鳞小,有黏液,背部黑色,有斑点,腹面白色或灰色。头小而尖,嘴有须五对。常生活在河湖、池沼、水田等处,潜伏泥中。在天柱山麓的沟塘小溪河流中,并不难寻觅到泥鳅。
泥鳅个头虽小,但营养价值不低。据有关资料披露:每100克泥鳅中含蛋白质18.4克,比一般鱼、肉类食品都要高。它还含有脂肪3.7克,碳水化合物2.5克,钙38毫克……以及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泥鳅维生素B1的含量比鲫鱼、黄鱼、虾高出3~4倍,而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也比其它鱼类要高,是人体预防癌症的重要物质,故人们已将泥鳅归属于营养防癌的水产珍品。
泥鳅可红烧吃,也可腌后晒干加辣椒炒着吃。最有意思的是一道“泥鳅钻石腐”,即先把泥鳅洗净,放清洁水中连续“漂”几天,任其将极细肠中的脏物吐尽,再将鲜活泥鳅放豆腐锅中慢慢烧熟,结果条条泥鳅均钻入豆腐中。这道菜堪称“鲜美可口”——泥鳅肉中有一种抵抗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他类似于二十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非常适用于年老体衰者食用。
石耳
我曾看到一幅照片,依附在山壁上的石耳,尤其是那贴石黑褐色的长耳片,如同一个个正在休息的蜷曲的蝙蝠。石耳属地衣门石耳科,多生长在天柱山海拨700~1800米的悬崖石壁的阴湿石缝间,一般人很难有缘见到。《天柱山志》论及石耳,总共只有寥寥数句:“为芝蕈类,生崇山石壁,望若流烟。小者如钱,大者如蕈。色黑,面深底浅。性凉,入肺,治肺热,兼治伤风下血。为药中珍品。亦可食用,用猪肉或糖烹调,称为山珍。”
称石耳为“山珍”,重要原因之一是难以采摘——只有世居天柱山中有绝技,能攀登悬崖削壁的药农,才能采摘到。据说,在广袤的天柱山区,每年石耳仅可产300余公斤;而且,还要遵守“摘耳留蒂”等规矩,否则天然野生的石耳是不可能一年复一年传下来的。
有关资料称:石耳“应用于医疗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除了滋阴、润肺等功能外,还有抑制恶性肿瘤、出血功效。石耳作为佐菜食用,则主要是因其含有多种微生素与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金属元素等。石耳,主要用于煨老鸡或炒肉片,价钱比较贵,在大排档难得一见 ,通常出现在较正规的宾馆餐厅宴席上。
田螺
田螺,软体动物,壳圆锥形,苍黑色,触角长,胎生。生长在淡水中,天柱山麓大凡有水田的地方,都能随意寻到它。
据有关资料介绍说:每100克田螺肉含蛋白质10.7克,脂肪1.2克,钙135.7毫克,磷119毫克,铁19.8毫克。田螺的医疗作用主要是:治疗小便不利、黄疸、水肿、目赤、便血等。
吃田螺因人而宜,有人喜欢将田螺肉挑出来烹调;有人则喜欢吃大锅煮的那种带壳的田螺,吃时用牙签将肉挑出来。不管哪种吃法,田螺肉都仿佛“有筋有骨”,嚼起来特有味道。当然,烧田螺要用一定的佐料,如放点辣椒等,否则难除其泥腥味。田螺毕竟出自水田中,从食品卫生角度考虑,在烹调之前,最好将田螺多多漂洗,烹调的时间要稍长些。
田螺属于大寒类食物,吃起来要悠着点儿。譬如:一次的量不要过大,不要与冷利性质的香瓜等同食,吃太凉了可能导致轻度腹泻。
干红萝卜丝
红萝卜俗名丁香萝卜、黄萝卜、赤萝卜,是潜山县的土特产之一,堪称“潜山一绝”。
潜山人栽种红萝卜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其中最好的产地在该县梅城镇东风村,即位于安徽省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太平塔以南。东风村的胡萝卜“个大、皮薄、嫩脆、味美、产量高,品质优良”,被省有关专家命名为“东风胡萝卜”,载入了《安徽省蔬菜资源名录》一书。据当地村民介绍,东风一带旱地土壤好,单根鲜重125~210克,肉皮橙红色,汁少、味甜,肉质细密。红萝卜颇有营养价值,其中之一便是“它在人体内,能很快转化为维生素A,对人体能起到明目养心、调节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
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们常吃大荤生怕胆固醇等升高,于是倡导多吃“绿色蔬菜”,红萝卜自然也在其列。如将红萝卜丝炒瘦肉丝、炒粉丝等。在天柱山游玩的中外游客的餐桌上,炒干红萝卜丝是食谱中的“主角”之一。
潜山干红萝卜丝不仅颇有知名度,而且有特殊香气。据老人们说,潜山的干红萝卜丝出县城后会显得格外香,周边县市不少食客都知道。其实,红萝卜丝有异香并不奇怪。这是因为,将红萝卜制成红萝卜丝,首先要用刨具将红萝卜刨成很细的丝,然后放在由竹子编成的晒具上日晒夜露。最终,约5000克鲜红萝卜只能晒出500克干红萝卜丝。在这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过程中,潜山的竹子和天柱山麓的阳光、晨雾和微风之类,无疑使红萝卜丝的气味悄然发生了变化。
泥鳅
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又名黄鳅、鳅鱼。它身体圆柱形,尾端侧扁,鳞小,有黏液,背部黑色,有斑点,腹面白色或灰色。头小而尖,嘴有须五对。常生活在河湖、池沼、水田等处,潜伏泥中。在天柱山麓的沟塘小溪河流中,并不难寻觅到泥鳅。
泥鳅个头虽小,但营养价值不低。据有关资料披露:每100克泥鳅中含蛋白质18.4克,比一般鱼、肉类食品都要高。它还含有脂肪3.7克,碳水化合物2.5克,钙38毫克……以及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泥鳅维生素B1的含量比鲫鱼、黄鱼、虾高出3~4倍,而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也比其它鱼类要高,是人体预防癌症的重要物质,故人们已将泥鳅归属于营养防癌的水产珍品。
泥鳅可红烧吃,也可腌后晒干加辣椒炒着吃。最有意思的是一道“泥鳅钻石腐”,即先把泥鳅洗净,放清洁水中连续“漂”几天,任其将极细肠中的脏物吐尽,再将鲜活泥鳅放豆腐锅中慢慢烧熟,结果条条泥鳅均钻入豆腐中。这道菜堪称“鲜美可口”——泥鳅肉中有一种抵抗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他类似于二十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非常适用于年老体衰者食用。
石耳
我曾看到一幅照片,依附在山壁上的石耳,尤其是那贴石黑褐色的长耳片,如同一个个正在休息的蜷曲的蝙蝠。石耳属地衣门石耳科,多生长在天柱山海拨700~1800米的悬崖石壁的阴湿石缝间,一般人很难有缘见到。《天柱山志》论及石耳,总共只有寥寥数句:“为芝蕈类,生崇山石壁,望若流烟。小者如钱,大者如蕈。色黑,面深底浅。性凉,入肺,治肺热,兼治伤风下血。为药中珍品。亦可食用,用猪肉或糖烹调,称为山珍。”
称石耳为“山珍”,重要原因之一是难以采摘——只有世居天柱山中有绝技,能攀登悬崖削壁的药农,才能采摘到。据说,在广袤的天柱山区,每年石耳仅可产300余公斤;而且,还要遵守“摘耳留蒂”等规矩,否则天然野生的石耳是不可能一年复一年传下来的。
有关资料称:石耳“应用于医疗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除了滋阴、润肺等功能外,还有抑制恶性肿瘤、出血功效。石耳作为佐菜食用,则主要是因其含有多种微生素与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金属元素等。石耳,主要用于煨老鸡或炒肉片,价钱比较贵,在大排档难得一见 ,通常出现在较正规的宾馆餐厅宴席上。
田螺
田螺,软体动物,壳圆锥形,苍黑色,触角长,胎生。生长在淡水中,天柱山麓大凡有水田的地方,都能随意寻到它。
据有关资料介绍说:每100克田螺肉含蛋白质10.7克,脂肪1.2克,钙135.7毫克,磷119毫克,铁19.8毫克。田螺的医疗作用主要是:治疗小便不利、黄疸、水肿、目赤、便血等。
吃田螺因人而宜,有人喜欢将田螺肉挑出来烹调;有人则喜欢吃大锅煮的那种带壳的田螺,吃时用牙签将肉挑出来。不管哪种吃法,田螺肉都仿佛“有筋有骨”,嚼起来特有味道。当然,烧田螺要用一定的佐料,如放点辣椒等,否则难除其泥腥味。田螺毕竟出自水田中,从食品卫生角度考虑,在烹调之前,最好将田螺多多漂洗,烹调的时间要稍长些。
田螺属于大寒类食物,吃起来要悠着点儿。譬如:一次的量不要过大,不要与冷利性质的香瓜等同食,吃太凉了可能导致轻度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