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与方山永固陵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c2009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


  方山之陵的兴起
  在山西大同北郊有一座山,名曰梁山。这个梁山跟水泊梁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是近现代以来的名称,而回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它的名字叫方山,在它旁边不远处,就是西汉初年刘邦被匈奴人包围的白登山。
  《魏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因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必远祔山陵,然后为贵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
  这里的高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而“后”则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政治家——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远眺
  冯太后跟孙子北魏孝文帝游览方山,认为这里景色不错,所以就告诉群臣自己不想遵循旧例“远祔山陵”,而是想要模仿舜帝的两位妃子,独自在方山埋骨。所谓的“远祔山陵”,是指埋葬在北魏前期皇帝皇后的陵区——金陵。这个金陵究竟在哪里?尚未有定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附近,还有说在和林格尔附近。但是总归距离冯太后时期的北魏都城平城还有一定的距离。
  孝文帝拓跋宏听闻此语,回去之后就安排相关部门在方山给冯太后营建陵墓,由于是生前预先修陵,为了好听,称之为寿陵。后来冯太后去世下葬,这座陵墓就称为永固陵。
  永固陵位置
  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埋葬在金陵,按理来说,她也应该祔葬于文成帝陵墓。可是她却一反常态,直接跟先帝“分家”,要求独自埋葬在平城。
  放在其他朝代,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除非有着特殊的原因。比如说西汉初期的薄太后,原本是可以跟丈夫汉高祖合葬的,奈何位于今天陕西咸阳的高祖长陵里已经埋葬了吕后,而那时候薄太后还跟儿子代王刘恒偏居在代国,后来刘恒意外成了皇帝,薄太后的身份才被抬高。可是无论如何,她再去长陵合葬,从礼制和实操层面都不太现实。最后干脆跑得远远的,埋葬在今天白鹿原上,跟儿子汉文帝刘恒的霸陵紧邻着。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其他都是皇后跟皇帝合葬。
  那么为何冯太后就有这个底气去要求单独埋葬,并且获得了孝文帝的支持呢?
  实在是因为冯太后的权势太强了,在她生前,已经成为了北魏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北燕皇族冯氏,北燕被北魏灭了之后,他们投降,还在北魏做官,可是后来仍然受到家族的牵连,父亲冯朗被诛杀,年龄尚幼的小冯姑娘被没入宫中,成为了罪孥,也就是罪犯的家属。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给小冯姑娘打开了一扇窗。
  这扇窗就是小冯姑娘的姑妈——北魏太武帝的左昭仪。面对可怜的小姑娘,这位姑妈展示了她的慈爱,她不仅抚养这个来自于同族的孤女,还教导她基本的文化知识。多亏了姑妈的帮助,小冯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还获得了进身的机会——成为刚登基不久的北魏文成帝的贵人。
  从此,冯贵人逐渐展露出自己的过人能力,还成为了正式的皇后。
  孤儿寡母的反击和内斗
  可惜,文成帝这个皇帝实在福薄,只活了25岁就驾崩了,皇太子拓跋弘即位,即后来的献文帝,冯太后临朝廷听政。此时冯太后跟拓跋弘真可谓孤儿寡母。这里顺带一提,北魏时期,皇室为了防止女主专权,设置了一个非常丑恶的制度——子贵母死。拓跋弘的生母并非冯太后,他的生母李氏早已被赐死,他是被冯太后抚养长大的。
  孤儿寡母容易被欺负,冯太后也没能成为例外。刚即位的拓跋弘只有13岁,丞相乙浑擅权,肆意妄为,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多亏冯太后临危不惧,秘密联合其他大臣诛杀了乙浑,重新安定了时局。
  反击权臣之后,母子二人开始内斗。这一年,冯太后自己也只有24岁罢了。与其说她跟献文帝是母子,倒不如说更像是姐弟。年轻的冯太后不甘寂寞,有不少宠臣。这让献文帝非常不满,再加上二人本非亲生母子,权力斗争激烈,于是献文帝找借口杀了冯太后的宠臣。
  冯太后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她迫使献文帝退位当太上皇,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退位后的献文帝依旧不肯放下权力,五年后,他突然驾崩,众多的疑点指向冯太后,从古至今,许多史家认为,正是馮太后谋杀了献文帝。
  从此时开始,直到去世,冯太后,确切说应该是冯太皇太后,成为了北魏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长达十五年。面对更加幼小的孝文帝,冯太后展示出更多的强势来,不仅在朝政上自作主张,还动辄责罚孝文帝,甚至想要废黜他。幸亏孝文帝对于这位并不年长的祖母谨小慎微、毕恭毕敬,才得以保全。


  不过话说回来,冯太后虽然有许多的私欲,但是她在大事上并不糊涂,宠爱的臣子也不乏能人,比如陇西李冲,他辅助冯太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废除了北魏落后的宗主督护制,改为三长制,保证了朝廷对人口、户数和税收的控制,也给北魏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李冲之所以能够大刀阔斧地发挥,自然也离不开跟冯太后的这层关系。所以客观说,冯太后对于北魏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跟父亲献文帝相比,孝文帝更具有大智慧,他也知晓祖母的价值和权威,因此甘愿对她表达出敬意和尊重,而没有急于争夺权力造成内乱。
  方山二陵犹相对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所说的方山永固陵,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明白为何冯太后生前可以自由选择墓地,并且获得孝文帝的支持了。
  在永固陵的北面还有一座陵墓,可惜这是一座未完工的空墓,它原本的墓主人,正是孝文帝。
  《魏书》记载:
  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豫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而方山虚官至今犹存,号曰“万年堂”云。
  孝文帝对冯太后十分孝敬,所以既然冯太后选择方山,那么孝文帝也愿意在此陪伴祖母,故而给自己也开始营建寿陵。可是,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了向群臣百姓表达自己的决心,只得在洛阳邙山重新修陵,那么平城方山的寿陵就废了。
  跟永固陵相比,孝文帝的这座没有用上的万年堂在规模上小了许多,永固陵墓室总长17.16米,而万年堂的尺寸只有它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冯太后的威望之高。
  史书记载,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毁瘠,绝酒肉,不内御者三年。”这是装不出来的假,也是发自内心的哀痛。

其他文献
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说“寇水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寇水便是唐河,唐河水流经恒山南麓浑源县汤头村,随后便进入灵丘境。汤头村属于集百般宠爱于一处的地方,地处恒山隆起带东端与唐河断裂带复合部,唐河流经汤头的下渗水遇有地下死火山地热成就了汤头温泉,在村东的河床上有泉眼,泉源处雾气缭绕,出水温度常年在60℃左右。早在北魏的時候,皇家在此建起了行宫——温泉宫,多位
期刊
近日,由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同市灵丘县人民政府、大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大同市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大同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大同首届乡村艺术节”在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成功举办。我们在看到一场“田园乡村景色+浸入式艺术表演+线上直播”的乡村艺术节之时,更希望走进幕后,解读农文旅多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这篇大文章,如何谋篇布局?一次文化节庆拉动全域旅游的积极探索 
期刊
身边芳草  近些年,去广灵不下于十几次,总以为对广灵还是了解的,广灵四面环山,县城在中间的大盆地里,站在山巅俯视那盆地,像神仙造就的一个巨大的盆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但不通火车、更不通飞机,交通不便,甚为闭塞,经济不发达,没有轻工业,更没有重工业。在我印象中也没有什么古迹可资作旅游。然而最近一次去广灵参观了几个景点,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广灵的十大景点,个个都惊艳异常,比如水神堂,比如涧西村,再
期刊
终于,我像一棵树,无声地融进这片莽苍苍的绿海,完全和这里的热风、飞鸟以及杂草重叠在一起。历经沧海桑田,火山早已平庸,非但看不出不羁,甚至跟泥土、房子、植物、花朵一个样,平平常常,安安分分,简简单单,默默无语。  踏上云州大地,心像上了发条,只专注于地质的遗迹。金山、狼窝山、阁老山、马蹄山……无一不是神奇的造化。从高空俯瞰,它们像一群疾跑的动物,跑着跑着便把桑干河谷烘托的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阳光
期刊
作为首家省级运营中心,云台崖山西运营中心备受安化当地政府及八角茶厂的高度重视,安化县政府、厂家多次协助运营中心,在山西、内蒙、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进行战略推广,伴随着京张、大西高铁的开通,云台崖以大同做为中心地,不断向周边扩散,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一切源于一个茶人的情怀,他叫李国斌。  李国斌的日常生活很单调,唯独对茶情有独钟,从爱上茶那一刻起,他就不断地寻觅高品质的茶,然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期刊
我喜欢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喜欢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他们的心境,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这几年,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脸上那感恩、幸福、满足的笑容。  去年冬天,我见到了居住在养老中心,一辈子打光棍的五保户袁亮,他是定安營村人,不识字,傻愣愣的,胖乎乎的,71岁了,十分精神。他穿着厚厚的棉袄,敞着怀,我建议他扣好扣子,他笑嘻嘻地说:“都是发的新衣服,一点也不冷。”说起日常生活,他有些激动,嗓门非常大:“我咋
期刊
时光骎骎,逝者如斯。  转眼又是一年六一。  看孩子们兴高采烈,盛妆表演,心中无比艳羡。真想亦如这些稚子一般,也将每一天的日子,过得欢天喜地,锣鼓喧天。溫一颗童心,慢煮岁月,把那些无忧无虑的年华,熬成时光的汤,细品慢咂,悠长回味。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但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  其实,不是不记得。  而是,即使记得了,又能怎样呢?  反正已经来不及了,反正已经回
期刊
亲爱的家:  一别多日,君可念我?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安顿好孩子,惜别了你,拉着行李箱踏上了说远不远却不知何时返程的旅途。回到了久别的校园,杏花满树,垂柳新绿,春意正浓。  第二天上午,学生也陆续归来,结束了漫长而不安的假期。教学依旧,人亦依旧,只是,校门从此紧锁,生活一改常态。我的两个教学班分成了四个,工作量增了一倍,日子万分充实,闲暇一刻难求。但是,眼前守着学生,心中感到了踏实。虽然假期一
期刊
李安民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西装笔挺,精神矍铄,声若洪钟,说起大同铜器的历史与发展,他思维敏捷,侃侃而谈,根本不敢相信他就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他更是目标寥远,自信满满。听着李老的讲述,我们与他一同走进大同铜器的历史过往。曾经辉煌 无奈衰落  李老说,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铜器畅销全国。明清时
期刊
在云冈,天空如盛夏的地中海。被打翻的夜空,有星斗落入石头。  武周山横卧,令一片高原倾斜。五万尊佛像,如五万部书卷压皱时光。刹那成为千年,王公脱帽,饮食男女手捧竹简,短葛换了罗衣。  古人们来来往往,刻满难懂的字迹。篆书森立微笑,汉隶苍茫远望,而马上的魏碑来去,如雕刀砍削纵横,剖开石头,找寻历史的真身。  一把雕刀来自秣莵罗。肉身丰饶,等着大地来收割。  天地肥厚,而生民激荡,有如武周川的水波。 
期刊